“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史学研究:立场、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暮春四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和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的学者齐聚杭州师范大学勤思报告厅,共襄盛举。
(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张学强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严从根院长为开幕式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对杭师大教育学科的支持与帮助。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王鉴教授对本次会议作简要说明,他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史学研究需不断更新观念,注重自主知识建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孙邦华教授致辞,他希望未来各所高校可以精诚合作,举办更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高端论坛。
(上图依次为严从根、王鉴、孙邦华)
本次会议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圆桌访谈三个部分。
大会主旨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孙邦华教授主持。田正平教授基于自身研究经验,从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出发,对教育史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教育史学研究者提出了几点希望,对当下教育史研究极具启发价值。杜成宪教授作《中国教育史学的六代人》发言,他尝试通过一些标准对学术上的“代”进行划分,据此确定了近120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建设进程中的六代人,并分析了每一代学人的特征,这是对教育史学发展的一次寻根与回顾。张斌贤教授作《重新审视学科传统:洛克教育思想辨析》发言,他以重新审视学科传统的角度对洛克的家庭教育、绅士教育思想进行了回顾。同时,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系,为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教育经典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上图依次为田正平、杜成宪、张斌贤)
大会主题报告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王晨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仲玉英教授和许建美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教育史研究、外国教育史研究这三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大会主题发言(一)环节中,黄书光教授作《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沉思》主题发言,从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立场这三个维度审视教育史研究,强调教育史研究具备传承文明的当代价值,是中国教育学重建的源头活水。张亚群教授作《教育史研究的主体性与功能定位》主题发言,阐述了教育史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新时代教育史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路径。申国昌教授作《数字化助力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内涵及路径》主题发言,他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教育史研究者不应囿于传统的治学门径,而应勇立时代潮头,在拥抱“数字赋能”的同时坚守人文底色,开拓创新以探求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径。谢长法教授以《博大方能精深—教育史研究中的博约关系》为题作主题报告时指出,学术研究的目标在于博大精深,融会贯通,教育史研究应当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通过博收约取,由博返约,融会贯通的路径走向博大精深。刘立德研究员作《教育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考》主题发言,表示新时代教育史学科建设要注重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育史研究要防止陷入四大误区,即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拒斥合理的宏大叙事,形式大于内容的渲染包装和拘泥于所谓的“科学规范”。
在大会主题发言(二)环节中,王伦信教授作《从文字介质变革的视角看熹平石经》主题发言,他认为从文字介质变革的角度来看,熹平石经具有两方面意义,即对手抄纸本易朽性和易讹性的补偿和对雕版印刷术的启示和影响,进而梳理中国传统媒介演进的三个阶段,呼吁教育史研究关注媒介变革因素的影响。商丽浩教授作《以中西互鉴推动中国教育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题发言,强调教育研究要注重中国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的联贯性分析、注重中国传统士人和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以中西互鉴方法来推进当代中国教育自主知识的建构。孙邦华教授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下研究生教材建设构想》主题发言,批判性地分析了既往研究生教材的几种编写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知识体系下编写《中国教育史》研究生教材的构想。金滢坤教授作《唐五代科名、蒙荫与儿童选官》主题发言,他指出唐五代随着科举的兴盛,“五尺童子耻不言墨”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世人对童蒙教育十分重视,基于这一古代教育观念他对唐五代童子参与科举考试、门荫选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学强教授以《超越“学派”: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初步尝试》为题作主题报告时指出,“学派”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通用分析框架具有潜在危险,教育史研究应超越“学派”,以真实问题作为分析不同学派思想家关系的基点并对同一学派的思想进行细致辨析。王配博士作《打开教育的情感世界:教育情感史研究》主题发言,她指出教育情感史开拓了教育史学的研究领域,坚守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立场,顺应了国际史学和教育史学界开展情感史研究的趋势,有益于当代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在大会主题发言(三)中,王保星教授作《功能发挥与知识生产:新时代我国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的几点建议》主题发言,强调应当重视外国教育史学科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功用体系,从而为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走出困境、超越危机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楼世洲教授作《历史建构与文明认同:从《非洲通史》到非洲历史教科书体系》主题发言,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项目与非洲历史教科书体系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强调教育史研究应当注重不同文化的求同存异,以和谐共存,文明互鉴的态度对待“边缘思想”。王慧敏副教授作《“教育在美国中的作用委员会”与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启示》主题发言,重新审视了1954至1965年间“教育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委员会”发表的关键报告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贡献,分析指出这些关键报告虽然都主张拓展“教育”的概念边界,但从未否定过以学校教育为内核的既往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内部的不断革新与奋力创造。王晨教授作《教育现代化道路与教育中心创生转移的历史比较》主题发言,他表示教育中心的创生和转移与当前我国现代化图景密切相关,援引苏格兰启蒙运动与苏格兰大学、重审英国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开端、美国19至20世纪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这三个案例,阐明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教育中心变革的必由之路。周慧梅教授以《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的场外博弈:以普鲁士国家机密档案馆资料为依据》为题作报告时指出,1931年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报告从中西结合的视角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分享了自己与学生在普鲁士国家机密档案馆收集档案材料的经验,介绍了德国的中国教育史档案的分布情况。钱晓菲博士作《古希腊瓶画中学校教学场景的再阐释:从“视觉空间”到“图像空间”》主题发言,以古希腊瓶画为例,阐释了“图像空间”的概念及其在学校空间史研究中的运用,进而探讨图像在学校空间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具体阐释路径。
在圆桌访谈环节,刘立德研究员和许建美教授依次主持了圆桌会谈,围绕“教育史学研究的写作与发表”“教育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个重要话题同参会专家进行了讨论。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科研与教学经验对如何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实现研究性教学以促进教育史人才培养等问题,积极献言献策。
(圆桌访谈一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铭雨、李丽、刘立德、王兆璟、李子江、康绍芬、王慧敏)
(圆桌访谈二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刘幸、周慧梅、许建美、谢长法、申国昌、王保星、於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次研讨会为教育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与会学者在会议中碰撞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火花。参会者一致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史学研究在新时代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我院期待在未来能够参与并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盛会,进一步推动教育史学研究的发展。
(会议合照留念)
编辑| 鲍史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