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创设恰当、准确的文化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又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高中各学科教材的考察,笔者认为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鉴赏共通处最多、联系最紧、学科契合度最高。利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有助于创设文化情境,以实施美术鉴赏教学。 1、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与历史教材中美术史内容比较 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2、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历史课教材为人民出版社的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文科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三、选修四,高三高考“十八选六”历史学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一、选修六。比较上述七本教材与美术鉴赏教材,可得出知识交叉点如表1。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以美术史为主,部分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重复,故删除本单元教学内容,列入学生选修。因此表1中未将第二单元列入比较。二、历史教材中美术史叙事更注重文化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认识美术,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深入研究美术的性质和特殊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和
3、课程标准侧重不同,历史教材中美术史的内容更注重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课标内容:“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课标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以上课标重在让学生以美术专业的视角了解美术发展脉络,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4、,学会使用美术术语表达。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课标内容为:“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其重在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前因后果,强调鉴赏艺术作品时必须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三、历史教材直接为美术鉴赏提供资料补充除了必修教材外,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材有故宫、颐和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布达拉宫、宏村、金字塔、雅典卫城、万神殿的章节,从艺术和历史方面对这些文化遗产予以介绍,内容翔实,和
5、美术鉴赏教材相比更加全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是对美术鉴赏教材的补充。如颐和园、宏村,颐和园是美术鉴赏教材介绍江南园林时,在“思考与交流”部分出现的,有一幅插图和60字的介绍,要求学生比较其与拙政园在规模、布局、形制及审美需求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搜集颐和园和拙政园的相关信息;而历史选修六“瑰丽的夏宫颐和园”一节中对颐和园的建造历史、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介绍得十分全面,学生信手拈来即可。而安徽宏村在美术鉴赏教材中仅有一幅插图,“思考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思考将安徽民居的建筑形制搬用到西北地区是
6、否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和谐,若无相应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无论师生都难以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历史选修六“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一节介绍了西递、宏村的建筑形制和艺术、村落布局、人工水系,并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层面探讨了宏村人工水系的意义。有此内容,学生何须再苦苦地寻找相关材料4、 历史学科也呼唤跨学科的交流 中学历史课中有大量美术史的内容,涉及美术专业知识,历史教师普遍反映限于自身的知识素养,很难讲清讲透,而无论会考还是高考,艺术史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浙江省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2题考了书法,2011年第22题考了印象主义绘画。因此美术课主动介入历史课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
7、美术课的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题,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对中国画的介绍中,学生对“文人画”的概念比较困惑:花鸟画是不是文人画?山水画与文人画有无区别?而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介绍了审美变化与文人画,美术教师可以此为基点,向学生阐明文人画的内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符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
8、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不把美术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不知晓美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联系,美术学习将重回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老路,美术课程也将重归技能类学科而非新课标定义的人文学科。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9、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4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美术选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5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6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2009.7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人民出版社,2009.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