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Academic discussionq 264 质量管理浅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协调胡志宇 杨 仙(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它作为我们民族发展史的见证者, 也是这许许多多城市发展的记忆。在我国,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财富聚集在一起, 同时也是意外地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其中之一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消逝。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同时, 我们也要协调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城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地发展下去。【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城市; 协调一、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 它的一笔一划、 一砖一瓦都是世间仅有、 独一无二的, 保护其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的每一段记忆中, 历史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进了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能量, 成为城市继往开来、 永葆活力的精神财富。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 就像没有了精气神, 显得苍白无力, 显得前途渺茫。
历史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组成了我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部分。 历史文物古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制约和推动的情形都能从中反映出来, 它也是人们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文物古迹还是一种无价的经济资源。 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为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古建筑可以反映多种艺术成就, 如雕刻、 绘画、 书法、镶嵌工艺等, 为当代建筑师、 书法家、 手工艺者等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支撑和艺术手法、 艺术形式等的借鉴。社会逐步转型和经济结构日益变化的过程中, 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精神需求在人的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有形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怀念与传承提供了可能, 也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其他国家在许多历史古城保护工作中甚至细致到通过立法保护街区, 以此来保持城市原有的历史风貌与特色。 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旅游吸引力, 这对当地经济也会有持续有力的推动。二、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困境城市跨着大步的发展和土地的日渐紧缺, 使得旧城改造和土地再利用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千百年来历史在这城市留下的痕迹如何不被肆意抹掉自然成为这其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到进入鼎盛时期以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人们争议的话题范围。 文化世界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会引起自身原有文化的部分淘汰和新文化的再创造和再形成; 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异地文化的传入也会对原有的文化世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迁。 但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将其视为落后的产物, 并且一味去排斥它, 将其放在一边, 置之不理甚至报以不屑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现代文化的建立是是立足在已有的传统文化上, 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地选择、 吸收、 重组、 融合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 保护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实际上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固的根基, 是保证中国在现代化变迁的强烈振荡下, 保持价值母体历史个性的一种努力。除了在保护上的意见分歧之外, 城市建设中不同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冲突也是困难之一, 制度的不完善、 市民的不重视对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影响, 文物保护机构的责任分配问题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问题都导致保护工作效果不好。城市发展意向中的功利主义、 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定位的偏失、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理念中的缺席以及不够完善的政府立法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都是构成两者共存出现困境的原因。
三、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协调苏州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苏州市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苏州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超前的保护观念、 以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 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条件下, 使苏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基本保留住原有的城址和风貌。在旧城保护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应做到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多种开发形式相结合地对其进行保护和适当改造。 如对于自然老化的地区, 不宜大规模、 一概而论地拆除和重建, 根据老化程度的分异, 可以采取维护、 局部整治、 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对旧城进行改造和优化。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地和景观保护地, 其开发建设需要和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相协调, 并突出其独有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 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 重要地区寸土寸金,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特征和形象, 在改造中要保持其原有风貌和大致轮廓。另外, 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结合起来, 协同进步, 共同发展。 合理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及城市规划布局, 统筹协调新区与旧区之间的发展关系。 同时, 还应将旧城改造推进法制轨道, 利用法律法规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也需要用法律规范旧城改造中的各种行为。
与此同时, 创造丰富多样的旧城特色景观也是旧城改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旧城改造的重要目标是重塑城市形象, 市民在旧城改造中应充当比现况更重要的角色, 积极有效的大范围、 大规模的公众参与, 是旧城改造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脚步下, 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 将文化指标加入城市发展价值指标中; 探索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建设模式, 如苏州市政府以 “保护古城、 建设新区” 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导向, 形成了 “古城居中、 一体两翼” 的这一总体城市规划,为苏州理清了城市发展方向, 也为其古城的保护提供了现实可能。四、 结语过去的讯息及包含其中的文化含义在构成这所有城市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印记, 将这些历史印记保存、 保护起来, 是新的变化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过程, 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持续发展需要的, 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 从1982 年开始,全国已批准三批共 99 座城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 不少地方也都开始考虑用法律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民事业, 国家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积淀,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 全方位、 多方面协调组织两者的关系,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的注入和城市价值的提升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都将起着重要、 关键的作用, 两者的合作也能够长久、 可持续, 符合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1]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 [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2] 韩胜发.关于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J].山西建筑, 2009, 35 (5): 53 -54.作者简介: 胡志宇 (1993 -), 女, 汉族, 四川宜宾人,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