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不断地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然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速度及深度,以致社会风险提高、社会矛盾层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当代中国即需创构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创构社会管理的新格局,要求我们认清社会管理的现状、查找社会管理不力的原因,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短短数年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容量大增,发展速度惊人,社会管理不断接受新的考验,面临极大冲击。同时,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进程,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状态。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严重如“黑作坊”泛滥,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如民间高利贷、伪“资本运作”猖獗,诚信缺失如“红十字会”事件,行政违法如城管殴打摊贩致死,教育问题也存在很大弊病如青少年犯罪增加,新兴服务业管理不规范如网上购物、物流、家政等等。不论是从近期还是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管理整体状况均令人担忧。
为什么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首先是因为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阶层结构变化。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利益分化较小的简单阶层结构,已经转化为由多元化利益群体组成的利益分化较大的复杂阶层结构。如何协调各阶层的利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二,城乡结构变化。几年来,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转而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成为只剩下老幼的空巢,大量土地闲置甚至荒废更加剧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如何使进入城市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新生活、如何恢复农村生产力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挑战。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不满。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第四,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但城市家庭结构却相反地呈现小型化状态,原本由传统大家庭调整的诸多家庭问题如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其次是因为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单位制度解体,“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经济体质的变革促进了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加快了社会流动,大量非单位制就业组织兴起,“单位人”的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单位管理体制在弱化,一方面新的社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导致政府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加大了治理成本和难度。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就需要探索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道路。
再来是因为价值理念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的同时,也带来价值理念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追求个人利益要求更多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普遍的价值观尚未确立,致使极端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需要更加灵敏的社会管理方式来调控,所以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那么,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的工程即庞大又复杂,笔者认为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有效解决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源头和根本入手,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今年2月19日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可见,我们党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国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他们往往过于重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忽视社会民生建设,导致社会矛盾、突发事件层出,这时才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改变这种事后的“处理”、被动的“管理”方式,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提高社会管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汇集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保证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之趋于机动、灵活的“治理”。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的创新。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同时,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第三,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创新社会管理,要把从政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功能,从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转变为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把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模式转变为“社会管理为主”的新模式,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从实施全面管理的全能政府变为实施公共管理的有限政府,使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强化。另外,还要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大社会各界参与,构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四,社会政策的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能之一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取向,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坚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科学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健全完善综治信访制度,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急事难事,帮扶困难群体。要建立综合信访服务中心,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社会动态,通过议事例会、集中会办、协调会办、情况通报、督查督办、应急处置、台账资料、检查考核等制度,使综治信访中心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增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现,坚持以人为本,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云南省河口县人民法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