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第63期】【课题研究成果】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第63期】【课题研究成果】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第63期】【课题研究成果】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家国情怀”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

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家国情怀”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全面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当前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教育部构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规划,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重视通过历史教学,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解析“家国情怀”

1.初步认识“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育人功能。是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既体现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又体现了对历史的事实判断,是二者的的辩证统一。

很早以前,就有人对家国情怀内涵的作了解读,但多数人都认为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中历史课标与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相比,所不同的是高中历史课标拓宽了“家国情怀”的内涵,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学生应具备的人文追求,还渗透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有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今后学生成长发展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2.对“家国情怀”具体阐释

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和国怀有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境。是一个人面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深的眷恋和厚爱,是一个人期望他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他的人民越来越幸福,表现出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富强幸福的一种理想追求。

⑵“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高度认同他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祖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这就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⑶走近“家国情怀”,就会发现它的基本内涵比较宽阔,具体包括:家和国同构、家国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对家国具有仁爱之情;它不仅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以十分重视家国亲情、心怀天下为实现途径。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如孝道与孝顺、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爱国与乡土观念、世界是人们共同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共性,也是超越了这些传统文化。

⑷ 来源: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家国情怀就来源自其第三方面 “社会参与”里的“责任担当”。

3.“家国情怀”在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⑴通过学习研究历史,让家国情怀的素养渗透在学生的成长中,认同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于心。

⑵ 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对当今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的认同感,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充分树立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⑶使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有充分认识,使学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确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课堂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年版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要培养学生的两个素养,即“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要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也能正确认识现实,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2016年版的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认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要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基础,使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起来。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了需要把整个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培养衔接起来。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要求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要求便是德才兼备。德育为首,培养技能,这也是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从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及历史名人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中感染熏陶的,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家国观念,树立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当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的家乡和国家,这也是中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与其他四个素养相比,有很大不同,它是对每一个公民都适合培养的素养,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应该具备的必备素养,更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陕西省中考历史的考查要求

回顾近两年来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就会发现好多题目里都渗透着“家国情

怀”素养,这也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下面就举出一些例子。

例如:在201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第19题第(3)问,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儒学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其独有的价值。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过知识,分析其原因。学生回答这个题时,一定要想到这是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通过学生回答此题,使学生高度认同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在2017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第20题第(3)问,内容是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平时自己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应怎样建设适应国际角色的大国文化?学生看到此题时,必然会想到这是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本题所渗透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所存在的历史价值及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对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三.通过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策略

1.运用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许多历史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把家国情怀教育用说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听的多了,已经麻木,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用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中电、声、光、影的效果,选择一些反映家国情怀的有关图片、视频和歌曲等,使学生无比敬仰和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使枯燥的说教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悟体验,增强历史课堂的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中《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好南京大屠杀视频片段,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法西斯的残暴与对中国人民的大肆屠杀,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视频后,反抗侵略和压迫,忧国忧民、报效祖国、富国强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触,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的情感枯燥说教。

2.巧妙利用当地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人都对家乡融入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在课堂上,教师巧妙利用当地乡土文化教育,来激发感染学生。作为一个有感性的人,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历史的关心、热爱,往往会升华为对家乡、对国家命运、对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达到了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比如:在老师课堂上讲中国古代史时,教师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汉唐盛世时期,都城长安是那时的集中展现时,学生听了很激动,为自己是一个陕西人而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特别是当今社会习近平主席推行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工程,而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陕西的省会西安市,再一次把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振兴家国情怀的目的。

3.通过对历朝历史名人的分析解读,来感悟家国情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历朝历代的历史名人,通过解读这些历史名人就会发现,在中国人朴素的观念中,有着浓厚的家国意识,家与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历史,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舍弃小我报效家国的凛然正气。历史教师可以重点对这些历史名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解读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来感染学生,感悟家国情怀荡胸中。

例如:先秦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时,忧郁苦闷,《离骚》体现了他爱民忧国的心情。当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时,他怀着彷徨、苦闷、悲愤的心情投汨罗江自沉。

再如: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在海战中身受重伤,致远舰着火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仍开足马力冲向敌舰。表现了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表现出他的一种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先生为了国家富强,为了革命能够成功,他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1925年3月去世时,留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愿。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真实体现。

4.挖掘历史史实与现实热点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课堂历史教学与现实时事的结合,找出他们的内再联系,并将时事政治的一些热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历史史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命运,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安宁。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恣意干涉别国内政,制造了许多矛盾和政治,比如利比亚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其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狂轰滥炸,以及对平民的血腥屠杀的残暴场景,都引发了我们对祖国命运的深思,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5.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

部分教师认为历史是副科,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就行,其实这样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家国责任与人文情怀。例如:充分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进入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走进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体现出历史学科经世致用的精神,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一种渗透于学生身心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舍弃小我报效祖国的志向,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家国情怀的培养能促使他们积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精神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成为中学生精神成长的一片沃土!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要使用,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扫描二维码

上一篇: 2500万!川农大这位科学家获助“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下一篇: Science:过去气候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