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试题思考 |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与培养

试题思考 |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与培养

试题思考 |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与培养不仅要做一个有情怀有思想的历史老师,更要做一个负责的历史老师

历史概括能力

近三年重庆卷材料题的第16题均涉及历史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看似简单,想要拿满分并非易事。在研究这三道题基础之上,我想对这类题型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习了历史园地一些老师关于题型解读的课件,大同小异。又下载了相关论文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概括能力的确不可小觑!

什么是归纳概括?为什么培养历史概括能力?怎么培养历史概括能力?从这三个方面整理了学习内容进行分享。

(文末有论文集,老师们有需要自行下载。)

丁家文老师有篇推文也分析了概括能力,深受启发。

2021年重庆第16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

答案:

交通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2022年重庆第16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肥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8分)

答案:

(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

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

2023年重庆第16题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6分)

答案:

侵夺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

破坏经济秩序,激化社会矛盾;

助长军队腐败,影响军队战斗力。

01

什么是归纳概括?

先了解5种基础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对比(求同、求异),原因与结果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概括是指人们把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纳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人们在进行这一思维过程中的智力水平就是概括能力。

(钱文汇《历史教学中培养概括能力的一些做法》《历史教学问题》 1989年第4期)

刘芃指出,概括思维就是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或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通常也叫做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按其内部结构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知水平和表象水平上进行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高考主要关注的是概括思维的第二种层次,即高级概括。

(花远杰、万灵《全国卷历史概括能力题的考查特点与应对策略》《教学考试》 2019年第8期)

概括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表现为学生能够从提供的材料或信息(文字、图片、视频或口头叙述)中提炼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第二层次表现为学生能够从具体史事中抽象出本质特征,或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不同层次的概括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和测评方法有所不同。

(郑林、王颖怡《例谈历史学科概括能力的测评与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3期)

唐华义老师又进行了具体的分类: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唐华义《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年第4期)

02

为什么要培养历史概括能力?

“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概括。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强,迁移越灵活,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和智能就越发展。”

(林崇德《学习与方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

恩格斯所说:“事实上,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唐华义《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4期)

认识历史的过程主要是概括的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即便占有大量历史材料、掌握大量历史事实,对历史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就会一直停留在简单记忆阶段,无法深入理解历史。

概括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超越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历史的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

(郑林 王颖怡《例谈历史学科概括能力的测评与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3期)

在黄牧航和朱命有老师编写的《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这本书中又寻觅了一些原理依据。

31页

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分类与分层

历史概括能力与历史关键能力中的获取能力、表述能力准确对应。

238页

侧重于史料的史料实证素养试题的分类分解表

历史概括能力对应史料实证素养,与史料的获取、理解、取舍、叙述、整理也密切相关。

314页

历史解释素养原创命题的三维框架

对应此表,历史概括能力也与历史解释素养关联。

03

怎么培养历史概括能力?

结合了不同老师在文章中提出的策略,可以归纳为:

一、从高一阅读课本正文开始最基本的概括能力训练。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浓缩、提炼。

二、以历史笔记为抓手,强化系统思维,绘制思维导图。用系统化思维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胡艳萍 《谈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三、重视历史概念教学,以教材目录为线索,梳理概念层级,尤其是梳理不同概念的种属关系,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袁晓勇 《历史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精心设计各种练习,积累历史术语,强化题型训练。比如指导学生解释历史名词,让学生填表,关键词训练等。

其中王邵励在《历史概括的歩骤及其能力培养——2020年全国卷II材料概括题的解法与启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9期))一文中提到的“去粗取精”方案,最受启发。

方法:找关键词,找主干句,合并同类项,反向扩写,术语连线,对号入座。

针对概括特点类的答题方法,汪美良老师在《高考历史概括特点类试题解题技巧初探》给出了细致的模板。在叶熙熙老师(云南省周永珍历史名师工作室)的课件中有与文章一致的术语模板。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

这个周末关于历史概括能力的学习让我明白研究高考题不能只根据题研究题,还要研究理论,不仅仅要做一个有情怀有思想的历史老师,还要做一个负责的历史老师,对学生成绩负责的老师。

相关论文集链接:

提取码:c8f3

上一篇: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历史思维——邹平市初中历史“小主题 大教研”毕业班教学研讨会纪实
下一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对比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