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全国共有333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我校5项课题喜获资助,立项数在全国所有申报单位中排名并列第14位,在全国师范大学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1位,在上海高校中仅次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3位。此前,我校已有1项课题获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一览表
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史及文献数据化
整理(1714-1911)
首席专家:宋丽娟
【首席专家介绍】
宋丽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西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代表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出版专著《“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其中《“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重大课题简介】
本项目以1714年至1911年近两百年间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对象,在搜集整理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翻译、研究、批评等若干角度构建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西译史,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化整理。该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有助于拓展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范畴,推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的数字化进程,并有益于达成文化交流间的“互识”和“互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三大“民族走廊”的多民族语言交融研究
首席专家:王双成
【首席专家介绍】
王双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点学科负责人,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民族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一般项目两项,教育部一般项目两项;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一项;在《中国语文》、language and linguistics、《民族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
【重大课题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千百年来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三大“民族走廊”涵盖了我国的绝大多数民族和语言,加之历史上的交往和交流,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族群和语言关系,是语言区域关系乃至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的一片沃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三大‘民族走廊’的多民族语言交融研究”从“跨走廊”“跨学科”“跨语言”的视角,在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回答“多民族语言如何接触和交融?”“不同‘民族走廊’多民族语言接触和交融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多民族语言交融同人群扩散、环境等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当下的多民族语言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交融’有什么启示”等问题。
“东学西渐”与11至13世纪欧亚北非大陆的
知识流转研究
首席专家:徐善伟
【首席专家介绍】
徐善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中世纪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西欧社会文化史、中世纪欧洲大学史、西方史学史。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等著作多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重大课题简介】
本课题将从区域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并从公元7、8世纪至15和16世纪这个更长的时段着眼,对于发生于11至13世纪欧亚北非大陆的“东学西渐”运动及其带来的知识流转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运用比较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探讨因这次“东学西渐”运动而带来的拉丁基督教西方内部各国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其内在文化地理版图的变化,并对欧亚北非大陆因这次知识流转所带来的各文明知识版图的变化及其对未来的影响进行考察。由此出发,该课题将重新定义和构建一种有关该时期拉丁基督教西方的“翻译运动”和知识流转观,形成自己的一种学术话语体系,从而诠释“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进步”的理念。
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历史文献
整理与研究(1900-2021)
首席专家:张忠祥
【首席专家介绍】
张忠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非洲史与中非关系。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完成外交部项目及教育部委托项目10余项。出版《20世纪非洲史学与史学家研究》《中非合作论坛研究》《列国志马里》等著作多部。
【重大课题简介】
泛非主义是当代非洲最有影响的政治思潮,有逾百年的历程,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继续推动着非洲的联合自强与一体化进程。2021年1月1日,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正式启动,标志着非洲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中非之间正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非洲一体化无疑是中非合作新的机遇,所以,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深化国内对非洲历史的研究,促进中非文明互鉴,而且有利于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历届泛非大会、非洲统一组织和非盟的文献,还要关注非洲次区域组织的文献,泛非思想家的思想,以及泛非主义非洲一体化与外部世界的文献。最终成果包含4卷本的文献资料集,还有研究性的总论卷,以及资政性质的研究报告,努力在非洲研究领域建构中国学者的话语权。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帝国主义本质研究
首席专家:贾淑品
【首席专家介绍】
贾淑品,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合作导师,副院长,上海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教指委委员。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马列科社通讯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出版专著三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重大课题简介】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动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阶段、揭示当代帝国主义的危机及其表现,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变中不变”的帝国主义本质,对其发展趋势再认识,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是加强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深刻认知,突破资本主义的重围,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年6月,我校张志丹教授的课题《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研究》已获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样2023年我校共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平我校历史最好成绩。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立项一览表
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研究
首席专家:张志丹
【首席专家介绍】
张志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4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主编或参编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等10余部。
【重大课题简介】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时代把舵的重大战略。本重大课题聚焦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问题域,坚持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进路,着重从历史、理论、现实、价值和实践五重逻辑探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重大问题。旨在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和保持党长期执政地位,提供理论支撑、历史借鉴、现实考量、价值牵引和实践方案。
供稿:社科处
校对:金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