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张庆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于 2001 年 1 月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把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各个学科贯彻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首次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教育部于 2001 年 3 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为便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纲在最后还附有「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列举了与古今中外历史有关的 22 个研究性课题。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这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历史学科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最传统的学科。越是传统的社会越是希望后代继承传统。历史作为承接传统的学科,历史教师更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习惯于满堂灌输,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记」,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讲到底的「一统天下」。要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不得不放弃一往教学中保守的东西,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新的姿态、新的角色接受新的选择与挑战。
一、理念的更新是角色转变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世界著名的未来学习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名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中强调:要以创新的学习来取代维持性学习。美国国家教育中心于 1998 年规定各科学习的国家标准,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要靠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检验。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为迎接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它意味着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倡导源自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其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以造就智力超群的科技精英。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视角转向研究性学习,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更多地体现人本精神,凸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将学习跟社会生活沟通」的实用主义社会价值观,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它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培养「完整的人」,而将「探究性」「创造性」和发现视为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相存在,个性的发展应是今天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其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科学世界,强调知识的整合,而不应该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应防止强调普遍化的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学习模式。而是主张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活动模式不是历史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相处的精神,有利于养成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的冲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