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2018:《中国历史评论》举办的两次重要学术会议

2018:《中国历史评论》举办的两次重要学术会议

2018:《中国历史评论》举办的两次重要学术会议2018年,《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与相关单位联合,先后举办了“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发表三周年学术座谈会”、“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8年,《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与相关单位联合,于8月29日举办了“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发表三周年学术座谈会”,于12月11—16日举办了“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现将这两场会议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以为总结。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发表三周年学术座谈会

时间:2018年8月29日

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校董厅

主办:山东省历史学会、《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会议主持人:邢占军、王育济、龚云、刘玉峰

参会重要学者:张海鹏、张宪文、于沛、陈其泰、王琪珑、于化民、李红岩、汪朝光、方辉、顾銮斋、赵兴胜、刘晓焕、张友臣、杨加深、孙一萍、江林昌、刘大可、李炳印、阎化川等50余人。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每5年举办一届,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国际盛会。2015年8月23日至29日,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共同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首次在中国举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大会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做出了“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从历史的启迪中更好探寻前进方向”等重要论断,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时隔三年,2018年8月29日,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地——济南,史学界举行了“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发表三周年学术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近代史所、世界史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山东省省内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论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史学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研究资政育人的当下价值及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史学研究”“史学教育与中共党史上的干部培养”“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路径与策略”“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认真讨论和热烈交流。

与会学者通过重温习近平主席致国家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认为贺信高屋建瓴,言简意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贺信对于历史学作用与功能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的论断,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是相通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的论断,是对历史学了解过去,挖掘前人智慧,提供今人参考重要性功能的精炼阐述。

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一、指明历史学的学科地位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认为,贺信中关于历史学科定位的这一论断,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对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所承担的使命作出的新概括。

谈到历史学在学科谱系中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认为,对于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各个学科而言,如果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各个阶段的历史状况,不了解学术演进的时代条件和人文社会的时代条件,就无法对某些现象、哲学思潮作出客观准确的分析。

贺信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张海鹏认为,历史研究既可以挖掘前人克服困难的智慧,也可以总结前人的历史局限性,提炼胜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人提供参考。而这些总结和提炼,都需要靠后人努力深入的历史研究才能实现。

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表示,贺信强调了历史和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各国应该彼此尊重各自的历史和道路选择,强调了观察历史的中国才能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知古鉴今、以史资政,需要切实发挥史学研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会学者表示,贺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与会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思想财富。张海鹏表示,历史学要探究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从唯物史观来看,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的任务,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

历史研究是对发生过的事实的叙述、分析和总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看来,既有科学的高度,又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应有的品格。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结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代史学工作者应该秉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光荣传统,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多种方式服务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

当前,历史学理应扛起唯物史观的旗帜,捍卫“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意识形态阵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锋认为,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不懈地与历史媚俗化做斗争,承担历史学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神圣使命,发挥历史学资政育人的功能。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

三、肩负中国史学的时代使命

陈其泰认为,贺信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针对国内国际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研究提出了应该加强的环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宪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走向更加繁荣的阶段。历史学在加强基础研究之外,应强化中国史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龚云表示,贺信饱含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史学取得成绩的肯定,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中国历史学界提出要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兴胜认为,历史研究始终要把实践意识放在最关键、最根本的位置上加以认识,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解释和认识一切社会现象,不可做单纯的纸面论文。同时,史学研究要在史学之外下功夫,努力为其他学科提供基本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观点。史学工作者的眼光既要向内,又要向外,高度重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此外,历史学研究机构还应该发挥智库功能,在解释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历史观、引导社会。

张小锋表示,贺信赋予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使命,需要学界敏锐地把握当前历史研究的重点任务,既要把我们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讲清楚,更要聚焦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学习贺信,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史学界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会学者认为,只有认真研究历史,才会懂得中国人何以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林昌认为,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个层面来看,历史学领域应该考虑从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提炼出中国学术话语与概念,建立中国史学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育济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历史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重视将中国历史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把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学说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明了人类未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参见“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山大新闻网”相关报道)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8年12月11—16日

地点:武夷山市吴屯村博士基地、河南大学金明大酒店

主办:福建人民出版社、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会议主持人:房向东、牛建强、祁进玉、王育济

参会重要学者:朱绍侯、魏千志、卜宪群、姜生、张倩红、王彦辉、臧知非、赵国华、裘士京、戴显群、周作明、商国君、刘玉峰、李炳印、李振宏、程民生、苗书梅、龚留柱、林斌、李天兵、魏清荣等50余人。

朱绍侯先生主编、河南大学等十院校一线教师合作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自1978年编成使用以来,已历经5次改版,重印50余次,累积发行百余万套,高校覆盖率近60%,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版的一本体现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也是祖国大陆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教材之一。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

2018年12月,值该书发行40周年之际,“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93岁高龄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第一代作者朱绍侯先生,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福建人民出版社社长房向东以及该书的两代作者群和来自国内各高校院所的50余位学者共聚一堂,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并对第六次修订进行集中研讨。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关于此次会议召开和教材修订的意义,大会主持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牛建强表示:“与时俱进、及时吸纳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使之更趋完善,是这套教材不断刷新纪录、赢得学生青睐的重要原因。在强化人文精神培养、强化‘以本为根’的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除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管理水平,更需要一流的教材体系建设,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可谓意义重大、恰逢其时。”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该套教材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是教材中的品牌,影响了几代历史学人,在当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的历史学科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历史学的成就中,这部教材是一定要写进去的”。对于本次教材修订,卜宪群建议除了史实的修订之外,还要重视时代对于历史学的要求,在治乱兴衰、治国理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等方面要有所体现和侧重。

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结合自身在大学时期的历史学习经历,指出该套教材已经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个名片,也承载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学术历程,今天仍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著作,生命力依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走向史学之路。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

93岁高龄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主编朱绍侯先生回顾了教材编写过程中主编选定、大纲制定、篇幅规划、观点分歧以及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的曲折与艰辛,指出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赞扬和批评的声音,并对此次修订提出了宝贵意见,如五种社会形态说应淡化处理,但“封建”一词应该保留;对于农民起义不宜一味颂扬,并不是所有反对现政权的行动都是“起义”,孙恩、卢逊起义等就很糟糕,可用中性词“起兵”代替;还有增加丝绸之路等新成果和考古新发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等。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

第一代作者魏千志教授以第一代作者们共同工作时的趣事为例,展现了第一代作者们团结融洽的工作气氛,也阐释了十院校共同编写教材的原因和背景,希望这种老一辈的传统风气能够薪火相传。魏教授也提出了修订意见,并表达了对教材能够再创奇迹的期待。

第一代作者钱宗范教授向会议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十校合编《中国古代史》教材启动于1977年底,编成使用于1978年底。40年来,十校教师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中国古代史》教材不断修改,常用常新,长盛不衰,至今发行量已达几百万册,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合编教材的奇迹。这一成就和经验应予很好地总结,并向上汇报,以利推广……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

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姜生教授指出,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经过四十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品牌。但是,在其四十不惑的当下,如何透过密集的历史知识准确地传达中华文明的真实传统?如何用这一传统整合满地碎片的中国历史?如何梳理出中国历史与中国道路的学术逻辑,显然是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强调应该继续秉承原教材返璞归真、注重教材普适性的传统,应对现在高校的教学走向、教学需求做一个详细的调研,做出一部代代相传的里程碑式的教材。

关于教材与现实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彦辉指出学术研究、编写教材应具有历史责任感,实事求是。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精神,不联系现实不等于脱离现实。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王育济表示,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是最早出版的一套体现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学历史教材,也是一套始终注重学术走向和学术沉淀的教材。40年来,它通过多次修订不断汲取新的学术观点,同时强调学术沉淀、学术选择,不追逐新奇,不为求新而新,“行稳致远”这四个字可谓这套教材的特色,未来还需继续保持。

第二代作者王育济、裘士京、戴显群、周作明、商国君、牛建强、刘玉峰、文廷梅、何海龙以及出版社方面的负责人房向东、林斌、李天兵、魏清荣等从教材的定位、内容、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确定了第六次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思想解放精神是该套教材40年来一以贯之并必须坚持下去的。学者们表示,在新版修订过程中要关注学界普遍认同的学术新进展;资料运用要关注纸质文献、出土文献的结合,注意出土资料的甄别和使用;内容上适当增加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篇幅,并在教材之外提供课件、图片、地图、相关史料与学术争鸣等辅助材料;同时注重对外宣传,建议成立以十院校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教学联盟”,广泛吸收青年学者参与,进一步扩大该教材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本次会议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网、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河南日报”“大河报”相关报道)

历史认识的局限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_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成就了历史研究_历史认识的局限

上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章程
下一篇: 缅怀 | 刘泽华:历史灵魂的反思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