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成功举办2022年12月3日,“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

2022年12月3日,“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协办的“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在线成功举办。来自40余家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领衔人张勃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指出本次论坛主办方与协办方的合作,体现了参与促进节日文化传承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和的方式多样化。“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为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资助名家工作室项目,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汇聚校内外专家力量,创建“节日博览”公众号,持续推送节日研究优秀成果;建立传承基地,助力乡村振兴;深化节日理论研究,开展科普讲座,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七大节日为主要时间节点,兼及其他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做强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探索高校与社区共建节日活动新模式,积极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科学研究、传承传播和人才培养。会议现场还播放了“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的专题视频,从网络传播、组织活动、学术讲座和理论研究等维度介绍了两家工作室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未来展望。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伟清,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化论坛》主编黄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叶涛教授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了主办方在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和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指出此次围绕“节日史”组织专题研讨会,是节日研究史上的一次创举,对于节日文化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从本次会议可以看出研究节日文化的一批新生力量、一批年青学子在茁壮成长,他们在节日文化的田野调研、在节日理论的深入探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节日研究后继有人,节日研究大有可为。黄伟清处长介绍了“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认为以传统节日赋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前景广阔。黄涛教授作为四家协办期刊代表,指出节日史是专业性极强的研究领域,此次论坛收到的学术论文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价值,《民间文化论坛》等刊物将会协力做好会议成果的发表与宣传工作。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旨发言阶段,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节日研究》主编王加华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晓峰,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洪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黄龙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威,以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禇芝琳,分别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国中古时期节日结构嬗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节日的功能转型与保护传承、德昂族清明节的文化建构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以及近代动物节在中国的传入与社会反响作主旨报告。在评议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均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点评意见。

分论坛一

分论坛一

下午,本次会议的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论坛一:少数民族节日研究”尤其重视探讨节日文化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在地化表现,及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分论坛二:传统节日史研究”主要考辨了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幅古代节日风俗画卷。“分论坛三:节日的当代实践研究”讨论了节日教育策略、话语传播范式、数字化保护及其融入乡村治理的可能性路径等议题,强调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分论坛四:20世纪的节日研究”考察了植树节、儿童节等现代节日的生成,以及传统节日的近现代流变等问题,关注在时代语境下描摹节日文化的具体样态及其建构过程。“分论坛五:节日传承研究”重点聚焦于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功能及其传承发展的困境与策略讨论。总之,各个分论坛各具特色,彰显出了节日文化研究领域的丰富图景。

分论坛讨论结束后,召开“节日史研究与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圆桌会议,由萧放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提出,节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学术领域,而节日作为一个集体性、系统性的时间,需要研究者从整体视域予以观照。同时,挖掘节日的教化作用,将有助于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围绕“节日研究的维度及其学科”主题指出,节日研究需要发现事物、制度、观念及其关联的历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节日是一种值得多学科专门探讨的研究对象。黄涛教授探讨了节日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与继承历史的关系,认为当前的非遗实践存在着忽视继承历史传统的问题,而以社区为中心的伦理原则有助于解决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与继承历史传统的关系。张勃研究员围绕“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节日史研究”主题,阐释了何为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当下进行的必要性,认为扎实的节日史研究能够为当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资源、信心和经验借鉴。王加华教授认为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至少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从历史的维度认知节日的发展变化、文化内涵,从民众的维度认知传统节日如何与民众生活相交融,以为节日保护传承的方向提供路径和指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从文化功能论角度探讨了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指出政府积极推动、商家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积极介入,是重建和维系传统节日的基本路径。黄龙光编审从乡村共同体的分化、传统节日的遗产化和传统节日的城市化,论述了传统节日的当代境遇,提出建设乡村自治组织、推动传统节日的在地实践,以及相关学科的智力支持,是保护发展传统节日,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萧放教授在圆桌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节日史”和“节日文化遗产”是相互关联的不同概念,关注节日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是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传承,需要从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的视角,紧密结合民众生活需求,为节日传统的传承传播创造空间。

圆桌会议参会专家

圆桌会议参会专家

论坛闭幕式由季中扬教授主持。分论坛主持人北京联合大学助理研究员龚卉,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邢雪艳,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兴宇,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员张建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副研究员冯莉,分别交流总结了各自分论坛的研讨情况。刘魁立先生作总结讲话,表示此次论坛展现出了节日学术队伍的庞大及后继有人,探讨的问题不仅涉及节日的当下,还有历史的向度和未来的发展,而且研究视域广阔,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节日,显示出了节日研究的无限希望与光明前途。同时,刘先生结合生活体悟指出,当代人对节日传统一点一滴的实践是文化创造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本次节日文化高端论坛聚焦“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节日与中外文化交流,节日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转化发展,以及节日断代史、专题史研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与学术对话。总的来说,本次论坛既有立足于文献史料的基础研究,也有扎根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探讨,有力彰显了节日史和节日文化遗产研究的时代魅力及重要价值,对于持续推动节日研究理论建构与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 小米8探索版MIUI12版本20.5.21开发版安装包更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