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辞盖过了历史,但仍值得一读罢。
病毒肆虐的日子里,燕居北地小城一隅,闲暇得到无限的扩充,但手头上并没有什么书,我也不很喜欢看电子书,于是拿出从书架上取下几本当时读时尚感吃力的“大书”消遣时间,这篇文章便是一些读后的反馈,题目口气过于大,其实已经远离历史学的我实在没什么功力去评价这样一部宏篇巨著,只是读后一些零碎的感悟和想法,但这样标题显得很拖沓,于是用了“评”字。
同时,这篇也不适用于那些试图在本篇文章获取一些对《历史研究》学术性论见的读者,因为里面很多言辞很可能是“荒唐之言”,我理想的读者应该是对历史学抱有兴趣或是试图读几本大部头厚实一下自己的人,如果是读过的读者,或许会有一些和同好交流的玩味,如果未读,或可提前领略书的一些特点。
在正文开始之前值得说明的是我看的版本是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上下卷,也就是D`C 萨默维尔所编的节略本,我是有意购入原著的,但在网上未见,国内流行的,也似乎就是这个版本。
一本史学的著作,其标题或可窥探出作者的野心,The Study of History ,这个标题之宏伟,有心人可一眼看出,无怪于有人称之为最后一本试图在理论上做到“大一统”的史学著作,当然,这也给当时正值高二的我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那时的我涉猎的基本都是史实方向的著作,史实是主线,而论述则充当旁白和辅助的角色,但这本书不同,史实更多是体现作者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的史学功底,论证才是主线。其中很多史实是我未曾涉猎或是详细了解的,这有些类似于我国诗词、戏剧中凝练的典故,如不了解其内涵,往往难窥其妙处,会心一笑的时候睁眼茫然,论证和论据在眼中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链条。这可能是试图开始啃这本书第一个要遇到的困难。
相比于史实性的著作,《研究》的文笔显得颇为流畅优美,全篇充斥着丰富的譬喻,仅从标题就可见一斑,在《研究》的下卷,第二十章:解体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五个小节的标题会让人疑心在读一本文学著作:
第一节 作为救世主的创造性天才第二节 持剑的救世主第三节 带有时间机器的救世主第四节 戴着王者面具的哲学家第五节 化身人形的神灵
相比于史实性的著作,这些标题无疑可以大吊人的胃口,但这些丰富的譬喻的理解更有赖于在充分把握史实基础上对论证的理解,否则就是雾里看花,走马关灯,觉得自己读到了什么,要说,却又说不出来。
第三就是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其中包括宗教的重要性,以及史观的问题。读完之后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宗教”概念无时不刻存在于本书中,这既包括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宗教概念:如基督、穆斯林、殉道者等等,还包括一些颇令人迷惑的类宗教概念,即对各种思潮乃至人民日常态度的宗教溯源和宗教式的类比。而这种类比对于国内的读者,尤其是仅仅是以兴趣为导向读该书的读者,宗教在中国的社会研究领域往往是缺位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一个“不在场”的角色,但在《研究》中,它是一种强力的主导力量:以《研究》下卷第四十三章 技术、阶级斗争与就业 第四节 社会正义的潜在代价为例,
“这种争执一旦真的爆发,很可能会从经济和政治领域转入到宗教领域。·····乃是宗教因素导致的社会后果·····必须改变农民阶级的宗教态度和观念。”
这种充斥着的宗教神秘元素在普通读者(国内占多数比例的人应该是无宗教信仰者)阅读中往往会感到文字上的隔离,而这种阅读体验将在整个上下两卷中不断地感受。
老实说我并未从《研究》中得到什么以前未见的真知性的创见,从史实上来看该书所复述的历史距离我们已经过分遥远,帖木儿所制造的惊世骇俗的屠杀与佛陀的归隐和复出在一个远处的视角来看,或许都如飘散于历史车轮下的灰尘,于焦躁的我们并无什么差别。而从论证上来看,充斥着宗教元素的论证或许在我们看来有些过分神秘主义。文中提到的“少数创造性群体”是文明跃迁和进步的主要源泉的论点和对大众普遍迟钝,只能通过群体性教化和模仿来进步的评价也可能会让我们有些不舒服。
但是,你仍然可以从《研究》中获取不菲的回报,至少不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首先《研究》中对于史实精妙的引用和提炼对那些对于遥远过去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精致的餐点,不会缺失阅读的愉悦感,尽管国内所能接触到的节略本在序言中谈到节略相比于原来长达十卷的宏篇巨作而言,史实的引用已经节省很多。这无疑是个令人遐想的说法,节略本中的史实已经如此丰富,原著该有多么美妙,“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这种遐想也许会作为一种“望梅止渴”的佐料,增加阅读的愉悦。
第二就是《研究》的作者汤因比是在英国最后一批接受正宗古典教育的学者,从小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汤因比文笔出透漏出的那种古典的优雅也足以让人值回票价,丰富而不复杂的譬喻很可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于所论证的论点的辅助,更会激发出很多有着微弱关联的有趣联想,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感受。
第三最为简单,也或许更有意义,用《研究》中引用的一段话来说明:
“众所周知,在美德成长的时代,艺术是尚武的;美德昌盛的时代,艺术史开明的;美德衰落的时代,艺术史骄奢淫逸的。所以,我怀疑当今的世界有些走下坡路了。我把嬉戏逗趣的活动与骄奢淫逸的艺术想提并论,因为蒙蔽感官正是我们的乐趣之一。”——弗朗西斯·培根《学术的进步》
在我们这个闲暇得到极大扩充的年代里,在这段病毒肆虐的日子里,我日常所接受到的大多是极度无聊的焦躁反馈,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比往日更需要思考如何妥善利用我们的闲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