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3分钟书评: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第一期

3分钟书评: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第一期

3分钟书评: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第一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面对汹涌而来的集体意识,个体意志该如何抉择,颠覆大众心理认知的百年奇书,直击群体行为本质的不朽经典。(复读封面介绍)好的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面对汹涌而来的集体意识,个体意志该如何抉择,颠覆大众心理认知的百年奇书,直击群体行为本质的不朽经典。(复读封面介绍)

好的,开始 导论 部分:

在导论当中,作者开始陈述在他们的那个时代,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但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所有的物质不过是短暂的简单组合。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所有住宿,依然让他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让他们不思其解的是为什么文明发展进程都要靠暴力冲突的形式来推进,而不能和平解决,要让这一问题涣然冰释,只有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来回顾历史群体心理与理性个人的心理特征迥然不同,而心理特征也会因不同的群体而异。

在介绍 组织的心理特点和种族的心理特点后,引用历史事实陈述人为的手段是暂时没有办法强迫社会组织一夜转变,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却往往借助比革命还要血腥的手段,成功改变这些组织。人人都会受到种族内的各种思想、性情和习惯所左右,我们的本性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负载了太多种族中的共同物质,制度、法律、性格和价值观都是我们的外在体现,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些制度法律,它们是我们性格中的产物,又怎么可能依赖它们改变我们的性格。

说明群体的无意识的力量之后,例证了一个观点:任何一场革命都源于民族思想的变化,这是大众时代来临的本质变革。虽然旧社会的信仰结构已经千疮百孔,但是我们仍然受到它们影响,保持着巨大的惯性行动。在过渡到新社会也就是大众时代的时候,大众这一群体已经依靠各种信息的收集,掌握了属于他们的利益。

群体既是无意识的也是固执守旧的。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告诉我们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是少数知识精英而非大众,所以大众被称为是野蛮人是名副其实的,然而大众只有强大的破坏力,其意志永远停留在野蛮阶段。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看到的仅靠大众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毫不夸张的说大众的纯粹性破坏作用,只能加速旧世界的破坏,而却不善于让新世界加快成长。

那些伟人宗教创始人,开国君主等,无论是小头目还是信仰的使徒和杰出的政治家, 他们都深谙群体心理学,纵然有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智慧。要想明白法律制度对群体作用的无足轻重,理解他们多么善于人云亦云,多么容易妥协于强加的观念,领导者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群体的心理,把握情感才是真正领导全体的王道。大众心理在各领域的诸多方面,都相对应用广泛。掌握这门科学可以使你真正读懂历史和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便是被誉为法国最杰出的现代史学家泰纳,由于缺乏对大众心理学和人类本性的认知,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也是异常片面的,它采用自然科学家的考察方法来研究法国大革命。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恰是这些因素,而实践方面大众心理学也值得研究。不可否认,破译人类的行为动机如同确定某种矿物和植物的属性一样有趣。(12页的导论就把书中要提及的内容大致概括了,后续内容是知识点的延伸和事例补充而已,全书254页。)

第一卷,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

在第1章群体的普遍特征中,说明了群体是相对个体而言的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相关方式而聚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依据心理学的定义,诸多偶然聚集在共同场合,而没有任何明确共同目标的人群,只能看成是一群在一起的人而已,不能称为群体,比如传统节日里的聚会、集体会或协作劳动的群体。

在特定条件下,群体的心理才表现出某些新的特点,此时他们的思想感情聚焦于同一事物上,个人性格也随之消失,即便他们不在同处,但只要思想感情一致,那也算是一个群体,在大家共同考虑相同问题时也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像国家大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激情触动。尽管诸多的民族和国民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处,因为人数过多,但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彼此相距多远,他们都会共同关注同一件事,思想在同一个频道没有任何区别。

任何的精神结构都富含各种性格的可能性,但环境突变更能突出的表现这种可能性。终身幸福不变的人只存在于小说世界里,完全一致的环境可以塑造单一性的族群性格。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曾经温和敦厚的法国国民沦为残忍暴徒。显然,环境的变动左右了他们性情的转变,环境正常时,人民安分守己,官员体贴稳重,环境突变时他们便会邪恶残暴,更甚者骇人听闻。暴动得以平息,暴民便又惯性的恢复了老实敦厚。大英雄拿破仑的那些俯首帖耳的恭顺臣民大多都曾是残忍无情的暴民。

群体存在的心理特征中,有些特征同于个人,有些则完全专属于群体,只能在群体中方能觉察到,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心理特征。

一个心理群体最惊人的特点就是群体中的成员,无论是谁,无论生活方式多么迥异,也无论什么职业、性别、智商。只要是同一个群体,就会拥有同一种情感取向——集体心理。不在同一群体,有些观念和感情独立的个人是完全无法产生,即使产生也不会转化为行动,但当个人成为群体成员时,可以看到她言行举止中不可思议的变化。(书中前半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会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简化,在后面会补充事例来说明。)

来到 群体心理的共同特征 部分:

把完全不同的个人组织到一起会是一种全新的存在,且与构成这种存在的任何个人都没有共同之处,当独立的个体是群体成员之一时,他的情感思维及行动都会与单独行动时大有不同。

心理群体是一个暂时组成的群体,成员品质千差万别,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就好比诸多有机生物聚集后所形成的细胞一般,他们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体时,其特征与构成之前自然完全不同。哲学家赫伯特斯赛宾对群体心理有一个错误的见解:一个群体的表现是该群体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此观点显然不正确,他还缺乏统计学上的依据和相关例证。

群体中个人行为表现有以下4个特点:

1.自我人格的暂时消退。

2.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和思想所受的种种影响转向同一个方向。

4.暗示具有即刻转化为行为的冲动。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和个性都会被削弱,相应的作为个体的异质循环被同质化,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无意识品质,正是这种无意识品质,它可以决定集体的智慧。我们追问为什么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工作,这一切皆是由于群体那很普通的品质,倘若涉及大众利益决策,大多只能依赖形形色色的专家和精明的领导者在会议中作出决定,总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是业内优秀专家的决定,结论也未必就差于那些蠢人的决策。专家无论如何高明,但凡受困于群体意识,也必然沦为平庸之辈,处理工作也只能庸碌而为,群体的品质叠加源于愚蠢的叠加,毕竟真正的智慧已经被群体的无意识给淹没了。

我们常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来强调大众智力上的优势,事实说明任何独立的个体都会比群体更聪明,而最不靠谱的往往是大众的智慧。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大众群体,那么整个世界伏尔泰更聪明,根本就无法成立,倒是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更值得人信赖。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就意味着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反之就越不容易形成统一正确的依据,更糟糕的是这个正确的结论与推出的原始论据产生直接冲突。群体中的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愚蠢和平庸集中的表现出来,试问群体创造出了全新特征,又该如何说起呢?这也是我们正要探讨的问题。

书评第一篇(前30页)到此结束,明天接着第二篇。

上一篇: IBM发布新型量子系统 目标十年后造出实用的量子计算机
下一篇: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