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 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 第十一版本,分章节记录
第一章社会学导论课程简介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文化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五章社会化
第六章群体
第七章组织
第八章家庭
第九章教育
第十章不平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十二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Chapter 4 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生活共同体
社会结构——群体或社会,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的特点:(1)由人群组成 (2)交往为纽带
(3)有文化、有组织 (4)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和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
两种社会观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是真实的,社会只是一个名称(韦伯、卢梭等)
(2)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实在(斯宾塞、涂尔干等)
二、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定义和内涵
社会结构——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相对固定的排列组合和相互关系
四个体系:角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和行为交换体系
(a)角色人格体系:角色——职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行为模式,
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人格——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
(b)价值规范体系:价值标准--人格—角色人格体系
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
规范——标准、规则、模式,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c)权力制度体系:权力——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威胁或惩罚,他人贯彻自己意志。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通过制度实现。权力是人格化的,制度是非人格化的
(d)行为交换体系:行为是需求满足的角色表现。人的行为是由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工决定的。行为通过交换满足需求
三、社会结构的要素
社会的结构要素:地位(身份)和角色、群体(组织)、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社会设置
(一)地位(身份)
(1)地位——在某一群体和社会中固定的社会位置。
两类社会地位:
自致地位——一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和后天机遇获得的社会地位
先赋地位——被指定的、通常不能更改的社会地位
(2)主要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性影响的身份
(3)地位的先赋性与自致性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二)社会角色
(1)角色——群体或社会,特定身份者,行为期待
分类:先赋与自致、自觉与不自觉、规定性与开放性、功利性与表现性
(2)角色的紧张与冲突
角色冲突——角色之间或内部,矛盾、对立、抵触,妨碍角色扮演
两种类型的角色冲突:
1、角色间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如上下级、夫妻、婆媳、父母与子女、医生与病人等。
2、角色内冲突——多重社会地位、角色集于一人,自身内部的冲突
两种情况:(1)角色紧张——一个人扮演的某一社会角色,不同社会需求与社会预期,困境
(2)角色冲突——同时扮演两个以上的角色,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社会预期
(3)角色退出——摆脱自我认同的角色,重新确立新的角色身份(变性手术、和尚还俗、退休、离婚等)
四个阶段:(1角色怀疑(2寻找替代角色(3脱离原角色(4新的角色认同
(4)角色与地位的关系——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社会地位——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角色——个体在这个位置上的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三)社会关系
定义——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过程,相互关系的总称
分类:
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初级-特点:(1)最原始、最早,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家庭关系最典型)
(2)简单、初步的
(3)直接互动关系,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最有影响
次级-特点:是人们在初级-基础上派生出来-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根据肯定或否定的状态,进行分类
结合关系——感情、行为等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
对立关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否定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先天联系。
在代际传递中,人与人之间存在自然的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
种植业发生、发展的产物,畜牧业与农业分工的产物
业缘关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以行业为基础形成的
(四)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含义、构成与特征
社会设置——社会结构形式,社会运行体各部分有机联结的主要方式,社会运行机制重要构件
特定领域的社会设置要求该领域成员共同遵循,结果是社会的集体行动
社会设置的基本成分——社会规范体系
特征——可重复性、集体性约束与自我维护特性
(2)社会设置的层次:
(1)社会形态、体系意义上的制度:区别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的社会,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总称,对制度作宏观尺度观察
(2)具体制度: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为实体,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对制度作中观尺度的观察
(3)社会组织、群体中的制度:狭义的,代表某种规定的行为、程序、规则,对制度作微观尺度的观察
(3)社会设置的起源
(1)人类需要说(四类需要产生四类制度)(2)风俗习惯说
(3)自生生成说 (4)人为设计说/后天论
四、社会的类型
(一)几种社会分类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类法(物质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
斯大林概括社会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孔德的分类法(社会变迁)
(3)涂尔干的分类法(社会团结理论):
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主要特征:(1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价值观、信仰都类似;
(2社会分化低,社会高度一致性;
(3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加思索的和集体的;
(4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5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6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根本特征: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
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但因为分工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而物质基础则是社会分工。但是,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比如滕尼斯从社会组织形式对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的区分、上述涂尔干和孔德的分类等
(5)伦斯基的生态学分类法(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二)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的比较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结构
比较简单:地位和角色很少、除家庭外,其他制度均不发达
复杂:有许多地位和角色;有许多高度发展的制度,如教育、科学等
地位
主要是先赋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