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将对已经开办“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工程”、“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的部分高校现任领导进行集中盘点,旨在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这些“新专业”所在高校领导分工及研究方向、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第17期盘点对象是重庆大学。目前重庆大学已经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重庆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由核心理论、相关技术以及产业应用组成,涉及了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量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是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典型交叉学科。由最优化理论、代数理论、概率统计、数理逻辑、脑与认知科学组成的核心理论为内核,以机器学习、统计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构建主体技术框架,以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模式、管理科学等为基础工具,聚焦行业需求,开展智能穿戴、智能计算、商务智能、智能金融、智能制作、机器人等产业应用,丰富并强化多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的系统理论与工程技术方法。人工智能专业是依托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优势,为满足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信息类特设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工程实施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重庆大学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舒立春,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树新,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重庆大学监察专员陶举虎,党委副书记冯业栋,副校长邓绍江、卢义玉、李剑、刘贵文、杨俊,党委常委舒立春、王树新、刘汉龙、王时龙、陶举虎、冯业栋、邓绍江、卢义玉、李剑、刘贵文、杨俊、李学静,校长助理饶劲松、朱才朝、李英民。
舒立春(党委书记)
舒立春,男,汉族,1964年2月生,重庆长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1988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代理系主任、系主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重庆大学副校长,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重庆市科协副主席(兼),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主要从事电气工程领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
王树新(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树新,男,汉族,1966年9月生,河北阳原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重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90年3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大学科技处处长,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与机械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时龙(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时龙,男,汉族,1966年8月生,湖南祁阳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1991年4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从事高性能齿轮制造工艺及装备、智能制造及系统、特种复杂装备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刘汉龙(常务副校长)
刘汉龙,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1988年6月参加工作,曾任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陶举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重庆大学监察专员)
陶举虎,男,汉族,1967年11月生,重庆巫山人,中共党员,文学学士,副研究员。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重庆大学监察专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西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冯业栋(党委副书记)
冯业栋,男,汉族,1974年3月生,重庆江北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97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大学党委办公室正处级秘书,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公共管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研究。
邓绍江(副校长)
邓绍江,男,汉族,1971年1月生,重庆梁平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3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重庆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重庆大学人事处处长。主要从事移动计算、图像认证、隐私保护等研究。
卢义玉(副校长)
卢义玉,男,汉族,1972年1月生,湖北京山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0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矿山动力灾害防治、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高压水射流理论及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剑(副校长)
李剑,男,汉族,1971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7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输变电设备智能化与电工绝缘新材料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刘贵文(副校长)
刘贵文,男,汉族,1974年5月生,四川阆中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9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与智慧建造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杨俊(副校长)
杨俊,男,汉族,1972年9月生,重庆铜梁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6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主要从事能源技术经济及管理、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学静(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学静,女,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2016年7月,李学静当选为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候选人预备人选;2016年11月,李学静当选为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2018年12月24日,政协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李学静增补为政协委员。
饶劲松(校长助理)
饶劲松,男,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重庆大学硅藻新材料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长期在高性能镁合金研发及其表面处理、防腐耐磨隐身一体化涂层、新型硅肥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主研多项国防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以主要作者发表数十篇高水平SCI期刊论文。担任机电工程数字化手册编委会委员,参编机电工程数字化手册系列之《机械工程金属材料手册》等。注重以真实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次获评重庆市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重庆市金奖3项,获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获全国乡村振兴奖1项。
朱才朝(校长助理、科发院党支部书记)
朱才朝,男,博士,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第六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首批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重庆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机械传动与装备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创新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和重庆市等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现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科发院党支部书记。
李英民(校长助理、建筑学部副主任)
李英民,男,1968年11月生,山东省无棣县人,现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建筑学部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庆市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高层建筑超限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震后应急评估专家、《建筑结构学报》编委。1989年毕业于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92年、2000年分别在该校获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9月至12月在东京工业大学做访问教授。2014年起任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结构抗震防灾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走进重庆大学
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人才培养
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首批10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10所“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成立本科生院,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博士、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生年招生规模1150余人。
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思路,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健全适应科技高速变革的学科优化布局机制以及适宜产生未来引领学科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流的学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实施六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进一流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5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11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
科学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构建起“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以新的体制机制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加强创新体系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大项目成果人才培育计划、重点研究基地构筑计划、军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科研前瞻布局,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892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53项),荣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总经费屡创新高(2022年达到30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获权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获得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成果产出能力不断增强,荣获鲁迅文学奖,持续推进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实施高水平学术期刊培育资助计划,主办的9种期刊入选权威、核心数据库,荣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荣获全国社科名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川渝一流科技期刊、教育部名栏以及中宣部出版局“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等荣誉,新创办5种高起点英文新刊。
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创新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研究生全球学术课程、全球学术前沿学科系列讲座项目,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致力于中华文化推广,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积极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建成全英文授课硕博项目45个、全英文授课课程300余门。
社会服务
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南京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成立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高校董事会,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为全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和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巫山竹贤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以“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为己任,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而奋斗。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与重庆30多个区县持续深化合作,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国际联合研究院、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着力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
校园文化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文化强校”战略,凝练弘扬“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以一流的大学文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近百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最美高校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潜心打造校史馆及“立德树人”专题展览馆,深入挖掘爱国奉献精神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创作《重庆家书》《重庆往事·红色恋人》《光华》《初心·1929》《寅初亭》《何鲁》《渝创·渝新》等原创文化作品,讲好“重大故事”,展示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传承和打造以川剧为代表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川剧)。弘扬革命文化,持续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活动。建立师生、校友人物特色档案资源库,打造“重大文库”,传播重大精神。实施建筑文化景观完善工程,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和早期建筑群分别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力谱写学校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大”力量。(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本文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元宇宙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新商科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