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Block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Patching: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nghe Area in the East of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作者信息

杨佳麟|王绍森|李立新|唐洪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以福建漳州古城东宋河街岸更新为例,在不损害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采取街区肌理织补、公共空间织补、建筑风貌织补、历史文脉织补等设计策略对东宋河片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实现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力再生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织补 保护更新 漳州古城

01

研究背景

1.1 项目概况

福建省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由东宋河、北京路、修文东路及两侧地块组成。东宋河是漳州古城自唐宋遗留下来的一段城濠(图1),距今已一千多年,现存长度(炮仔街-博爱道段)约600m,位于漳州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两侧地块总占地面积约5.8hm²。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

图1 项目在漳州古城的位置

东宋河片区更新改造前存在建筑风貌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违章搭建严重,缺乏游憩空间等问题(图2)。北京路、修文东路是民国时期漳州古城内两条重要的商业街道,沿街建筑大致为近代修建的闽南骑楼,立面较为精致,融合了部分南洋建筑元素,但因年久失修,建筑立面较为残破,延伸至东宋河的几条背街小巷内大多已被改造或增建,原有街巷肌理已遭破坏,风貌杂乱无章、消防隐患严重,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商业业态也逐渐没落。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案例

图2 片区现状航拍图

1.2 相关概念

(1)拼贴城市

美国建筑理论大师柯林·罗在《拼贴城市》(2003)中首次提出了“拼贴城市”的概念,主张以历史文脉的拼贴使割裂的空间序列重新连接,“让实体在一个普遍的肌理或网络中消融”,后来西方社会的历史街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大多受这理论的影响。

(2)纹理理论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1984)中首次提出“纹理理论”。该理论用城市纹理来形容城市的形态特征,与城市肌理具有相似的研究方法和重叠的研究内容。其更侧重不同元素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包括各种活动要素、建筑形式、人或其他特征,例如居住纹理、活动纹理、密度纹理等。

(3)织补城市

“织补”,顾名思义就是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编织、缝补完整。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种策略,织补理论来自文脉主义。“城市织补”不仅仅是对城市肌理、建筑风貌等物质形态的织补,更是对在地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非物质形态的织补。关于“城市织补”的理念,清华大学张杰教授提出以下六个基本原则:①以生态织补为先导,突出地方环境特色;②以产业用地调整为契机,逐步优化城市格局;③以交通基础设施织补为重点,构筑公交优先、步行舒适的道路与交通系统;④以公共服务设施织补为带动,整体改善城市日常生活服务网络;⑤以城市项目为突破,织补和延续城市的肌理与文脉;⑥以社会织补为目标,建设和谐包容的城市社区。

02

存在问题分析

2.1 商业业态低端

东宋河片区原是漳州古城重要的商业街区,九龙江西溪往来的商户聚集于此,“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是其曾经繁华的景象。随着古城外围现代化商业的崛起,东宋河片区传统的商业形式逐步衰败,现状业态较为低端,以中低档服装、日用品、小吃为主,沿街店面多数改为民居,以满足传统市井生活需求为主,难以体现骑楼商业街区的特色。北京路沿线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但目前利用率不高,仅有一些较为低端的浴室澡堂,吸引不了高端消费群体。

2.2 历史风貌不浓

片区内除北京路局部地段沿街建筑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街巷沿街建筑框架仍保留传统结构,但立面风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修文东路沿线整体建筑风貌和质量一般,无明显传统风貌;东宋河两侧违章搭盖非常严重,部分建筑已搭盖至5~6层,安全隐患重重,严重破坏了古城的历史环境风貌;街巷内部建筑质量差次不齐,部分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密度过大,无供居民休闲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图3)。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

图3 片区现状建筑风貌

2.3 基础设施落后

片区内部现有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落后、老化,未铺设燃气管道,防灾及环卫系统不够完善;给水系统由于使用时间长,普遍存在管道老化、锈蚀严重等问题;排水系统仍然实行落后的雨污合流形式,部分污水直接排入东宋河内,成为河道主要的污染源;普遍使用煤饼炉或瓶装煤气,既污染环境,且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电力电信线路架空布置、纵横交错、杂乱无章,不仅破坏古城风貌,且威胁居民和游客的安全。

2.4 交通系统混乱

交通组织是片区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小货车等各种交通方式混杂,停车泊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片区需求,路边随意停车现象严重。游客、租户、商家等各种人群的交通组织方式混乱,严重影响了片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游客的体验度。

2.5 水体污源严重

漳州古城“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筑城形制以及水运商贸的繁荣,都与宋河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存东宋河河道仍遗存着东清桥、太古桥旧址、东桥亭庙宇以及沿河两岸生长着的数棵龙蟠虬结的百年古榕树。但之前对东宋河的治理只重视防洪排涝等工程方面的问题,河道及河岸未进行系统的保护和整治;两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东宋河中,导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异常黑臭;两侧居住建筑紧邻河岸搭盖,部分出挑至河道上,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和可达性很低。

03

保护与活力再生探索

3.1 改造更新思路

如何在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改善、发展等多目标需求间取得可接受的平衡是保护规划编制中的突出问题。此次改造更新思路遵循张杰教授提出的关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六个基本原则,体现生态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片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历史价值普遍较高,在保持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东宋河两侧的街巷院落空间特征反映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在确保其原有生活习惯和氛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肌理和空间梳理成更加适宜生活和游览的体系;保留历史风貌较好的建筑、修缮有历史价值的破败建筑、拆除违章搭盖的建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传统业态升级、新兴业态植入等方式培育片区的“种子”;以种子的萌发来带动周围街巷以及街区的生长与更新,从而在“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实现片区的活化与发展。

3.2 改造更新策略

漳州古城东宋河改造更新设计以批准的《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依据,在不损害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以打造“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为目标,实现片区的活化与发展(图4)。主要采取以下四个策略对片区进行修复和织补。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

图4 街区总平面图

(1)街区肌理织补

在整体规划上体现地域性、文化性、现代性的规划理念,优先保护东宋河的整体架构。突出古街、古迹、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重点,着力保护东宋河的空间肌理和历史风貌(图5)。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整体保护框架,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格局、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等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梳理片区交通系统,保留原有街巷空间,梳通断头巷和内部巷道,形成机非分流、步行舒适的道路交通系统(图6);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公共广场和沿河绿地,形成人流集聚空间。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案例

图5 街区肌理织补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

图6 交通系统织补

(2)公共空间织补

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和文化特色的关键体现者,与城市文脉、地域特色有着密切联系。

①生活空间的延续。通过保存东宋河两侧风貌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铭德里、树德里、大吉馆等),保护好东桥亭、东清桥、古榕树、水闸口等历史遗存,留住古城记忆;通过运用复原、更新等多种策略,织补出完整、清晰的“街—巷—院”体系:主要街道分布商铺业态和人员流动集散;巷道是开放和私密空间的联系通道,是游客出入和居民生活区域的有机分界;围合的院落保障居民生活私密性,而精心打造的特色宅院则成为外来游客探秘古城、了解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图7)。

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

图7 公共空间织补

②滨水空间的优化。引入九龙江水冲洗东宋河,并治理上流及两岸建筑的污水排放,改善东宋河水质;秉承“露水、透绿”原则,通过拆除整治两岸破败的建筑,留出不小于6m的滨水慢道,增强滨水可达性;织补绿化景观和公共开敞空间,形成进退有序的滨水景观界面,打造丰富的东宋河景观带。

③商业空间的提升。充分利用传统工艺、材料、构造,对北京路、修文东路等主要街道的沿街界面进行修缮和织补;在保持街道原有尺度、格局的前提下,做好市政管网的铺设,解决现代的生活和商业需求;以地热温泉资源为卖点,通过休闲广场、露天泡池与商业空间的穿插,打造温泉娱乐一条街,引入温泉民宿、咖啡茶座、特色餐饮等现代业态,激发滨水区活力。

(3)建筑风貌织补

对于一些原本传统风貌较为完整并具有特色、但局部遭到破坏的区域,在片区保护更新工作中适合采用较为传统的织补方式,用新建的传统风貌建筑来缝合保护建筑之间的空间。对东宋河建筑风貌的织补亦是遵循这种原则。对东宋河两侧建筑的年代、风貌、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对建筑实施保护分类。通过采用复原修缮、整治修缮、机能提升、传承发展等手段,实现延续文脉、活化古城、有机更新的目的(图8)。首先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根据史料记载和旧有照片对现存遗迹进行整体或部分修缮,如魁星阁、铭德里等;其次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充分利用传统工艺、材料对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修缮,对内部结构进行局部更新,如北京路139号—173号;然后对于违章搭盖建筑,采用整体改造的方式进行织补,如修文东路11号—28号;最后对商业建筑大体量、大空间的使用需求与传统民居体量较小,屋面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矛盾,在改造中采用了综合设计方法:整体立面上按传统民居的形体效果进行设计,平面上一层满足大空间商业的使用要求,二层以上则逐层缩小,满足小空间商业及配套服务用房的需求。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

图8 建筑风貌织补

(4)历史文脉织补

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和“温泉古城”这一主线,做好历史文脉的织补。一是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和精神上的延续,重点做好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充分加以展示利用,作为漳绣、木偶头雕刻、木版年画、水仙花雕刻等传统老行当、老手艺的传承保护空间,逐步提升东宋河片区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并形成观光旅游路线;二是对“温泉古城”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对片区内原有的温泉宾馆、工人疗养院、二轻联社(万家乐)、镜艺厂(圣雅澡堂)等地热温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综合布设温泉地热管网,为做强做大“温泉古城”奠定基础;三是以创意再现传统,以街角博物馆为物质空间载体,通过民间表演艺术活动、现场民间手工作坊、餐饮老字号、恢复传统生活场景等活动形式演绎和展现漳州传统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图9)。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

图9 历史文脉织补

04

典型改造案例分析

4.1 基本情况

北京路145—165号(单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共11个开间,主要采用木楼板、瓦木屋盖,竖向采用横墙承重,外廊处采用独立空心砖柱承重,基础为墙下条石基础。其中145号、147号、149号俗称“大吉馆”,二层西洋风格的小楼是北京路上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吉馆原是陈炯明入漳后建立“闽南护法区”,实行“革除陋习,推行新政”时创办的迎宾大旅社,楼下办澡堂,楼上办旅社。据传当年蒋介石随粤军来漳时,曾居住于此处。粤军走后改办为大吉馆澡堂旅社,解放后改办为托儿所兼幼儿园,后作为门店和住宅楼使用,目前已停用。由于年久失修,这组建筑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内部改造搭建严重,建筑风貌逐渐破败。经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对其进行结构方面的详细检测,发现主体建筑的木檩条及木楼板虫蛀腐朽严重,钢筋锈蚀明显,混凝土保护层胀裂,鉴定结果为D级危房。

4.2 建筑分析

该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并未被列入文物或历史建筑(图10)。此次改造遵循三大原则: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原真性是指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本来的真实原貌,保护它现存的较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整体性是指不仅要保护建筑本体,还要保护与其相连的其他建筑及周边整体环境,包括其中的年代文化映射和历史印迹;可读性是指要客观看待建筑在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不要完全地复原或者抹杀某个时期的信息。该组建筑的改造更新在遵循上述三大原则的前提下,整体保留建筑沿街立面,对其进行维护和修缮;同时为改善结构安全,将建筑内部局部改造成框架混凝土结构,使结构传力合理、清晰;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夹板墙加固墙体,使原结构形成牢固的整体;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且表层受侵蚀严重的柱、梁,凿除部分混凝土并采用置换加固的方式;基础采用新增筏板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

图10 大吉馆改造加固中

4.3 施工工序

具体施工工序如下:①先加固二层墙体面层,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双托梁的施工;②布置千斤顶支撑,千斤顶上下设置应力扩散的钢垫块或枕木,防止托换时结构构件的倾斜或破坏;③在二层墙底部间隔凿孔,安装肩梁钢筋;④剔除托梁范围内墙体抹灰;⑤在墙体两侧绑扎托梁纵向钢筋和箍筋,安装模板,浇筑托梁、肩梁的混凝土;⑥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托梁下砖砌体、混凝土梁;⑦待墙下新增梁及新增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千斤顶支撑,并凿除托换梁(图11)。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案例

图11 建筑加固示意图

4.4 改造效果

改造完成后的这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将原有被损毁和破坏的建筑细部进行了修复(如对二楼中间的“高陞楼”三个字的匾额灰塑进行仔细的清理,使其重现天日)。同时大大提高了该组建筑的结构安全和防火性能,达到了传统建筑保护和更新的目的。

05

建设成效

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的规划建设通过“城市织补”的理念完成了较为成功的改造更新。截至2020年底,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的保护建设启动工程已基本完成,风貌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该项目先后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发的“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以及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建筑设计三等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

5.1 还原历史风貌

漳州古城东宋河的整体保护,突出街区传统街巷格局,延续古宋河水系的生命,尽可能全面保护该街区的历史遗存,确保并尽可能还原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历史风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更新历史街区,使之成为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延续生活的历史街区(图12)。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

图12 北京路修复效果

5.2 改善人居环境

在不破坏本地居民传统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的前提下,对东宋河片区的整体环境进行优化(图13),通过空间的打造、小品的设置、配套的完善,在还原当地原住民最真实的生活形态的同时,打造标志性场景,情景交融,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片段进行全面而真实的展示。

历史街区概念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

图13 东宋河沿岸修复效果

5.3 激发片区活力

有效利用东宋河片区特有的景观资源及温泉资源,结合传统历史街区的商业模式,活化街区空间,形成具有浓厚地域风情的闽南传统旅游商业街区,打造富有漳州特色的温泉产业,结合文旅产业带动区域的发展,为东宋河片区重新注入活力,形成集旅游、商业、文创、休闲、住宿、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街区(图14)。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概念

图14 修文东路修复效果

06

结语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再是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而是已经到了存量更新的时代,更需要从“城市织补”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街区。历史街区肌理的新生,是在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空间肌理及生态环境等前提下,打造人与人之间互动往来的核心场所。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更新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采取街区肌理织补、公共空间织补、建筑风貌织补、历史文脉织补等设计策略,不仅着眼于建筑风貌的修复和景观的塑造,还注重空间的织补和文脉的传承,实现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力再生,对于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意义。

-THANKS FOR READING

上一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简历
下一篇: 北京规划建设030 | 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餐饮空间适应性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