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已经经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今年9月,就要按照教育部部署,进入部分省市高中课堂了。借《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参考出版的机会,我就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及适应和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上)向全国高中历史老师作一个汇报。
01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过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于2017年8月开始工作。编写组成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高中一线教师,由我和徐蓝教授担任总主编。
在教材编写组工作同时还有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业专家委员会对教材编写进行指导。两套班子同时进行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编出一本既符合国家需要又符合教学实际的好的历史教材。
经过一年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初稿于2018年9月形成。2018年10-12月间,教育部安排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每省选择若干所高中进行试教试用,所选省份涵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编写组成员曾到试教学校听取试讲和老师、学生的意见。同时,国内数十位中国史和世界史教授、学者以及多位有关省市的历史教研员审读统编历史教材,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讨论以上审读意见基础上,编写组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了反复修改。
2019年1月,历史教科书初稿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审查。历史专业委员会除了委员个人认真审读,还召开了几次专委会会议进行审查,每次会议都提出了审查报告和修改意见。
这些意见包括教科书结构、内容、表述方式、标点符号、图片呈现等各方面。审读意见除了来自于教材委历史专委会、思政组外,还包括了140位高中历史特级教师的意见,若干一线教师、教研员句读的意见。我们还比较了统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统编高中与统编初中、统编高中与现行高中教科书的差异。
3月上旬,编写组召开了两轮集中讨论的会议,每次会议三天,会议内容主要是逐条落实审查意见,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从内容选取、文字表述、图文配合、栏目设置、问题设计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修改和完善。经过此次修订,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经过此次修订形成教材送审本,3月提交历史专委会复审。
编写组落实复审意见后,4月15日,高中历史教材送审样书彩色本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审读并征求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以及民进中央推荐的专家意见。
编写组非常重视上述意见,召开会议对这些意见逐条讨论与研究,重要修改形成正式意见后,交由负责具体编写的专家执笔修改;一般文字或者格式规范方面调整的意见,确认后,直接请人教社责任编辑改正。完成修改形成文本,再组织编写组成员和有关专家逐字逐句通读全部课文。这样的句读,反复多次。两位总主编全程参与了课文句读。
经过这次修订,统编教材在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概念、历史解释的精准、严谨方面又有了提高。经过此次最后修订,高中历史教科书送审彩色样书于6月初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审查。
6月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会议,对高中语文、德育、历史三门教科书进行了最后审查,批准了三门教科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的有关责任编辑和人教社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编写组对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以及各方面专家委员意见的讨论修改,随时值班待命,甚至通宵加班,顺利完成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历次修改、印制任务。
02
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性质的认识
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材建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6年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学校教材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
这就明确了,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像编写德育、语文教材一样,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这将使国家未来各方面事业的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良好的历史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大计!
二、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国家行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我和编写组诸位受到国家遴选,参加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组成员一致认为,参加这项编写工作,是很神圣的事业。
我个人虽然主持过编写《中国近代通史》和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但没有主持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经验。对于高中历史教材如何体现国家意志,如何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我是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与编写组各位合作,努力工作,希望编写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我国高中历史教材。
三、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按中央文件规定必须执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主持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2018年3月最后定稿。这个课标是一个好的文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成功之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1、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些意见明确了高中历史教材的性质,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指导意义。
2、明确了历史教材要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教育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编写教材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制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5项。把唯物史观纳入核心素养无疑是正确的。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基本史料的选用,要密切配合上述5项核心素养的要求。
4、明确了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基础课,要按照通史要求编写,规定了基础课名称为《中外历史纲要》,要系统讲授,实际上是要在高一年级讲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统讲授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是有益的。
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纳入课标非常重要。这对于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具有指导意义,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在编写过程中,在史料运用中落到实处;对于编写组内形成共同语言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教材中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有了法规性的依据。有关社会形态学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高中历史教材要贯彻进去。初中历史课程已经点到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中历史课程要稍微深入一些,要点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总起来讲,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个好的课标,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努力遵循了课标的要求。
四、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是国家事权,历史史实的选取必须有权威依据。编写组成员参加历史教材编写,是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按照国家和课标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这不是个人行为,尤其不是个人的学术行为,不能强调个人的学术观点。编写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有各自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观点,对于历史事实的选取与解释,不能仅凭个人的学术见解,必须有权威的依据。
什么叫权威依据?
我们理解: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的中国革命的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论性论述,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件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以及经中央批准的权威的历史读本和经过学术界检验的重要学术著作,高中历史教科书必须遵循。我们理解,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了这些,就作到了有权威依据,就可以体现国家意志,就符合了国家的要求。
习总书记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习总书记讲的这个精神,是我们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必须遵循的。
我们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注意参考初中历史教科书。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基础上有所提升,以适应中学生年龄增长的需要。初中历史讲的比较细一些,高中历史对历史过程的叙述会简略一些,但在理论分析的深度上有所提升。我们在编写时会注意掌握知识的分寸,为了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有关历史概念尽可能少出,必要的历史概念是要保证的,可以不出的历史概念尽可能不出。编写组与指导组、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与一线教师的意见是一致的,教科书要降低难度。适当降低难度,是编写组在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编写思路。
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可能升入理工科,少数升入文科,升入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会更少。不能升入大学的部分学生直接就业。进入工作岗位后,继续读历史书的机会不会很多。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保证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他们具有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的能力。
03
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一、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要建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
按照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成二大类,即通史和专题史类。通史规定为必修课,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教育课程,专题史类规定为选择性必修课。全套书共5册。通史即《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都是从人类文明起源讲起,一直讲到今天,讲到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高中学生,中国通史的学习内容多一点是应该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此外,还有选择性必修三册,分别为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使用。选择性必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是从专题史方式,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角度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界,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按照时序分别表述中外历史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课标还规定了选修课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作为校本课程,由有条件的学校自行编写,不在此次编写组任务之内。
通史课即《中外历史纲要》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构成,编写采取详今略古原则。中国古代史分成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有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有2个单元共4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30课。世界古代史分成3个单元共7课,世界近现代史分成6个单元共16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24课。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成6个单元17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8课,从政治制度史角度分别讲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分成6个单元15课,另加活动课总共16课,从社会经济生活史角度分别讲述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分成6个单元15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6课,从文化交流史角度分别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史学入门》、《史料阅读》,加一起就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从中学历史教学和教材建设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科体系,是建设中学历史教材学科体系探索的良好开端,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打下了好的基础。
还要指出:探索高中教材的学科体系,要注意教材建设的学科系统性和学科关系的逻辑性,但是在知识点上不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必然增加教材的分量,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同时,具体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注意到学生的升学和兴趣的多元需要。初中历史讲的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作到循序渐进。
二、高中历史教材要坚持贯彻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要把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
这是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术体系的核心。课程围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努力注意提升历史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课程通过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在史事叙述和观点阐释上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科学、全面地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评述,作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有利于对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四、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在历史的叙述中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分时期讲述了我国古代在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专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集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同时,注意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多源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中外文化多源性、多样性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不间断的独特性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五、注重革命传统教育。
教材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历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及指导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19位。突出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历经14年抗战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对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斗争的讲述,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叙述,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课文还突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04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突出的几个重点
党中央关于教材建设文件中,强调了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较强的内容,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的原则。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程编写中十分重视这些内容的表述,有关内容作了正确的处理。
第一、关于国家主权、海洋权益等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对中国古代史中历代的疆域变迁均有阐述,对中国近代史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国家主权损失的部分作了总结,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独立外交政策作了阐述,引导学生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防和海洋权益教育,以史实为依据,讲述了新疆、西藏、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近代史时期国家领土损失的教训;通过了解历史上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独立国家的不懈努力,让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第二,注重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教材注重从加强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的角度讲述历史上的民族问题。通过自古以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讲述了包括汉族在内不同民族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专章讨论辽、夏、金、元、清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突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贡献;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直至形成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讲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平等、携手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宗教问题是中外历史上产生的问题,我们在课文中根据历史史实作了准确叙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第三,注意中外法治历史演变的表述。
教材共涉及中外法律、条约30余部(种)。它通过介绍法制的起源、中外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制与德治,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国对国际法完善作出的突出贡献,从而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第四,注意在教材中开展生态文明发展的表述。
教材有关课文中加入了人类生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表述。通过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和周边环境变迁的关系,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05
适应和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上)的
几点意见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性质和要点,上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着重介绍《中外历史纲要》(上)即中国通史部分的编写。
一、总的编写思路
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的宏观指导思想,已经在上面叙述了,不再重复。《中外历史纲要》(上)包括了全部中国史,即从文明起源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历史,5千年中国历史在高中一年级一个学期全面系统的讲完是不可能的。教材编写采取了详今略古的办法,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历史叙述较详,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历史,叙述简略。
叙述简略不等于粗疏,从文明起源到商周,从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从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到两宋,从辽夏金元到明清,教科书里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发展线索是清晰的。从社会形态发展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科书的线索也是清晰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等等,都有适当的概括和叙述。
教科书强调了古代中国从秦统一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秦朝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史上出现了两次民族大交融时期,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两次民族大交融为其后的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长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后形成中华民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长期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是世界历史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悠久的历史文明从未中断。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在教材中都有比较好的体现。这些讲述对于建立高中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帮助的。
中国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中国现代史是我们的今天。《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讲得更详细一些是有必要的。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由“沉沦”走向“谷底”,再走向“上升”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
高中学生懂得、了解这些历史,结合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就会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含义,就会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用意。就会理解近代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会了这些,就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或者升入大学时具有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体例结构
全书共10个单元,根据单元要求,每个单元下的课多少不一,有4课,有3课,有2课。除活动课外,全书29课中,古代史占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占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占2个单元共4课,古代史只比近现代史多了一课,两者篇幅几乎相同。
每课正文设3个目,少数课有四个目。为辅助学习正文,每课内设几个辅助栏目,包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