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创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传记的研究。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传记既有翻译外国学者的,也有中国学者自己写的。在国外学者写的马克思传记中,1949年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梅林于1919年出版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20年和1935年被译为俄文本,1935年又被译为英文本,1965年被译为中文本。最近几年影响最大、堪称中国畅销书的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37年初版,1995年再版,2006年又修订,可以说是英语世界中最权威的关于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文献,中译本也连续出了四版,还有最新插图本,在学术界和群众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这本传记是否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需要具体言说和分析。
一、恩格斯、梁赞诺夫首倡出版一部科学的马克思传记的重要性
加强马克思学研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必须加强马克思传记学的研究。以恩格斯和梁赞诺夫的设想来看,在中国出版的十几部马克思传记,至今仍未有一部符合科学的马克思传记的要求。恩格斯是马克思文本最权威的解释者,他将自己的整个余生都用来处理自己的伟大朋友的遗著。由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文本的写作背景、经过、观点有经验性的实际了解和把握,他非常清楚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他有极为庞大的设想和计划,准备写马克思的传记和1843—1863年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第一国际史,准备刊印马克思全集等。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化和系统化是相当急迫的任务,因此在一系列著述中开始了这一艰巨的工作。当然,由于恩格斯花了很大精力整理出版《资本论》,上述愿望只实现了其中很少一部分。他是马克思传记的第一个作者,依据文献资料和个人回忆,不断致力于写作马克思传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868年7月,恩格斯为《凉亭》报撰写了马克思的第一部传记,但该报没有发表。恩格斯修改过的另一部传记,1869年几乎同时在《未来》和《民主周报》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差不多过了10年,1878年,他在不伦瑞克的文艺作品选集《人民历书》上发表了《卡尔•马克思》这篇更为详尽的论文,其中除了传记材料,还对马克思的两大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了简短的论述。最后,1892年,他在耶拿出版的《社会政治科学手册》中刊载了马克思传略并附了马克思著作目录索引。这些传记性的概述以及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而发表的许多演说,还有他的一些文章和序言,都为马克思的科学传记奠定了基础。
梁赞诺夫最早意识到出版一部符合一切科学要求的马克思传记的重要价值,并且认为可以将马克思传记列入马克思著作全集。①梁赞诺夫指出:“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传记是现代历史编纂学最重50要、最富魅力的任务。”②针对梅林短短6页文章的《马克思传》,他发表了篇幅在10倍以上的一个小册子《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帜和无政府主义的商品》,对梅林传记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透彻分析。20世纪20、30年代以来,西方陆续出版了许多未经删改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出版了几部马克思从未发表过的重要著作和大量的笔记手稿,以及大量别人撰写的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书稿。麦克莱伦长期从事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他充分利用这些新史料,写成了这本新传记,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但是,麦克莱伦是否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了马克思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正如作者所说:“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作出完全‘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③
二、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的贡献
麦克莱伦几十年来一直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理论研究,他的《马克思传》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关于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文献,如今在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在自序中指出:“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作者在书中将马克思还原为人,采取既不美化也不丑化的客观写法,对马克思之为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以及思想的伟大进行了全面的、纯学术的研究,而非如我国和很多苏联学者那样一味地将马克思“神化”。
第一,麦克莱伦长期研究马克思思想,掌握资料充实,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史的系列著作,为我们理解、研究马克思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麦克莱伦倾其一生研究马克思思想,坚持不懈,他的著述在欧美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导论》、《马克思传》等。最新版的《马克思传》充分利用新史料,内容取材不仅限于别人撰写的马克思传记,还详细分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著作,充分利用了新发表的大量未经删改的马恩通信,并首次公布了马克思一家七代人的详细家谱,对我国读者了解马克思的身世很有帮助。
第二,麦克莱伦强调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明确反对断裂说。“断裂”是阿尔都塞20世纪60年代论文的核心范畴,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在《论青年马克思的演变》中反复强调:马克思的科学发现是一种“断裂”,是同以往意识形态历史观的一次“决裂”。“认识论断裂”指的是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实现了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决裂,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都属于与之断裂的虚假意识形态之列。麦克莱伦明确反对断裂论,尤其强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手稿》(麦克莱伦称之为《经济学手稿》)之间的连续性,认为二者都表现出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④“最为可取的是把马克思的思想看作是对1844年第一次探索的核心问题———这一过程在他1857—1858年的作品中达到巅峰———的继续思考。1844年手稿和《经济学手稿》之间的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⑤“他的思想发展是一个‘自己弄清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的过程,所以既不能分裂成几个时期,也不能看成一个没有变化的整体。”⑥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而非断裂,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科学评价。
马克思之为马克思,就是由于他从1843年到1883年独立研究的40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资本论》逻辑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创新,也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一个主题。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分阶段,有过程,但绝无断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过是以历史形态出现的原理,即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原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范畴、原理,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因为它们都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⑦
第三,高度评价成年时代马克思的中期著作《1857—1858年手稿》,将其视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对比研究马克思各个时期的哲学文本,我们可以用两种三分法粗线条地从总体上理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一种,将马克思思想分为“少年(1818—1835)——青年(1835—1843)——成年(1844—1883)”三大段,第二种是把成年时代的40年,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三大阶段。在成年时代的马克思思想中,新唯物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成年时代的中期著作《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主体部分与主线所在,是其哲学思想的制高点和中心。
麦克莱伦在传记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1857—1858年手稿》,认为“《经济学手稿》是一块巨大的没有开垦的土地:因为现在还几乎没有探索者,甚至他们还没有穿过它的外围。但是,有些东西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第一,在思想和风格上它都有着与1844年手稿的一致性,最明显地表现在黑格尔对作品的影响。异化、物化、占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一般性质或社会性质这一切概念都在《经济学手稿》中再次出现”⑧。“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几乎所有要素都在《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阐述。然而,既然这些要素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为详细的论述,那么对那些并没有再次展开的内容而言,《经济学手稿》对巨大著作的各个部分的完整性更感兴趣。这些内容是围绕这样的中心议题展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建立没有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诸种可能性。”⑨
《1857—1858年手稿》在整个《资本论》创作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并且具有完全独立、非常独特的哲学意义。它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上下篇、姊妹篇,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麦克莱伦注意到了两个手稿的一致性,将《1857—1858年手稿》归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却贬低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性。“依据经济学历史,这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味着《经济学手稿》虽然继续着1844年手稿的中心议题,但却以一种比他以前对自己哲学与经济学思想进行总结所可能达到的更为复杂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论述。因此,把1844年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正如许多阐释者所讲的那样,是夸大了它的重要性。”
第四,将马克思还原为人,第一次明确阐述了马克思之为凡人的一面。麦克莱伦十分注重对马克思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我们在感觉伟人的伟大与崇高的同时,又感觉到了亲切感与真实性。马克思不是神,他也具有凡人的缺点,正如他自己所述,“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一生生活拮据,不善于理财,即便有了钱也会很快花光,幸好有恩格斯的不断接济,才得以完成自己的伟大著述。在《资本论》第1卷得以出版时,马克思致信恩格斯:“这样,这一卷就完成了。这本书能够完成,完全要归功于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繁重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附上两个印张的清样。15英镑已收到,非常感谢。” 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曾一度喝酒、决斗、“几次求债”,在学校的5年中至少改了10次地址。但是,马克思的缺点不能掩盖其思想的伟大,也不能抹杀其在人类解放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正因为他的这些缺点才使得这个人更加真实、圆满、崇高。
三、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的局限性
麦克莱伦尝试客观公正地为我们展示一个合理稳妥的马克思形象,但由于意识形态、理论原则存在根本缺陷,以及研究思路和观点阐发的差异性,如同大部分西方学者一样,他只重视成年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忽视了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从而过低评价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创新轨迹。
第一,未厘清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原点问题,过分夸大黑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从而抹杀了马克思划时代的重大哲学创新。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他走向哲学创新的最初思想原点是什么?对此,有两种各执一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黑格尔主义及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自我意识学说;另一种看法认为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尤其是人的类本质学说。麦克莱伦持第一种观点。实际上,重新研究青年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三篇论文——四部抒情诗集——柏林大学期间《给父亲的信》——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论文”等系列文本与独特语境,有助于说明对马克思一生影响最大的思想原点是青年马克思的理想,其中包括相互联系的四点:造福人类、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心心相印、自主婚姻的爱情理想,自由社会、自由个性的社会理想,创新哲学、改造世界的学术理想。这四大理想,一以贯之地贯穿了一个核心理念、一条思想红线,这就是自由。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首次接触到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关系客观制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哲学问题,认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麦克莱伦评价道:“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已经在一个17岁中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事。这种观点应是错误的,即认为在马克思早期作品中,就提出了他后来给出答案的一些问题:他后来的著作,是在受了黑格尔和黑格尔派的强烈冲击后形成的,包括着很多全然不同的问题,因此有着完全不同的答案。” “现在他不得不转向黑格尔哲学以便解决他的精神危机,这种转向很深刻,也很突然,这很可能是马克思整个一生思想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黑格尔对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绝非是唯一的、最重要的,麦克莱伦试图用黑格尔的异化观的理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的手稿与思想,于是马克思哲学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分支,青年黑格尔的激进一翼。实质上,在马克思一生的哲学世界观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对自由理想的理解,特别是对实现自由的现实途径的探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自由主义自由观——革命民主主义自由观——新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自由观”三部曲,自由理想对马克思人生之道、哲学之道的统摄作用是一以贯之的。“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对马克思来说,贯穿一生、始终如一的最高理想目标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二,没有认识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起点,过分强调异化观,对于代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主要著作评价偏低。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整个思想链条与有机整体,必须首先抓住其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二者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形成的上下篇、内外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的真正历史起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顶点论”和苏联哲学模式下的“不成熟论”都是有失偏颇的。麦克莱伦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的“顶点”,但是又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这部著作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手稿(至少在西方)引发了许多人对马克思的重新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甚至把它作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来看待。” “因此,把1844年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正如许多阐释者所讲的那样,是夸大了它的重要性。”实践观与异化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副主题,其中占第一位的正主题、统摄全篇的正主线首先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包含着“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等哲学内涵,而非麦克莱伦所说的仅仅是异化观。“这些手稿实际上不过是马克思的出发点——一种要对采纳的思想的原初的、丰富的表现,手稿在随后的经济学著作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核心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通过共产主义支配自身命运)并没有改变。”
对于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主要著作,麦克莱伦大多采取了比较温和的、过低的评价。例如,1845年发表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初次尝试,既包含着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存在观的萌芽,又包含着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思想的萌芽。“《神圣家族》出版时几乎没有人阅读它,当然,它也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但是书中几个主题成为首次出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马克思从来都不否认自己的任何作品。当然,当他再次读《神圣家族》时,他写到了自己的窘境,这倒是真的。但他在1846年说的这句话是典型的:‘一个继续写作的作者不会在六个月以后原封不动地把他在六个月以前写的东西拿去复印,这是可以理解的。’”麦克莱伦将马克思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由于当时严酷的社会环境导致《神圣家族》的不被重视视为“窘境”,足见西方马克思学者的根本缺陷。
第三,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视为“乌托邦”,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关于彻底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严密的科学体系,这种学说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总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结合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独特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从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谈马克思传记理论而不能随意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归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由此生发的人道主义梦想性质的伟大的“乌托邦主义”。“‘全面的’个人现在处于马克思乌托邦的核心;千年的张力在这里并不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描述为‘历史之谜的解答’表达得明显。”“马克思很少探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在他自己看来,这是足够理智的,因为他将因此把自己置入“唯心主义”的指责之中,唯心主义的轴心是缺乏现实基础。但《经济学手稿》的某些段落表达出了甚至比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和处于马克思思想核心的《哥达纲领批判》更好的思想。”《经济学手稿》与1844年手稿一样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正如梁赞诺夫所评价的:“他年复一年、日以继夜地工作,一步也离不开这个目标,以便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建立牢固的基础,一砖一石地建造自己宏伟的创作大厦,锻造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取之不尽的武库。”麦克莱伦等西方学者大多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明确的区分,甚至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只是一种新哲学、新思想的创始人,恩格斯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将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哲学,又把哲学仅仅归结为抽象人道主义,再把这种人道主义仅仅归结为异化观、社会批判理论,因此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乌托邦”。这种偏狭理解,无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割裂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第四,对马克思晚年思想重视不足,对马克思晚年笔记只字未提。马克思晚年思想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并非如梅林所言处于慢性死亡状态,也并没有中断《资本论》的研究。事实上,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一贯的,是一个“艺术整体”,哲学创新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我们不应将整体的马克思割裂开来。以往研究的前提是马克思晚年没有发表成形的东西,实际上马克思的创作方式有论著、手稿、笔记、书信四种,晚年的主要著作形式是笔记。客观上存在着的马克思晚年的笔记群、文本群,要求我们深入挖掘马克思的思想精髓。晚年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以《资本论》逻辑为落脚点,以世界市场观和世界历史观作为出发点,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从现实探索到未来,从西方扩展到东方,最后的归宿点就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写出唯物辩证法的“大逻辑”,创建了唯物辩证法体系。麦克莱伦在全书的第八部分《最后十年》仅仅介绍了马克思的晚年生活,对于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大量笔记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因此全书也不能算作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传记。
理解一位思想家,了解其人生传记很重要。一部优秀的传记不仅能使读者理解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思想发展的历程,还能让读者感受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家生活在特定时代中,作为传记作者,麦克莱伦对马克思的著作整体及个人资料、前人传记、背景资料,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为马克思思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理论原则的根本缺陷,他的《马克思传》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注释:
①②转引自赵玉兰:《梁赞诺夫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渊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③④⑤⑥⑧⑨[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5、313、314、305、307、306、14—15、32、131、306、131、138、314、310、311、313—314页。
⑦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