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抽象的人性论剖析(节选)

抽象的人性论剖析(节选)

抽象的人性论剖析(节选)以下内容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抽象的人性论剖析》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的抽象的人性论,就是从抽象的全人类共同的人性出发来研究和阐述社会经济问题。从历史 的渊源来说

以下内容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抽象人性论剖析》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的抽象的人性论,就是从抽象的全人类共同的人性出发来研究和阐述社会经济问题。

从历史 的渊源来说,抽象的人性论的最初形式是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针对中世纪神学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蔑视世俗生活,提倡禁欲主义等观点,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他们要求尊重“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文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人道主义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天赋人权” 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保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尽管都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作为社会历史观来说,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人类的理性。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作为审判台,一切都拿到理性面前接受审判,认为只要诉诸理性,人类的一切“ 迷误”都能克服。但这个“理性”是什么东西,它是从哪儿来的,他们就不愿意解释了,而且也解释不了了。人道主义者提出的“人道”“正义”“自由”“平等”“博爱”这样一些口号,是一些或多或少属于道德范畴的字眼,这些字眼固然很好听,但在历史和政治问题上却什么也证明不了。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种种改革社会的方案和关于未来合理社会的设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一样,用抽象的人性、人的本质来解释历史,来设计他们的改革方案,来构想他们的合理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黑暗和罪恶不过是人性或者说人类理性的迷误:消除这些黑暗和罪恶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社会主义正是理性真理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新的世界。他们在考虑怎样实现自己的主张的时候,脱离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现实斗争,而去靠唤起人性、改善人性的人道主义说教,并且往往还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杰出的统治者身上。这样的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流于空想。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虽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在人类思想进步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始终没有能够为人类解放找到现实的道路,也没有能够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他们的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始终只是一种空想。

创立同抽象的人性论彻底决裂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关键。跟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以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概念为出发点,而是以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作过这样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它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基础。自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后,如果再有人鼓吹什么抽象的人性论,把实现抽象的、超阶级的、“普世”的、永恒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价值作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作为人类社会的奋斗目标,甚至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那就只能是历史性的倒退。

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屡屡出现这种倒退行为。例如,1877年马克思就批评过当时德国党内的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同拉萨尔分子安协,不惜用抽象的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来取代它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说:“在德国,我们党内流行着一种腐败的风气, 在群众中有,在领导(上层阶级出身的分子和‘工人’)中尤为强烈。同拉萨尔分子的妥协已经导致同其他不彻底分子的妥协...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这种基础要求一个人在运用它以前认真地、客观地研究它)”。他指出:“几十年来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和花了许多精力才把空想社会主义,把对未来社会结构的一整套幻想从德国工人的头脑中清除出去,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因而也在实践上)比法国人和英国人优越,但是,现在这些东西又流行起来,而且其形式之空虚,不仅更甚于伟大的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更甚于魏特林。当然,在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时代以前,空想主义本身包含着这种社会主义的萌芽,可是现在,在这个时代以后它又出现,就只能是愚蠢的一愚蠢的、无聊的和根本反动的....”..

上一篇: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下一篇: 蓝勇 | 本土话语的提炼与中国史学的前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