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产业·资讯|什么论坛吸引了近30位嘉宾共同探讨?

产业·资讯|什么论坛吸引了近30位嘉宾共同探讨?

产业·资讯|什么论坛吸引了近30位嘉宾共同探讨?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让书香与您常伴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办。本次论坛联通产学研各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办。本次论坛联通产学研各个领域,设有院士寄语、嘉宾主题演讲、青年人才代表发言、专题对谈等环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焦兵历史研究所怎么样_焦兵 历史研究_焦兵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

本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深圳文博会报道组按照现场发言顺序整理了参会大咖们的真知灼见,快看看他们都说了哪些?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高质量队伍支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催生了传统出版的全新变革,传统出版企业人才队伍正面临新的挑战。出版作为内容创意产业,只有依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出版高质量的发展。

要通过价值共鸣吸引人才,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人才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放在未来长远发展进行布局,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统筹。要通过深化改革留住人才,通过改革为人才成长预留发展空间,做到生产向一线放权,体制为人才松绑。同时,也要通过产业引领用好人才,通过多方共建孵化人才。

创新型出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政、企、校整体联动,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理论指导实践和人才支撑发展问题,为企业和行业培养适应新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大”“融”“智”助力跨学科出版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在培养出版人才方面至关重要,面向智能时代的融合出版,高校应注重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主要从“大”“融”“智”三个关键字入手。

首先,“大出版观”要求培养的出版人才不仅具备出版全流程知识,还需成为跨学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其次,“融合”强调出版人才培养的跨界和破圈,实施学科融合、“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走科教汇融、产教融合路径。最后,“智能”是实现“大出版观”育人理念和“融合”路径的重要手段。上海理工大学将持续发挥工科优势,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锚定出版强国建设目标 打造新时代名编大家

出版强国建设呼唤名编大家,将科学家的“六发”使命和出版的“六传”使命有机结合,以更高质量的内容、更优质的载体形式,更广泛深入的传播效果,产生更深刻的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

名编大家的成长、成才、成名、成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出版界形成共识、尊重规律、凝心聚力、创新培养。要坚持学科共建,规范培养人才。要创造编辑成才环境,构建名家成事平台。要创新机制打通渠道,创造名编大家阶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领军者。要拥抱新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出版新生。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模式,引领示范创新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打造数字时代下的国际化出版人才

在数字化时代,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高校投身出版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首先立足国际化,着眼于国际化的大格局,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能力。其次开放办学科,站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采取国际化、复合型、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最后引领新赛道,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的出版人才,培养适应出版行业的数字应用能力,培养面向专门领域的数字出版人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直面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 推动出版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数字出版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前数字出版,进入数字出版智能时代。其中内容创意与创作呈现从1到N的爆发式变革,分发传播策划、日常工作效能实现跨越式进阶。在这种巨大冲击下,应摒弃逐步进阶模式,推动出版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

针对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建议首先改革现有高校培养体系,增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融合技术综合创新实践,推动学生专业与技术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共同提升。其次,建立“产+教+产”三方共建协同培养模式,深化数字出版产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实现对复合型、创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

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把握数字技术跃迁脉搏 推动出版人才发展升级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实现革命性突破,不断推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在数字技术跃迁的大背景下,人才作为产业发展基石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在数字时代,要继续当好“守门员”,提升编辑力,打造文化传播的新容器。要当好“技术员”,提升融合力,把握出版发展的新趋势。要当好“推销员”,提升发行力,汇聚文化交流的新力量。

今后,腾讯将继续发挥互联网企业优势,从“科技”“文化”两个维度,全面助力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建设,共同推动我国出版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青年人才代表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新科技出版编辑室编辑郭亚婷:让品牌效应赋能编辑成长新路径

时代在变,但“深耕优质内容,积极拥抱变化”应是编辑永远的不变之道。编辑的成长和图书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过程。

源于图书,不只图书。数字时代,我们如何应对出版新要求?我认为,要树立“三个思维”:一是树立品牌营销思维,粉丝经济时代,基于特色出版领域,打造品牌效应,增强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黏性;二是树立内容整合思维,要善于将优质内容进行再加工,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链条,满足全媒体推广发布的多种需求;三是树立用户体验思维,互联网时代,用户选择内容,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出不同用户体验场景,形成产学研用的融合生态圈,才能打造真正的好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付海钲:探索数字出版和融合创新教学新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中,要保持出版学科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又能拥抱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出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出版人才。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融合,更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培养具备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出版人才。要关注新兴出版形态,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探索全新的阅读体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此外,出版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从教师个体深入教学与研究,到引领整个院系开展项目实践、举办学术活动,直至参与全国性的出版学科共建项目,这一过程中需要联合众多高校、企业、单位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出版共建与教育创新前沿理念和实践需求,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数字出版和融合创新型教学组织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与古文字编辑室主任顾莉丹:青年编辑要向上生长

编辑的成长,关系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我们都身处时代的河流之中,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时代、平台和环境三要素共同影响着编辑的成长。对此我提出三点朴素的建议或呼吁:其一,要紧跟时代,学习掌握“国之大者”,大政方针。青年编辑,尤其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文件,把准国家政策的脉搏。其二,要建设平台,让团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青年编辑应该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勇于挑重担,主动锻炼自己。其三,要坚持传统,创建守护良好的行业环境,发掘好的出版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环境能够影响人,人也可以逐渐改善环境。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青年编辑也会从学徒转身而成师傅,从“传帮带”的对象变成主体。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卿:加强对中国出版实践的解释力和学术引领力

出版理论大家,是新时代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要素,是以科学理论支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智力资源。新时代出版理论大家的打造,可以围绕树立“立学为民,治学为国”的出版学研究的家国情怀、建立“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出版学研究的时空关照、培植“锐意创新,引领学术”的出版学研究的创新精神三重向度展开。

从关照当下的时代背景看,新时代中国出版理论大家要关照新时代出版强国的新目标、关照新时代的新读者、关注出版新阅读、关照新时代的出版新业态。从出版学理论建构的实践看,我们仍需要注重理论的原创性,加强对中国出版实践的解释力和学术引领力。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打造多元化出版人才要敢于机制创新

如何进行多元化出版人才队伍培育,我分享三点思考:

优化体制机制,为人才营造成长空间。新型体制机制打破了传统编辑岗位的论资排辈和一成不变的体制,使编辑部成为专业人才向往的舞台。当编辑将职业视为事业,就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

不求十项全能,培育单项冠军。中国的科技期刊要全面快速的发展,应合并小作坊为大型杂志社,弃十项全能冠军,培育单项冠军。

不求补齐短板,致力拉长长板。在集约化出版机构,设置多元化的人才培育计划,铺设管理、编辑、技术、运营等多个发展赛道,每个赛道都有多级的要求和目标,人才通过层层通关,就能节节攀升。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人工智能+出版”大有可为

AI大模型发展突飞猛进,将加速出版业向知识服务转型。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积极培养更多兼具人工智能素养和使命担当精神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新时代“人工智能+出版”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出版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通过产教协同,在实战中选育拔尖创新人才,破除“重使用、轻培养”的思维,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开启数智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数智时代的出版,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原创精品和智能科技互为表里的新出版,呼唤着适应数智时代的出版人。

数智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发展新的培养范式,包括复合型、融合型、贯通型人才培养范式。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需要业界广泛推进校企联合模式,从而实现出版教育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贯通型人才培养范式,要将专业博士培养、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版人才。

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在不设限的阅读中“偶遇”人生新天地

片段性、即时性信息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人们产生了获得知识的傲慢,就不再进行深度阅读。当我们只接受大数据推送的信息,就会持续加厚自己的信息茧房。商业的本质是迎合,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帆书APP注重“随机性”,不以商业的逻辑推书,而是以教育的理念荐书。“偶遇”能够引发学习的随机性,随机性将我们带入全新的领域。这就是出版、书店不会被取代的原因。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对谈主持):为打造出版人才优质生态,要重视对出版名编大家的推荐、提拔、任用,出版名编大家;建立针对出版名编大家的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评定体系;建立全国出版业共享的中国出版人才数据平台;把出版名编大家的基础薪酬和绩效考核跟行政管理岗位的薪酬区分开来;确立出版名编大家在中国出版史、中国编辑史上的地位,以提高中国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日春:人教社的首任社长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编辑工作就是教育工作”。当好一名编辑,至少应具备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到信念坚定、厚植情怀;具备更加专业的职业素养,做到以研促编、编研一体;具备更加开放的合作精神,做到视野开阔、兼容五湖四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教授周荣庭:面对挑战和机遇,在提升编辑编辑的数字素养层面,我们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适应未来需求的教育课程;在团队合作层面,重构组织结构,打造出版共同体,倡导开放协作的团队文化;在产业可持续发展层面,探索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培养新时代出版名编大家,要打通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发力,为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强化管理顶层设计,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加强出版学科建设,筑牢人才培养根基;完善出版单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打造新时代的名编大家,建议建立人工智能背景下编辑能力分层体系,厘清出版企业主体的战略方向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重构出版企业运行底层逻辑,为行业输送年轻化、专业化、智能化新鲜血液。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对谈主持):转型期的数字出版需要的新时代出版人才,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感性,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数字出版转型中新业态的调查和研究能力。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要向高处谋未来,从自我革命做起。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数字化时代,出版单位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统筹谋划、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加强数字素养培养、加强研究板块打造、加强国际视野拓展、加强企业文化营造等方式,加快培养政治型、数字型、研究型、国际型、阳光型“五型”出版人才。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专业素养是永恒不变的要求,出版的策划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坚守中国文学的价值观是保有文学基因的要求,互联网思维是出版的各主要环节的要求。数字化时代需要具备上述意识和能力的出版人才。

阅文集团总编辑、副总裁杨晨:为应对新时代的变革,出版从业人员要在思维模式进化与技术能力等方面相应“进化”。要具备故事IP思维,掌握基于对全产业链了解的IP规划能力;关注故事的视觉化开发潜力,关注金句、名场面、核心记忆点,关注价值观、情感共鸣,关注抽象符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人工智能与出版相互成就,人工智能做不到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加以高度重视。要从知、情、意角度,真、善、美的角度,社会性角度,实践性角度,培养出版人优创、优选、优化、优传能力。

《编辑之友》执行主编李晶(对谈主持):编研相长,概言之就是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研互动,相互促进。编辑主体需要有自觉意识,还需要为其提供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现实土壤和广阔空间。

《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科研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索,也是一种写作技艺。研究有助于提升编辑的学理思维能力,提升编辑与学者的学术对话能力,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提升编辑的文字表达能力。

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社长李文邦:如今,我国学术期刊建设需要集学术组织能力、数字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要优化编辑待遇,建立学术期刊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融合出版下的编辑需“技术转型”,掌握数字技术能力、具备数字传播能力、理性看待数字技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总编辑王建平:通过编研相长实现编辑与期刊的共生与发展,提升编辑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是关键。通过加强编辑的学术研究与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开放互助的学术平台,可以确保期刊在学术界中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为全球学术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持学术定力,贡献学术和思想产品,优化学术生态,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为人类文明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要有一支编研相长的编辑团队。要变革不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体制,要大幅度提高编辑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改革编辑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编研相长人才脱颖而出。

资料:版话儿

上一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下一篇: 研讨会︱帝国主义在东方:192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