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洲
2017年8月12~13日,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西域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近40篇,内容多集中在唐代西域与吐蕃、清朝新疆与西藏在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宗教等方面。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概述此次研讨会主要内容。
一、以宏观的视角考察历史上的新疆与西藏关系。张云《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中几个问题》梳理了历史上两地相互交往的内容与形式,包括经济、宗教文化、军事和政治关系,把握了其中一些主要特点,比较了两地与内陆的联系,从中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王欣《西藏与新疆的整体性考察》从地理方位、民族与文化(宗教)特征、新疆西藏历史上的关系、当代现实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新疆和西藏作为国家西部的屏障对边疆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考古学、出土文书等研究领域认识历史上新疆与西藏的关系。近些年来,由于西藏西部地区考古工作的进展,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该地区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同时期文化存在非常多的共性。霍巍《吐蕃考古中的西域文化因素》认为,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与西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考古材料观察,可以上溯到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到吐蕃时期,考古资料中的西域文化因素更加丰富,尤其是在金银器、丝绸、服饰纹样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仝涛《从考古资料看前吐蕃时期藏西与南疆之文化联系》认为,早在汉晋时期,连接阿里和南疆的通衢捷径已经形成,并发展为地域性的交通网络,这可视为丝绸之路南线向青藏高原的延伸。余小洪《丝路视野下汉晋时期西域与西藏西部的考古学文化交流》认为,从西藏西部出土大量受到西域汉文化因素影响的丝绸、漆器、一字格铁剑、铜容器、四足箱式木棺等考古资料说明,东汉至魏晋时期,两地间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可能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杨铭、李仲良《丝绸之路沿线所出古藏文契约文书概说》一文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刊布和研究的古藏文契约文书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古藏文契约文书的研究进展情况,这些发现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塔里木盆地东南沿线的藏文文献是两地关系的最好物证。
三、吐蕃对唐代西域政局的影响。周伟洲《唐代吐蕃与西域》研究了吐蕃先后与西突厥、后突厥汗国、突骑施、回纥的联合及其与唐朝对西域的争夺,以吐蕃的视角,利用汉、藏(包括出土古藏文简牍、文书)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进退、活动、统治作了梳理和探索。吐蕃统治西域长达百年之久,葛承雍《吐蕃在西域的统治认定与民族认同》一文讨论了吐蕃在西域统治的认定、民族认同、宗教认识三个问题,认为吐蕃在西域实行了奴隶制的军事统治,实施民族歧视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这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倒退。朱德军《唐蕃博弈与高宗咸亨四镇弃守问题再探讨——兼及白州的地理方位》认为,“四镇”的弃守,既不表明其辖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沦丧,也不意味着管内诸州的全部陷落,至少唐朝依然控制天山以南的十一州之地,其中就包括龟兹都督府治下的白州。张弛《安西路绝归不得——吐蕃占领伊、西、庭及安西四镇再探》对伊、西、庭州及安西四镇陷落的时间及吐蕃的进攻路线提出蠡测之见,认为从河西进入西域的通道才是吐蕃西进的战略重心。关于吐蕃人的起源,塔巴里、马苏第等人均称吐蕃人为也门图伯尔人的后裔,罗帅《吐蕃人为也门人后裔说——穆斯林眼中的吐蕃西域扩张》分析了这背后的原因,认为这一看法隐藏着穆斯林对吐蕃在中亚的扩张感到深深忧虑,他们试图通过制造这类荒诞的传说,从心理上取得对吐蕃人的征服。李宗俊《敦煌文书P.3885〈前北庭节度盖嘉运判副使苻言事〉反映的唐与突骑施战事》通过该文书使我们了解当时突骑施向西域发起进攻,天山军告急的严峻形势,以及唐朝西域各地驻军接受朝廷委命,彼此配合,协调作战的史实。刘广丰《唐代沙陀与吐蕃关系探析》论述了安史之乱后沙陀与回鹘、唐朝、吐蕃间的关系。陆水林《唐朝与吐蕃关系中的勃律、大勃律和小勃律》一文梳理了反映勃律、大勃律和小勃律与唐朝、吐蕃关系的相关史料。在唐人的观念中,小勃律是“唐之西门”,张重洲《“西门”之争:唐经营小勃律考》论述了唐与吐蕃对小勃律的争夺,小勃律是吐蕃军队进出安西四镇和中亚地区的必经之地,是唐蕃之战的一个缩影。陆离《论萨毗地区的吐蕃势力及其与归义军政权的关系》论述了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已占有萨毗城、设置了萨毗地区节度使(khrom)并与归义军通使往来的史实。张氏金山国时期,张承奉至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残余势力仍然与仲云一起占据着鄯善地区。
四、清统一西域后,新疆与西藏的关系。依据史籍记载和奏折档案材料,赵卫宾《准噶尔扰藏与康熙末年的西域经营》梳理了康熙末年清朝为征剿准噶尔和入藏平乱在西域的活动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康熙帝晚年关于解决准噶尔问题的一些战略思考。郭文忠《从满文档案和美术史资料看清朝与哈萨克右部关系史——以〈哈萨克贡马图〉源流为中心》一文,以图证史,通过讨论《哈萨克贡马图》的源流与乾隆帝如何看待哈萨克右部归附事件,探讨这一画作反映出的政治与文化意义,体现了乾隆帝构建国家意象的政治意图。石岩刚《清前期托忒文、藏文公文书翻译的比较研究——以〈清内阁蒙古堂档〉满蒙文文书处理记录为中心》认为,在康熙年间托忒文公文书在清朝档案文书比较集中地出现:有一般事务的请安、献礼纳贡,也有赈灾等民政,以及军政事宜,在每份托忒文文书的后面,都附有详细的蒙古文书写的文书处理流程。许建英《拉达克在英国早期认知西藏与新疆的作用——以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摩尔克罗夫特及其与乔玛活动为例》反映出英国早期经营英属印度西北边疆的努力,这是英国认知中国西藏和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成为入侵中国新疆和西藏的先遣队。梁俊艳《试论中印西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的关系》论述“麦克马洪线”出笼的过程与中印西段边界的关系以及在“麦克马洪线”出笼的过程中,阿克赛钦边界线发生的变化。刘国俊《从〈蒙古档案〉来看民国时期新疆与西藏的关系——以宗教交流为核心》认为民国时期新疆与西藏的关系主要为宗教交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决定当时新疆与西藏间宗教交流正常进行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新疆地方当局的政治倾向。
五、以佛教文化、壁画艺术为纽带认识新疆与西藏的关系。历史上西域是佛教东传的重要区域,同为佛教的传播之地,两地的佛教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班玛更珠《历史上西藏与新疆的文化交流——以佛教文化为中心》梳理了佛教传入吐蕃的三个阶段,根据对传统藏文史料和相关洞窟壁文的分析,认为佛教最初和吐蕃取得联系是从西域开始的,吐蕃佛教和西域之间产生的联系远远早于印度、唐朝内陆和尼泊尔。张长虹《西藏阿里佛教壁画中的中亚影响》以西藏阿里地区东嘎石窟、象泉河北岸石窟等地发现的斗四套斗顶窟顶样式为突破口,追溯这一窟顶形制的来源源自中亚地区,而非印度、尼泊尔地区。才吾加甫《新疆与西藏的佛教》认为早期的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有一脉相承的因缘关系。吐蕃与新疆的佛教关系尤为突出。许多藏文文献均以各自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西域塔里木盆地佛教。张丽香《从印度到新疆和西藏的降魔图像研究》从传世的巴利文、梵文及汉译文本着手,以地神作证为例,探讨了叙述片段或细节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又从印度佛教艺术的最早阶段开始考察,一直到12、13世纪印度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基本消亡,搜集了150余幅降魔图像,对比分析了现存新疆和西藏的降魔图像。张小刚、郭俊叶《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考证了莫高窟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可能表现的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中央“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可能表现的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颜亮《哲学视域下于阗起源神话阐释——基于汉、藏、西域文献的叙事》从哲学视野阐释《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牛角山授记》《于阗教法史》《于阗国授记》中有关于阗起源神话文本。张田芳、杨富学《回鹘文〈说心性经〉作者齐苏雅及相关问题》通过对佛教回鹘文文献的识读,认为齐苏雅(回鹘文写作
isuya,
isön或
isuin)为敦煌册子本Or.8212-108回鹘文《说心性经》的作者,此经于元末蒙古豳王家族统治时期传至敦煌。黄博《何方神圣:从古格“哈奢帕巴”神看中古时期河西与藏西的交流》认为,古格文献中的“哈奢帕巴”应是一个起源于河西地区的护法神,并在藏族的神祇信仰文化影响下转化为古格地方保护神“哈奢帕嬷”。“哈奢帕巴”崇拜诠释了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西藏和中原之间跨区域、跨族群的文化交融。杨富学《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考证了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认为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他们与藏传佛教关系密切,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吐娜《爱国爱教的第十四世夏立宛活佛》追述了夏立宛活佛直系的来源以及从寺庙的建设等方面可以看出蒙藏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彼此的影响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六、新疆与西藏的和平解放。魏永龙《进藏先遣连挺进阿里与西藏和平解放》、秦和平《新疆解放军“英雄连”对解放西藏地区的特殊贡献》、何立波《人民解放军1950~1951年挺进与解放阿里的特点和历史经验》研究的是为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部队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三文共同讴歌了在进军阿里过程中先遣连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王立桩《西南军政委员会研究珠穆朗玛峰正名始末》以时间为线索,利用档案系统梳理西南军政委员会研究珠峰正名的具体过程,揭示这一历史事件的缘起及结果。王明前《新疆和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之比较》一文对建国初期新疆和西藏两地经济政策进行了比较,在西藏实施的暂不触动上层利益、争取中下层社会阶层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政策,稳定了边疆社会秩序,逐步推进了西藏的社会变革。
此次学术讨论会扩大了新疆、西藏史学研究领域,拓宽了学者们学术视野,促进了两个领域的学术交流。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