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大邹氏为救沈皇后惨死,身首异处,这对沈家,乃至皇家来说都是大恩,但为何最后大邹氏的娘家却不得善终?妹妹小邹氏被掌嘴,褫夺封号,幽闭陋室;弟弟邹楚被杖责、罚款;邹铭被流放。
桓王历史原型(桓王最后继位了吗)
邹家将一手王炸打成烂牌的背后,真的只是恃恩而骄、嚣张跋扈这么简单吗?
不见得,邹家的覆灭只不过是帝、后在为桓王铺路,而这其中最关键的3步都有帝、后的谋划。
赵宗全因兖王叛乱,勤王平叛有功被封为太子,老皇帝死后,赵宗全继位。穷乡僻壤来的新帝在朝堂根基不稳,为坐稳皇位就给新旧两边的重臣沈国舅和英国公独女赐婚,希望借着联姻,让朝堂安稳。
可这边联姻刚结束,沈国舅为了报恩就纳了大邹氏的三妹小邹氏为贵妾。沈国舅的举动分明打了皇帝的脸面,但为何帝、后不仅默许了沈国舅的做法,还破天荒地给了小邹氏诰命呢?
赵宗全看重长子桓王,早已默认他是储君。邹家对桓王生母沈皇后有天恩,而在禹州这个小地方盘桓多年帝、后,肯定对弟妹娘家邹家的品行略知一二。
邹家如果不恃恩而骄,谨言慎行还好,但如果邹家因救命之恩,嚣张跋扈,等桓王继承大统,对救母恩人的家族,肯定就如同钱掉进了茅厕,拿不拿都恶心。
怎么才能不留人话柄解决这个烦恼呢?
邹家是新帝上位的功臣,邹家兄弟欺男霸女,老臣看在帝后的面子上,只要不是十恶不赦都不会和他们计较,而从禹州来的新臣看在大邹氏的面子也会为他们遮掩一二,错误不严重,帝、后的处置在朝堂动荡期间只会寒了新臣的心。
只有撼动朝臣的根本,才能彻底解决这个烦恼。最不留话柄的办法是以邹家为饵,激化新旧朝臣的矛盾,长大光明的处置。
暗示沈国舅纳小邹氏为贵妾,对邹家捧杀,可谓当时最有效的办法。
在践行对邹家的捧杀政策中,帝后的关键3步,将邹家一步步领向了覆灭的道路。
第一步:抬小邹氏的名分
邹家众人本身就不是良善之辈,又没了大邹氏的约束,大恩在手,正飘飘然。帝、后给小邹氏的诰命,让其从贵妾变成皇妾,明面上是体恤为沈皇后捐躯的邹家,实则是给邹家跋扈的火焰上再加一把柴。
帝后将沈家变成邹家覆灭的战场,让小邹氏的皇妾对阵英国公独女张大娘子一点不怯,反而有点旗鼓相当。
小邹氏上有帝后封的诰命,下有沈国舅、沈家妹妹的维护,一个妾在沈家日子过得比正室娘子还体面,掌管着内宅,把持着大邹氏留下的儿女,硬是把张大娘子压得敢怒不敢言。
第二步,沈皇后为邹家示弱
在顾家的合府大宴上,沈国舅带妾室参加正宴,狠狠打了张大娘子的脸,让张大娘子受众人嘲讽。禹州来的小娘子更是当众讥讽张大娘子,嫁过来一段时间,却没有同房几次。
张大娘子作为三朝元老英国公独女,可谓是东京城贵女中的佼佼者,在沈家受讥讽可以忍耐,但当众被嘲讽打得可就不仅是张大娘子的脸,还有英国公府的脸。
明兰去沈家时规劝小邹氏,小邹氏却不以为然地说,她有皇后和桓王相护,不怕英国公府。但明兰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什么意思呢?一个靠死人得来的荣光,纵然是天大的恩情,也经不起不断地消耗。恃恩而骄的下场,不过是成为权谋下的牺牲品。
第三步,帝后请罪,邹家覆灭
邹家覆灭得来于帝后的捧杀、纵容,直到邹家闯出了天大的祸事。张大娘子难产,小邹氏一家不知天高地厚扣留太医,差点造成一尸两命的惨剧。
太后派人去沈家惩戒小邹氏,还被沈国舅推搡在地。打太后的内官,罪名不小,并且是在太后和新帝争权之际。
之前英国公看在沈国舅尚旧情怜邹家的情面上,不予计较。但面对命悬一线的女儿,英国公彻底怒了,面对这个混乱的局面,新帝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寒了一众老臣的心。
怎么办?沈皇后用后冠上的南珠向英国公府赔罪,再素衣披发向新帝请罪,最后帝后同时向太后请罪,用失颜面解决了一个大烦恼,邹家彻底覆灭。
在沈国舅儿子的满月宴上,沈家妹妹为小邹氏鸣不平,明兰却一句话点醒了二人,要为将来打算,沈国舅的一句“将来桓王……”让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赵宗全不会为桓王留这么一个嚣张跋扈、却有救母之恩的大烦恼,而沈皇后也不愿意让一个邹家在未来拖毁沈家。如果放任邹家这般行事,未来等待沈家的只会是桓王的厌弃。
其实在邹家覆灭这件事上,除了帝后的推波助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邹家的跋扈和沈国舅的软弱。
说实话,面对天恩,邹家本应该锦上添花,但坏就坏在他们贪心不足蛇吞象,既看不懂局势,又不懂得谨小慎微、低调处事。
而沈国舅和大邹氏恩爱非常,为了维护邹家的荣华富贵,他错误地将小邹氏纳为妾,却不知即使没有这场灾祸,沈家也很可能会面临和顾家一样的危机,为了爵位骨肉相残。
毫不客气地说,沈家的危机是沈国舅一手造成的,如果沈国舅不娶小邹氏,约束邹家的言行,恩情也能变成一桩美谈。
但是如果把别人的良善当成自己作恶的本钱,那善良也就成了要挟。披着恶的善意,最后也只能自食恶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