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历史虚无主义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为名,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解构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落实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必须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对策,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合力,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关 键 词: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四个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自信”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当前,我们与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交锋也更加频繁,其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思潮领域日益直接和广泛的较量。其中历史虚无主义虽只是众多社会思潮中的一个支流,但如果对其放任自流,则会对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造成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为名,设置理论陷阱,作翻案文章,歪曲历史,“其要害就是企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达到其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合法性的目的”[3]。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从史学角度看,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社会一部分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自身的愿望和政治诉求,肆意切断或挑选某些历史片段来掩盖或抹杀全部历史,其传播往往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在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4]38以史实为依据,从历史实际出发,是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完全违背这一原则。他们反复提出所谓的“范式转换”,标榜理论创新,表面上看是标新立异,实际却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主观臆断。比如,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分析中国近现代史时,将革命同现代化进程对立起来,用“现代化史观”去批评“革命史观”,看似是要强调“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实质则是要放弃“革命”。每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道路都具有独特性,在中国人民尚未取得民族独立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众所周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要求,“现代化史观”的论者忽视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过分强调实现国家现代化,否定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的正当性和进步性,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发展生产力,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历史事实表明,革命绝不是和现代化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范式转换”,其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国革命发生的正当性和进步性。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4]49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甚至无中生有,对历史事实作翻案文章,轻率地推翻既定的论断或事实,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多是主观和片面的。例如,有些人热衷于粉饰像慈禧、袁世凯这样对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起到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而对林则徐、孙中山等进步人物却加以贬低、诋毁。许多历史人物都可能是多面的,对他们的评价应首先从其历史活动的主要方面来确定他们到底有没有对历史进步作出贡献,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或奇特怪异的观点,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伎俩。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实则是以无稽之谈歪曲中国革命史和革命英雄人物。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消解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将对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产生严重危害。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危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只有坚定地走这条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一是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宣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正确的选择。历史虚无主义多次赤裸裸地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革命,其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化中国的险恶目的昭然若揭。这些论调会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否认它们的先进性和历史作用,宣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以大学生关注的五四运动等爱国青年运动为例,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论者在网络上制造出“‘火烧赵家楼’烧毁中国”“五四运动暴力践踏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五四运动走向的是极权主义运动”等荒谬言论,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否定。中国革命史表明,五四运动彰显的爱国精神和革命行为不容置疑,整个运动的意义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和平年代,对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血泪史没有切身体验,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很容易被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二是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所经历的曲折,散播有关社会主义失败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把中国现代历史上存在的某些错误无限放大,忽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极力宣扬西方社会,通过讲座、书籍等大力向大学生鼓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很多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触了这些信息,并对西方世界产生某种认同感,从而崇尚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必然会动摇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危害大学生的道路自信。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危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它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系,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完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使用的手段。如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认识体系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基督教神学。这无疑是要混淆和颠覆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和歪曲,更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明目张胆的攻击。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目的在于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另外,境内外的幕后财团不断收买代言人,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些人通过微博、贴吧、QQ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所谓还原历史事实、揭秘历史档案的言论,反复歪曲、炒作一些历史问题。有些人不仅在个人微博和论坛发表不当言论,甚至在高校课堂上公然抨击毛泽东思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对马克思主义,其行为性质非常恶劣,给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疑是要淆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大学生失去“主心骨”,危害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危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其重点在于质疑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苏联历史进行全盘否定,否定十月革命,攻击和贬损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东欧剧变的历史问题,无视导致这一历史结局的多方面因素,并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只字不提,把矛头指向共产主义,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问题归结为共产主义的失败,说成资本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事实,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妨碍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做文章。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期,出现了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这些问题是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别有用心,不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这一现状,对我国当前发展中的某个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过度解读,片面强调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将问题归结于社会制度,刻意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并鼓吹社会主义制度“失败论”,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歪曲和对现实问题的夸大,干扰大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事实和现实问题的正确的判断和立场,使大学生困惑,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制度优越性的质疑,将会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制度的认同,有碍于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可和践行,妨害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危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进性,从更深层次妨害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割裂我们的文化血脉,腐蚀我们民族的根基。历史虚无主义经常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加以否定,宣称中国文化是落后的“黄土文明”,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却大力颂扬西方的“海洋文明”,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带来现代化。历史虚无主义妖魔化我们的龙文化,断定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皆是落后、愚昧的,解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他们借着“解放思想”的幌子,解构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还大肆攻击党的思想领导的拥护者,尤其会针对那些揭露他们真实面目且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者们。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导致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讽刺、戏谑和污蔑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英雄的内容,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眼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很符合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喧嚣多时的这种种翻案风,其实是在系统地摧毁着中国精神的根基,从本质上讲就是推行历史虚无主义。”[6]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弥漫,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心,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三、全方位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
为控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扩散,削弱其消极作用,必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合力,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第一,用发展的事实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滋生的现实土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滋生与我国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无关系,而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不足也是与其没有能够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有关。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的负面影响,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高度重视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发展中暴露的现实问题,必须用发展来解决。通过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环境等现实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化解大学生在现实问题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坚定自信,彻底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的土壤。
另外,“四个自信”的提出,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四个自信”进校园,通过社会主义正能量来引领、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指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谎言,净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氛围和学习环境,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针对性。高校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坚定“四个自信”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历史观教育等方面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要以“四个自信”为重点,正视大学生比较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社会现实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合理对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同时,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有关社会思潮的选修课程,讲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思潮,增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警惕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最新思想和观点带进课堂,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辅导员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并贯彻落实高校辅导员聘用制度,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培养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确保其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此外,要积极开展党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根据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适时进行主题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明确“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弘扬校园正能量,唱响文化主旋律,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提升大学生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唯物史观,就必须加强历史知识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历史素养,强化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的学习。一方面,要紧紧抓住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机会,加深对国史、党史的认识,多接受正面消息和正面教育。自觉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观点能够进行正确认识,既能做到充分相信和拥护党的领导,肯定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能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另一方面,在课外要主动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广泛阅览历史文献,提高自己的辨别分析能力,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客观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
同时,大学生要自觉地参加社会文化实践教育,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现实。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能够深入社会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亲身体验社会现实。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了解国情和民情,自觉辨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荒谬的、错误的,“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日益体现出学术化转向和日常生活化转向”[7]。从根本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首先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探索,理论工作者要做好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线,从理论上解剖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本质和危害,及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守好理论阵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形成更多具有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成果,为科学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理论奠基工作。
同时,理论工作者要及时做好研究成果的传播工作。理论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是不够的,还应及时地“走出去”。理论工作者在完善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做好理论宣传,扩大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把研究成果及时传达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表现形式和本质危害有基本认识,识破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谎言,自觉地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五,重视网络阵地建设、管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影响已经深入大学校园,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加强新媒体管理,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校园宣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成为当前的时代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化工作,加快完善网络阵地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是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必由之路。要有效阻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监管,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完善相关监管机制,提高监控技术水平,建立网络监测系统。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与实时动态分析,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动向与安全威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大学生受到负面影响。及时应对,并不是说在网络上发现带有不好苗头的文章后就简单地删去,而是要迅速分析文章涉及事件的性质和背后的真相。[8]同时,加强网络立法,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推进网络法治化建设,打击网络犯罪,维护好网络秩序。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依然不容小觑,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学生要养成批判意识,同时自觉提高历史素养,了解国情和国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坚定“四个自信”,对中国的历史充满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