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延续百年,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条重要脉络。其中,概念界定是一项核心议题,目前学界尚未对此达成共识,所以系统整理百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学概念界定的诸种探索,对于澄清学理分歧,从而在统一范畴下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采用时间线索,提炼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中国经济学探索高潮;通过将中国经济学构建嵌入到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转型框架下,依据学理线索,即西方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理论化,掌握大量一手文献,较为全面地对中国经济学概念的提出过程、表述方式、具体界定、理论逻辑及特征演变等进行了回顾。
中国经济学概念界定在不同主线的共同作用下,整体上呈现出“在传播与转型中孕育——在选择与实践中争鸣——在积累与创新中厘清”的演变过程。近代中国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均自觉形成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祈愿。以中国人的立场,批判吸收各种理论,构建独立体系以实现中国经济改造并摆脱民族危机,是多数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学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连同中国经济研究范式发生转变,使得在实践上如何处理好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和在理论上如何处理好舶来经济学不同学说之间、以及舶来经济学与中国固有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皆被缩影在中国经济学概念界定的探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学被进一步赋予了基于实践积累,创新开辟更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并在国际上增强中国经济研究学术自觉自信等的内涵。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成为了相关探索的一个具体落脚点。
中国经济学探索在百余年间的持续出现,符合中国大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发展需求,具有逻辑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而该论题反复存在争议,则是由于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既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又要求在规范和方法上与自然科学高度接近。即便如此,学界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目的、主体、对象和方法等特有属性的共识逐步加强,呈现一定的收敛、聚焦趋势,促使其概念轮廓不断清晰。
虽然当下难以对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学给出一个完备界定,但基于历史的探索,其应至少满足以下标准:中国经济学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各种已有经济思想并实现发展创新,致力揭示中国经济规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并寻求更具一般性和广泛解释力的理论提炼,最终形成一套内在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程霖、张申、陈旭东:《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一个历史考察》,《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