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哉我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梁启超《爱国歌四章》)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度。中国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底蕴,天文学是其中之一。考古证据表明,中国古人的天文观测活动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历史与我们中国的历史相生相随,迄今也有五千年了。在这五千年的时间历程里,天文学一直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中国”之命名,也与天文学的知识有关。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物证据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何尊,其底部铸有12行122个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西周早期青铜器“宅兹中国”铭文
“中国”的本义是居于天下中间区域的意思,而古代的“地中”观念其实与圭表测影和天文宇宙论密切相关。
地球呈球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天下的中心。但是,一个地方要被认定为中心,还需要某种特殊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而古时候确定“地中”的方法就是圭表测影。何尊铭文的“中”,从金文的字形来看,很可能就是指日影测量。在殷商卜辞中,也常有“立中”一词。
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圭表测影,“中”就是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用来确定方位和季节。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1900—1995)曾评价道:“中国人的天象记录表明,他们是在阿拉伯人以前的全世界最持久、最精确的天象观测者。甚至在今天,那些要寻找过去天象信息的人也不得不求助中国的记录,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几乎只有中国的天象记录可供利用。或者如果中国的记录不是唯一的,那也是最多、最好的。”
那么中国人从旷日持久的天文观测中获得了什么?是什么动力让其孜孜不倦以至于成为世界中的佼佼者?中国天文学又是如何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休戚与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亮的《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全书正文十二章,从宇宙洪荒到21世纪,根据时间线溯流而下,强调了每个时间阶段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和特殊贡献,并且在这些叙述中恰到好处地重塑了我们观念上的认知。
只为官家服务的天文学?
讲到古代天文学,大众通常以为它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只是官家为了巩固政权的手段。其实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古代的四大科学是天、算、农、医,天文学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在可靠的信史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带着浓重的神话传说色彩。
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可能指向了极光贯穿紫微垣的壮观天象;后羿射日,所谓“日中有踆乌”的说法,这是先民们注意到了太阳黑子的活动;夸父逐日,女神羲和给太阳儿子洗澡,先祖重黎绝地天通,阏伯与实沈参商不相见……
中国古史里的神话传说不乏远古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和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它们涉及了宇宙结构、天体演变、星辰运转、日影测量、干支历法等一系列天文学的基本常识,我们的祖先是最早注意到这些现象的古代人类族群之一。
少数民族中关于槃瓠的传说(盘古)
中国古代天文学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其他文明古国很难比拟的,更是创造了独特的天文体系。比如:甲骨文中使用的干支纪日法;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彗星图案;海昏侯墓出土的计时奇器铜壶漏刻;敦煌的《星图步天歌》;明代的钦天监;汤若望与《西洋新法历书》……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绢本设色(部分),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方面取得的各种成就,尤其是通过恒星观测建立了星象联系,三垣二十八宿的体系概括了全天可见星空,这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中国古代星图在绘制手法和准确程度上都是不断进步的,显示了一种颇为悠久而且持续不断的天文制图传统。我们的计时仪器和历法编纂也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兼顾朔望月与太阳年的阴阳合历,涉及日、月、五星运动、交食、节气等一系列天文研究,强大而缜密的历法推算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是对节气物候的细化,图中每个节气对应三种物候
无问西东,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中国古代天文学拥有“官方正统之学”的地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与星占学过分紧密的联系也让它的创新发展受到了制约。
自明末耶稣会士带来了欧洲科学革命的新知识后,中国传统天文学虽然得以与西方的天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但从总体上来说,就如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中国的传统天文学自此逐渐衰落,并大幅落后于西方。如今,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天文学逐渐复兴,开始追赶西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引领世界。
近年来,中国天文学涌现出了一批新成果。郭守敬望远镜帮助人们揭示更多有关银河系的奥秘。“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大幅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在脉冲星、中性氢和星体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太极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项目正在推进中。
“中国天眼”。从 1994 年开始,我国派出考察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个合适的山谷,用来建设这架超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在整整找了 12 年之后,终于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一个叫大窝凼的地方找到了合适的地点
曾经,“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而今,中国航天将月球作为一个重要的探索目标,并给这一任务起了一个极其浪漫的名字——“嫦娥工程”。曾经,屈原在《天问》中通过一连串问题来追问和思考整个宇宙的本源;而今,“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正为我们深入认识火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曾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而今,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璀璨的天文篇章熠熠生辉。追溯这些光辉的足迹,我们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先用肉眼仰望星空,用智慧解读宇宙的奥秘。他们用心感受天地的节奏,用勇气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无数宝贵的思想。
如今的中国在天文领域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要成员,同时也保留着我们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要素,向着浩瀚的宇宙,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继续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专业学者精心编排,
最难得一见的天文史盛宴
《星汉灿烂》的作者李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后、法国巴黎天文台客座教授、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他的作品曾经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等奖项。
这是一本专业学者写给大众的中国天文史科普书,涉及神话传说、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天文观测等,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解读。
在编排体例上,本书大致是按照年代编排,每个年代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天文学成就来介绍,从而兼顾了史料介绍的“编年”性和科学知识呈现的“专题”性。每节包含大量的故事、史料素材、中西古今的对比。
书中配图有近400多幅,涉及历史档案、出土文献、科学星图、珍贵文物、考古遗址等等。很多图片都来自海外的馆藏,在同类型的图书中也十分罕见。
敦煌星图,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星图”
莫高窟第 61 窟甬道南壁上的炽盛光佛图
马王堆帛书中的彗星图(局部)
在图书装帧上也非常的古典大气。护封采用特种纸的装帧设计与主题搭配,外封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内封隐隐有星光闪烁,内文配有大量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人物肖像、星图仪表的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带来直观的视觉效应。
学习中国天文史,不仅是一次与祖先智慧的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重返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份对天地的敬畏与探索的激情。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更为那些勇敢探索、追求真理的先贤们而感动。
新书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