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史料教学中选择史料的方法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摘要:在史料教学中,如何选择史料是一门学问,如: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重视历史地图、插图、表格等的运用;选择符合学情的史料;精选史料,避免史料过多影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关键词:史料教学选择史料方法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历史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史料。“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1]众所周知,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关键,那么怎样选取史料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它们就像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等着我们随时去开发挖掘。如,人教版中的每课“引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等,这些板块都引用了大量史料,且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而且非常方便获取。教师可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的突破。
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所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偏难,问题的呈现要有梯度,要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问题要启发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第50页【资料回放】中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3]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二、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机械地使用教材中的史料而不加补充。
不可否认,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编写的,是史料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板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二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三、重视历史地图、插图、表格等的运用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增强历史的时空感。但是,图表史料不像文字史料那样来得直接、透理,它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像中的历史信息,其次是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出其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引用的插图进行仔细地观察,培养他们捕捉图像信息的能力。同时,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又涉及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知识整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地图,通过设问、对比,进一步理解历史。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5页的西周分封示意图、第8页的秦朝疆域图、第13页的元朝行省图,再补充一张西汉郡国并行图,这些图片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每一时期的疆域,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等等,一目了然。再比如第80和81页的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在地图上学生能非常清晰地看出这些战役发生的地点、作战的过程等等。学生大都是知识面较全面的,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将历史和地理学科有效得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其中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高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虽较初中阶段有总体的提高,但这三年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尤其是在高一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初中向高中的转变时期,他们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史料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某些非文字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来说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尤其是实物史料,它“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
”也正因为如此,以实物史料为基础的文物图片在目前各类考试中和即将使用的新教材中大大增加。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来“补正纸上之材料”,也正是这个道理。在历史插图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不能喧宾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四、选择符合学情的史料“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选用哪些史料才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认真的考虑。”[4]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选择,应从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建构主义者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互相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5]因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影响课外史料难度的因素在于史料和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程度如何。如果联系过于密切,则难度较低,不易引发高中学生的求知兴趣。而为了创设一个较新的情境,使所选择的史料和高中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则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史料的意义,教师也就难以达到自己的教学意图。
因而教师在选择课外史料时,要尽可能使之既能和高中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相联系,又有一定的创新情境,真正做到难度适宜。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比如在讲述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把一些重要的、通俗易懂的数字展现给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6] 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要加以注释,或者由老师引导学生来读懂史料。因为有些史料的选择由于字数的关系,节选的材料在脱离了相关背景后不易读懂,所以老师应该加以解读或注释。
五、精选史料,避免史料过多影响教学过程 最开始运用史料教学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选择的史料过多,以至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过此种经历,比如在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课本略讲的冯太后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三长制、均田制、整顿吏治等内容,由于书上比较简单,因此补充了很多史料,结果导致对于重点孝文帝改革无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经组内老师指导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把握好教材。所以,在选择史料时先通读教材,然后在确定重难点的基础上再寻找史料。材料宜精不宜多,否则就会出现:希望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泛泛而谈。如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史料可谓众说纷纭、举不胜举,但是只要选择有冲突性的两则典型史料,从而激起学生的一种渴求真实历史的念头即可,否则整堂课也无法完全说完整史家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这也就是说在选择史料时要有目的性,要精不要广。 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又为学生搜集各种史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故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史料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史料的搜集过程也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寓教于无形。
比如电影《南京!南京!》、《钢琴家》、《辛德勒名单》等,课堂教学时间决定了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观看,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 学生搜集史料,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第一,搜集史料的途径可包括书刊资料的查阅、网上搜索、历史调查等。第二,围绕着“问题”收集相关史料。第三,了解史料的背景、出处等,学习判断史料的真伪、优劣,并分析收集的史料是否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内在联系。另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pep/gzls/index.htm (http:\/\/.pep\/gzls\/index.htm)(人教网高中历史);.zxls/index.html (http:\/\/.zxls\/index.html)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通过网络等平台,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广的历史知识,以弥补教师课堂历史教学的缺失。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教师应借助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感受历史的氛围,应借助多视角的史料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正是史料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 刘燕:《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考试周刊》 200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