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重温经典 l 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与方法

重温经典 l 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与方法

重温经典 l 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与方法开学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为使历史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的

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与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

为使历史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的期望,适应学生发展所面对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研究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一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知识,且这些知识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进步;其二是训练学生的历史学习技能,且这些技能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其三是增长学生的见识,且这些见识一定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社会态度。在民主的社会体制下,历史教育的公民性,支撑上述的知识与智慧、技能与能力、见识与态度,并积极应对现实社会问题,既使历史教学扎根于社会,又使历史教学服务于社会。

一、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历史教学研究的影响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受时代主题转换、新技术革命和全球性问题的影响,呈现出领域内部分化发展、整体联动的特征。这种变化直接作用于教育改革的结果,概括地说,既凸显个性发展方面的要求,又强调社会协同方面的要求;既确认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又将儿童中心的、互动本位的教学方式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既主张有效适应国际化趋势,又突出本土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落实教育政策方面,备加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问题,以及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互作用。这一切皆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特点相吻合。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另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便是它与自然科学的联姻。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研究与科学研究,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相互渗透。

正如1999年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发表的《科学为二十一世纪服务:一项新任务》的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彻底改变对待发展问题,尤其是对待发展中的社会、人和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必须改进和加强各部门和各级的正规和非正规科学教育并使之多样化,并将科学与一般文化融为一体,强调科学在培养开放的和批判的思维,以及在提高人们迎接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的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必须破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壁垒,并普遍采取跨科学方式。必须对科学问题进行功课辩论和争取民主参与,以便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采取统一行动。为此,它的行动基准是:

(1)我们愿为知识的进步而努力。我们希望这种知识能为全人类服务,并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今天,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应用。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则是对全球的安全以及对发展各民族、各个社会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宝贵的和建设性的贡献。

(3)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的利用应始终以谋求全人类的幸福为目的,始终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基本权利,始终是我们对后代人的共同责任。

中学历史教育在教学任务方面,由此获得了三个重要依据:围绕人的精神解放,理应为其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元素;围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理应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整合;围绕全球性问题,理应强化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多边性和创新性。

如果说,此次课程改革中大家确实在历史课程目标方面达成了某种共识的话,那也只能看作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一个相当不错的基础,但不就是事实,因为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只是依赖于对教学观念或理念的认知,还必须借助科学的工具。

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等观点非常正确。不过,我们也知道,这些改革任务主要是针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的。这些课题还有待结合历史教育的更为深刻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做进一步的提升。

我想,无论怎样提炼与提升历史教学的研究课题,有一点是必须加进去的,即加强教学的实证性研究,以使我们彻底地摆脱经验型的教学研究套路。现代教育的实证性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地借助了现象学、生态学、解释学等理论,历史教学应该引进这些新思维和新方法。

当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更新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方法是为理念服务的。我们所欲达成的目标,为此所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效能,不借科学的慧眼恐怕不易说得清楚。

二、基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教学研究

历史教学研究理应超越单纯的文本陈述,特别是以固有经验为基础的定性分析阶段。如今我们注意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一类较为上位的研究思路开始渗透到历史教学研究之中,但从历史理论、教育理论已获得的丰硕成果看,我们的借鉴还不是自觉的、有质量的,所以不足以引起历史教学论本身产生质的变化。

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教学研究缺乏现代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本文仅以常规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例,介绍一种“实录分析研究法”,共8个主要环节。

(1)为了改善教学方式,需要对日常的教学准备和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态度。

它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这个阶段往往依赖其他教师的合作,除了本专业的教师外,还应该尽可能邀请不同专业的教师,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被局限在任何一个狭窄的学科内,都不可能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体现。

从研究的角度看,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或参与教学研讨会;发现和归纳教学问题,并在深入的交流基础上,积累多样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充分把握所研究的问题。

(2)选定课题,周密组织和计划教学方案。

这个阶段也需要依赖其他教师的合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集体的前期研究,如对教学课题选定及价值论证;一起商讨教学计划,如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定位,以及教学环节或结构的组织等。

(3)为了获得完整的研究素材,需要事先将必要的录音、录像设备各就各位且调试完毕。

(4)实施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记录。

这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部分,需要配备好所有人员,最好明确每位观察和记录人员的角色和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具体活动,如课堂发言质量、交流互动的活跃程度与水平、小组学习的角色、发表个人见解的水平、学生的作品展示,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各种反映等;教师的具体活动,如教师的提问水平、板书设计的功夫、课堂教学组织技能、教师机智的发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的活动位置等;观察场所,如授课时间、学生座次、教室气氛等。总之,实录内容包括一切与教学有效性有关的环境。

(5)课后采访教师和学生。

对教学质量的反馈,除了我们熟悉的授课教师本人的课后小结(现在称反思)外,还应该有更多样化的方式,采访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里的采访是即时性的、非正规的和直接的。主要关注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关心和理解程度,以及整体的感受和心理倾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对意义的解释,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看法等。

(6)对实录素材的处理。

主要内容包括:把实录素材制作成“语录式”的分析资料;综合所有实录资料分项处理,如以微格方式分成若干小节、将同类的场面相互连接、制作完整的录音、录像文本等。

(7)分析和解释。

对我们而言,这部分与上部分内容都需要解决技术和理论的问题。技术解决分析的真实性的问题,理论解决解释的科学性的问题。一旦我们把主观的印象主义放到了客观的批判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便把学科的教学研究提升到了学问的层次。

在这里教学“论”是与记述学、现象学、解释学等理论为依托的。在学术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再是“感觉”可以承受的问题了。比如,现象(录音、录像和笔记)与素材之间的关系问题;素材(实录资料)与素材(会话资料)之间的关系问题;素材与整理手段、方法以及解释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对整理者的分析等。

(8)完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下面借一个文本实录片段,对(6)(7)两项中的重点内容做两点说明。

第一,根据录音、录像制作成完整的文本分析素材。

注意:这一过程不能删减任意信息。我选择了某出版社为教科书配制的教学光盘,它应该是通过选择能够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范例,故有一定的代表性。

按照以往的“评课”经验,这节课结构完整,师生积极互动,教学任务落实,整体感觉清新自然。但我们把它制成实录分析文本后,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出来了。比如,导入墨守成规;无效的内容重复和设问过多;授课话题与教学课题之间游离严重等。因此针对学生们的知识理解和思维发展,这个近10分钟的导语显然是不成功的。(文中加重部分,是提示给读者的重点思考点。)

PART 1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好,请坐。今天这一节课啊,我们讲的题目是第十二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家可以先把书打开。(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在打开书的同时,个别间开始交流)

那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去了解的一个内容。在讲到这节课之前,我们现在先来看两幅图片。(老师打开幻灯片,内容是一幅彩色的慈禧画像,一幅黑白的慈禧照片。)这是谁?

生齐声回答:慈禧。

师:慈禧,是吧。那你们看一下,这两张图片,哪一张你觉得比较清晰?

生自由发言:(有的说左边的,有的说右边的,最后确认是彩色的比较清晰。)

师:彩色的比较清晰,哪一个更真实?

生:右边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左边的是画。

师:如果说你觉得那张图片你看不清楚,我们把这两幅图片进行对比。(有些同学发出感叹:慈禧太漂亮了。)

那么谁举手告诉我,它们区别在哪里?请一名男同学回答。(做个手势,让一位男生回答。)

男生:左边那是画的,右边那是照的。(同时有一位女同学举手。)

师:好,右边的那是什么,照片。那就说明什么,在慈禧的时候,已经留下了慈禧的照片了。(同学们私下议论,不知说什么。)那个时候什么技术传入中国了?

生:(老师与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照相技术。

师:照相技术传入中国,对吧。现在大家告诉,照相技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大家现在找书。(学生们都在翻书。)

生:19世纪30年代,(有的说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

师:19世纪4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什么时间段?想想。(一位男生回答: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好,那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什么?想想。

生:赔款,割地(老师重复学生的回答。)

师:还有什么?

男生:还有就是把中国所有的港口都打开。

师:中国的港口被打开了,意味着什么?中国过去不对外开放,对不对,那么现在要怎样?(同学回答: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中国打开了国门,所以说照相技术才开始逐步的传入中国吧,留下了很多的照片。(老师切换幻灯片)现在咱们到书中找找看,这三张照片都是在书中的,你看一看这三张照片都有什么内容?

男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有一张图片在第5页。

师:第5页,什么内容啊?

男生:是那个南京条约。

师:好,南京条约,中间的这个我们解决了。(有两位男生举手,老师请其中一位回答。)

男生:最下边那张是八国联军在大沽口东部。

师:八国联军进北京噢。

女生:第一张是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合影。

师:好,这三张照片我们在书中都已经找到了。那么通过对于这三张照片里面的内容,大家明白了之后,你们觉得照片和照相技术它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讲台上走动)它有什么作用?

第二,对素材所呈现出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它主要包括:

(1)语意的分析和解释,如案例中“一个瞬间”“通过电影重放当时的历史”“所以建立了民国”这些语句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它们都是教学中有意义的信息,其意义背后的知识与观念支撑又是什么?也就是说,理应通过教学分析和解释,透过语言表述、照片等直观现象找到作用于学生学科意识发展的有效途径。

(2)着眼对某一环节教学处理的分析和解释,如思维的逻辑性和挑战性(该案例逻辑性尚可,但缺乏应有的挑战性)。

(3)就具体的史实处理的分析和解释。(因为没有呈现完整案例,对这部分不做阐释。)

PART 2

师:好,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的什么,一个瞬间吧。(同学中有议论)对不对,就这样一个镜头,这是照片。那么有没有比照片,照相技术更先进的技术呢?(有的学生回答录像,摄像。)摄像,当时电影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那么现在留下来的很多的电影就可以看作是什么啊?是不是可以通过电影重放当时的历史。(有学生回答:纪录片)好,说到记录片也可以,说到电影也可以,那么照相技术和电影技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都是可以让我们怎么样啊?记住历史,让我们重新再回顾历史(有学生小声地随着老师一起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是通过这两样技术来看一看当时人的一个生活。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老师切换幻灯片)首先我们看到这两张照片,仔细观察一下,第一张照片是什么时代的?第二张照片是什么时代的?马金羽。

马金羽:第一张照片是清朝时代的。

师:好,清朝的,好,第二张呢?

马金羽:第二张是民国。

师:为什么?

马金羽:因为1920年。(学生们笑)

师:1920年,已经明确的告诉你,好,请坐。192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清王朝什么时候灭亡的?

生:1919。

师:什么时候?1919年?(回答:1912年)1912年清王朝灭亡了,对吧。所以建立的是民国。那么如果说这一张照片你是通过时间来判断的,那么这一张照片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生:通过发型、服装。

师:发型,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张照片,上面的人都在干什么呢?你能不能给它进行一个对号入座。比如说第一张照片里,你能够指出来每一个人,他们的工作是什么吗?有同学可以到前面来,用鼠标你来一个一个点击。

马金羽(马金羽走上讲台)。

马金羽:(指着第一幅图的其中一位):这个是清朝时候衙门里,就是那个县太爷。(同学有点笑)(老师重复:县太爷)(学生重复:县太爷)这个是师爷,就像现在的法律顾问一样,(学生中议论:不是法律顾问),就是帮助县太爷一块审案的人,就是他的助手。然后这是被告的人。(老师:嗯)然后这个应该是县太爷请的一个……(有学生说是辩护律师)(学生中有笑声)应该是原告吧,就是,当然是这个人告这个人。这个我就不太清楚,戴一大帽。(学生笑声)

师:这是谁阿?他拿的什么?

马金羽:哦,这两个戴帽子的应该是衙门里的兵,说着喊着威武。然后底下这边,上面坐的是法官,法官大人,底下这些人都是一些听众。然后旁边这是陪审团,这是原告,背对着咱们的是原告。(师:嗯)这应该是被告,旁边的应该是原告。(师:嗯)然后这是原告的律师,辩护律师。(师:嗯)

师:好,请回。大概这个,马金羽也把上面的每一个人,他的身份地位都说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那么,现在大家想一想,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确认每个人是干什么的?比如说第一张照片,你是通过什么来确认的?(有学生回答:服装)想一想。

女生:可以通过他的姿势,比如说是坐着,或者是站着,还是跪在地上?(师:嗯)然后,还有他的衣服,比如说,那个司警官的那个衣服带有图案。是当官的穿的那个衣服,然后,普通老百姓穿的衣服与他不一样,还有就是衙役的衣服也不一样。

师:好,我们通过第一张照片,是通过什么啊?是通过衣服。每个人穿的衣服,我们看出来他不一样,对吧?那么第二张照片,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他们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呢?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沉默)

本文仅就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和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篇幅的限制和立题的需要,没有呈现完整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所以不可能把文中的所有课题都一一从方法的角度交代得一清二楚。

不过,有了如下原则,我想历史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指日可待。第一,立场的应用性;第二,工具的科学性;第三,内容的综合性;第四,手段的多样性;第五,视野的全球性。

教学论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所以它必须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多作贡献。但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实际问题究竟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好教科书,那么无论我们借用多少现代教学理论的词汇与概念,都无济于事,还是把它看做是“教材教法”研究为好。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上一篇: 陈贤波 | 近40年来明代海防史研究的回顾和检讨
下一篇: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