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历史综述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历史综述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历史综述Vol.9No

Vol.9 No.32012 年 3 月第 9 卷 第 3 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r.2012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 DA) 这一术语是在1952 年由 美国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S.Harris) 首次提出 。 1952 年, 哈里斯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常被认为是现代话语分析的开端。 从此它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1]。话语分析研究的是交流中的对话, 包括日 常生活中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交流。研究内 容包括对话的条理, 结构及话轮的转换等。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研究对话。话语分析进入教学研究却可追溯到 1910 年, 当时的研究用速记员记录了当时美国高中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30 年代录音机得到广泛应用 。 课堂语篇分析在 20 世纪 60 年代快速发展。 1973 年 Barack Rosenshine 和 Norma Furst 介绍了 376 种不同的课堂会话分析系统, 其研究盛况可见一斑。

课堂会话研究源于研究者对课堂教学的直接观察。研究者通过观察, 录音, 录像, 问卷调查, 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教师话语的特点, 比重, 类型, 话轮的转换, 以及师生互动模式等等以期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会话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为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 的 特点 与比重 及 由 此 形 成 的 课 堂 模 式 ,二 是 教 师 反 馈 (teacher’sfeedback)的类型及其对学习 过程的影响, 三是有关有效师生互动(interaction analysis)的研究。1. 国外研究历史早在 19 世纪研究者就对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 色产生兴趣。 1860 年 Morrison 就批评年轻教师容易 将频繁的 提问-回答等同于有效教学。1909 年 Burstall 通过对欧美多国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在欧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授课是为了构建新的知识, 而在美国课本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扮演类似于会议主席的角色,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学习并理解了课文知识。 Miller(1922)就发现教师无法忍受学生思考组织材料时的 沉默;Benjamin Bloom(1954) 发现教师话语 占 课 堂 时 间 的 50% ;Bellack,Kliebard,Hyman,Smith(1966),Hoetker(1967)发现教师话语占 2/3 时间, 且超过 80%的提问考察的都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之后一直到 90 年代的研究都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盛行于北美的课堂模式都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模式, 这种被称为 recitation 的模式延续 了 90 多 年Ahlbrand,1969)。 1984 年 Goodlad 对美国 7 个地区 13 个社区(Duffy,1981;Durkin,1978 -1979,Hoetker&的 38 所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参与调查的几百名师生来自 于中低收入阶层, 有农村的有都市的, 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背景。 这些基于不同受试的研究发现这些学校在教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大部分的课堂都由教师控制, 提问回答是主要的课堂活动。提问主要是对事实的回忆, 寻求的是可预知的准确的回答, 其中还包括 20%的是非题。 其余的问题答案多简短, 教师很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而详细的回答, 这也许是因为教学时间的有限又或者教师缺乏耐心。 Bennett(1986)就指出 教师手册中提供的答案非对即错, 且大多简短, 这使得学生不擅长思考。 这种背诵-提问的课堂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关于课堂上教师话语比重过大是否确实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

美国学者 WongFillmore 在对 40 个班级的 语言课进行了 历时三年的 观察后发现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更好, 因为学生得到了 更多准确且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不够, 且在进行讨论时, 学生更多的使用母语。现代语言教学 更提倡 学 生在互动交流中 习 得语言 , 如Britton(1969) 提 出 在 会 话 中 学 习 (talking to learn) 的 概 念 。Long(1983)提出 交互假设, 特别强调意义协商对语言习 得的促进作用 。 他认为双向交际(two way communication)要比单向交际(one way communication)有效, 因为双方在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中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Swain(1985)提出 的输出 假说认为可理解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才能使自 己目 标语的语法准确性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Orsolini 和 Pontecorvo(1992)发现教师减少控制课堂上话题外的控制可以制造额外的互动并促进学习。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 由进行辩论和讨论。关于课堂互动的模式 1985 年以 Sinclair 和 Coulthard 为代表的 伯 明 翰学派指出 观察到 课堂互动主要通过 IRF 的 结构实现, 即 教师发起-学生回 答-教师反馈(initiate-respond-feedback)的模式。关于教师的话语特征 Gaies (1977,1979),Henzl(1979),Long(1983),Long & Sato(1983) 在观察了 各类型的 教师话语后, 总结了一下几个教师话语特征:(1)在所有语言水平阶段都出 现正式化调整,Henzl 观察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历史综述谢舒婷(福建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摘要: 课堂教学是个多 因 素影响的 复杂过程, 其中 的 每个环节 都影响着教学的 结果。 在这些 环节 中 有关课堂会话的 研究涵盖内 容广 泛且历 史悠久。 课堂话语研究主要关注课堂上的 教师 话语和师生互动, 对于构建有效的 课堂模式, 提高 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 课堂话语分析; 教师话语; 国 内 外研究历 史126··

上一篇: 人类月球日|回顾中国探月之路,了解关于月球的知识
下一篇: 揭秘宇宙:穿越星空的神秘探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