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历史介绍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现代社会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阅读全文
关于P 物质的发展历史介绍
属于速激肽家族广泛分布于脑内,在负责调节情绪的脑区(杏仁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等)比较丰富,同时在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及神经纤维上有较高表达速激肽(主要指P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传递痛觉信息——外周伤害性感觉经C型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背角或脑干,释放P物质及谷氨酸,激活二级伤害感受神经元,向
关于复制酶的发展历史介绍
1990年,美国科学家Golemboski在研究TMV基因组的编码54KD蛋白的基因时,意外地发现将该基因转入烟草后获得的转其因烟草能完全抵抗TMV的侵染。国内有些实验室很快克隆了TMV和CMV的复制酶基因,并获得了高抗性烟草转基因工程植株。利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抗性与上述其他基因介导的抗性相
关于X射线的发现历史介绍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阴极射线。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对放电管的影响,也为了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间全部弄黑,还用黑色硬纸给放电管做了个封套。为了检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给放电管接上电源(茹科夫线圈的电极),他看到封套没有漏光而满意。可是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地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小工作
关于重叠基因的历史发现介绍
重叠基因 是在1977年发现的。早在1913年A.H.斯特蒂文特已在果蝇中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50年代对基因精细结构和顺反位置效应等研究的结果也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一个接着一个排列而并不重叠。但是1977年F.桑格在测定噬菌体ΦX174的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时,却意外地发现基因D中
关于转座因子的发现历史介绍
在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基因的认识一般是每一个基因组的DNA的量是固定的,它包括数目固定,位置固定、功能固定的一系列基因,以保持生物性状能稳定地遗传下去。但同时,基因也会发生突变。一般自发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当然也存在着高突变频率的现象,这说明在基因组中存在高度不稳定的基因,很长时间人们忽视了这
关于酶工程的发展历史介绍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
关于电子秤的历史介绍
据考证,体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证据的日期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可以测量体重的标准和精度。在埃及,体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878,但它们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体重秤是由达芬奇改进和发明的,随着电子秤行业的发展,慢慢很多的
关于链激酶的研究历史介绍
1933年Tillett等发现口一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滤液能产生一种可以溶解人血凝块的物质。1945年Christensen等发现该物质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因而命名为链激酶。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所制得的链激酶制品不纯而只能用作清疮消炎用。1952年约翰逊等首次利用动物进行了链激酶的
关于高温超导材料的历史介绍
高温超导体通常是指在液氮温度(77 K)以上超导的材料。人们在超导体被发现的时候(1911年),就被其奇特的性质(即零电阻,反磁性,和量子隧道效应)所吸引。但在此后长达七十五年的时间内所有已发现的超导体都只是在极低的温度(23 K)下才显示超导,因此它们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温超导材料一
关于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介绍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
关于微RNA的历史发现介绍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生的、长度约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其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每个miRNA可以有多个靶基因,而几个miRNAs也可以调节同一个基因。这种复杂的调节网络既可以通过一个miRNA来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几个miRNAs的组合来精细调控某个
关于压延铜箔的历史发展介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已有FPC用压延铜箔生产企业,但规模很小,随着国内压延铜箔市场需求的增长,截止2020年全球有十多家压延铜箔生产企业在产,境外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中国已有5家压延铜箔企业投产,在建1家。生产设备大多立足引进,压延铜箔生产工艺难以掌握,生产装备水平要求很高
关于壳聚糖的研究历史介绍
在虾蟹等海洋节肢动物的甲壳、昆虫的甲壳、菌类和藻类细胞膜、软体动物的壳和骨骼及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存在大量甲壳素。甲壳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储量仅居于纤维素之后,是第二大天然高分子,每年甲壳素生物合成的量约有100亿吨,是一种可循环的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天然聚合物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关于重量分析的历史介绍
欲测定一种水溶液试样中的某离子含量,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将其中欲测的离子转变为溶解度极小的物质而定量析出,再经过滤、洗涤、干燥或灼烧成为有一定组成的物质,冷至室温后称重,即可定量地测定该离子的含量。重量法兴起于18世纪,曾对建立质量守恒定律和定比定律等有过一定贡献。重量法曾用于测定原子量、金属和非金
关于锂元素的发现历史 介绍
第一块锂矿石,透锂长石(LiAlSi4O10)是由巴西人在名为Utö的瑞典小岛上发现的,于18世纪90年代。当把它扔到火里时会发出浓烈的深红色火焰,斯德哥尔摩的Johan August Arfvedson分析了它并推断它含有以前未知的金属,他把它称作lithium(锂)。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碱金
关于原电池的发现历史介绍
原电池的发明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末期,当时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正在进行著名的青蛙实验,当用金属手术刀接触蛙腿时,发现蛙腿会抽搐。大名鼎鼎的伏特认为这是金属与蛙腿组织液(电解质溶液)之间产生的电流刺激造成的。1800年,伏特据此设计出了被称为伏打电堆的装置,锌为负极,银为正极,用盐水作电解质溶液。
关于霍乱疫苗的发展历史介绍
自从Koch于1883年分离霍乱弧菌以来,霍乱疫苗的研究也是首先从非口服灭活疫苗开始的。在Koch发现霍乱弧菌后不久,非口服灭活疫苗就开始了人体试验。Ferran首先于1884年在西班牙霍乱流行区进行了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接种组发病率明显减少。之后俄国人Haffkine开始在印度进行霍乱疫苗临床试
关于蓝细菌的历史介绍
蓝细菌是古老的生物,在约30亿年前,地球本是无氧的环境,使地球由无氧环境转化为有氧环境是由于蓝细菌出现并产氧所致。人们从前寒武纪地壳中发现大量由蓝细菌(如螺旋藻)生长形成的化石化的叠层岩(约30亿年)及27亿年黑色页岩中代表蓝藻存在的分子化石(生物标志物)中得到证实。
关于酵母葡聚糖的历史介绍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发现并报道酵母细胞壁中有一种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后,经过图伦大学Diluzio博士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酵母细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的物质是一种多糖——β-葡聚糖,并从面包酵母中分离出这种物质。63年首次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活性,以后又相继发现其具有抗菌
关于糖酵解的发现历史介绍
1897年,德国生化学家E.毕希纳发现离开活体的酿酶具有活性以后,极大地促进了生物体内糖代谢的研究。酿酶发现后的几年之内,就揭示了糖酵解是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过程。英国的F.G.霍普金斯等于1907年发现肌肉收缩同乳酸生成有直接关系。英国生理学家A.V.希尔,德国的生物化学家O.迈尔霍夫
关于基因剪接的历史发现介绍
1972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微生物学家赫伯特·伯耶(Herbert Boyer)、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史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在火奴鲁鲁参加学术会议时在一家现成食品店里遇到了对方。他们一边吃着熏牛肉三明治,一边构思除了一个开创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实验。回到加州后,这两个人成功
关于元素汞的发现历史介绍
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极小,被认为是稀有金属,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水银。天然的硫化汞又称为朱砂,由于具有鲜红的色泽,因而很早就被人们用作红色颜料。根据殷虚出土的甲骨文上涂有丹砂,可以证明中国在有史以前就使用了天然的硫化汞。根据中国古文献记载: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
关于水痘疫苗的研发历史介绍
1954 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托马斯·哈克尔·韦勒(Thomas Huckle Weller)分离出水痘病毒。 [2-3] 1974年日本人高桥在患从一名患天然水痘男孩的疱液中用人胚肺细胞分离到VZV,并在人胚胎肺细胞、豚鼠胚胎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WI-38)的培养物中通过连
关于铝元素的发展历史介绍
铝(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矾(alum),即硫酸复盐KAl(SO4)2·12H2O。史前时代,人类已经使用含铝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铝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铝不易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因而迟迟不能分离
关于骨桥蛋白的研究历史介绍
1979年Senger等首次报道一种包含RGD整合素结合区的磷酸化糖蛋白的研究,称之为转化相关性磷酸蛋白。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的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已归类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
关于元素碳的发现历史介绍
碳的英文名称carbon来源于拉丁文中煤和木炭的名称carbo,也来源于法语中的charbon,意思是木炭。 [1] 在德国、荷兰和丹麦,碳的名字分别是Kohlenstoff、koolstof、kulstof,字面意思是煤物质。碳在史前就已被发现,炭黑和煤是人类最早使用碳的形式。钻石大约在公
关于EB病毒的发现历史介绍
1964年 Epstein等首先发现本病毒,而命名为 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人疱疹病毒。只有B淋巴细胞才有EB病毒受体。EB病毒侵入B细胞后,可以呈产毒性感染,即可使细胞产生早期抗原,以及病毒复制,释放病毒颗粒。亦可呈非产毒性感染,即在细胞内中
抗生素的定义及演化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等。后来,人们进一步完善了抗生素的定义,即:由某些微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1940年发现的链霉素,这一结构系从链霉菌分泌物中分离获得,主要应用于对结核病的治疗。链霉素有比较严重的耐药性问题,且会损害第八对脑神经造成耳聋,对链霉素的结构改造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课题,但始终没有成功的案例。1957年,人们从卡那霉素链霉菌Streptom
关于信息素的研究历史的介绍
1999年,玛莎·迈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女性会因为信息素化学讯号的影响而产生月经同步的现象后,科学界开始重视人类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经的同步现象称为麦克林塔克现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类行为学者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