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科学家在经过长达25年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和多达65000多种脊椎动物都是由一种拥有“第六感”的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网络配图据悉,这种生物生活在5亿年前的海洋中,具有良好视力、颌及牙齿,还具有能够感知水中电流的高度发达的感应器官,使它们能够在水中相互交流、捕获食物和辨别方向。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在经过长达25年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和多达65000多种脊椎动物都是由一种拥有“第六感”的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
据悉,这种生物生活在5亿年前的海洋中,具有良好视力、颌及牙齿,还具有能够感知水中电流的高度发达的感应器官,使它们能够在水中相互交流、捕获食物和辨别方向。
研究表明,大约3-4亿年前,这种海洋动物一部分进化为条鳍鱼类或辐鳍鱼类留在水中,另一部分则进化成了总鳍鱼或肉鳍鱼,后者进化成了陆生脊椎动物。
一些生物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电流感应器官,比如匙吻鲟和鲟鱼等条鳍鱼类,在它们的头部皮肤中保留了这些感受器。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群中的感应器是否进行了同样的进化和发育。
利用墨西哥蝾螈作为代表最后进化为陆生动物的进化系的模式生物,匙吻鲟作为代表最后进化为条鳍鱼的进化系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员发现,电感应器从相同的胚性组织以完全一样的模式在生长皮肤中发育,证实了这是一种古老的感受系统。
what!
我们的“老祖宗”竟然是一条鱼!
事实上,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疾病时,往往也是通过鱼类来进行实验的。
前不久,科学家就将鱼送入太空,用以探索失重环境对人体骨骼的影响。
东京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将孵化前的青鳉鱼送入太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在青鳉鱼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基因表现出现了动态变化,而这两种细胞参与到骨骼形成和骨骼退化功能。
这些鱼在出生前都经过了基因修饰,因此它们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色彩,这样科学家们就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科学家们通过这项实验发现,当鱼类生存在微重力环境下时,它们的细胞生长会变慢,这对于细胞的再生过程有着负面的影响。这就让研究团队相信,这就是宇航员在执行失重环境下的任务时会出现骨密度明显减少的真正原因。
科学家还在试验中发现,短短的一天时间内细胞就会发生变化,这对于那些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超过一年的宇航员来说并非什么好消息。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仅将用于帮助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完全恢复身体,还将帮助那些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们进行疾病的治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