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人类航天事业探索史,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竟然是位明朝人

人类航天事业探索史,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竟然是位明朝人

人类航天事业探索史,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竟然是位明朝人帕斯卡尔在他的著作《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中写道:“人是一根芦苇,大自然的一点力量,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

帕斯卡尔在他的著作《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中写道:“人是一根芦苇,大自然的一点力量,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纵使这世界毁灭了他,人却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认识死亡,认识世界对他具有的优势,世界对此却一无所知。”人类是脆弱的,但面对着神秘而浩瀚的宇宙,人类却在惧怕当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当人类在生存之外会时不时的抬头仰望天空,思考天幕以上的世界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成为地球上最特殊的居民。

数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探索。从人类迁徙,到大航海时代,再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探索领域越来越广泛。而在这一系列探索当中,最能体现人类勇于进取精神的,就是对月球的探索。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人类对于月球的向往和探索,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历史。在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神话当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除此以外,古代中国还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仙女飞天图”等传说,体现着古代人类对于月亮的向往。而令人震惊的是,古代科技落后,人类只能通过肉眼和简单的仪器对月球进行观察,但许多记载和猜测却在现代被证实。比如唐朝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有一位月球人穿越到地球,他还说月球是一个球体,上面凹凸不平,月亮的光是折射太阳的,这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科幻小说,却通过想象推测出月球的特征,实在令人钦佩。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不过,在古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由于科技落后,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航天事业起源于近现代,但其实在数百年前,明朝的一位科学家,就已经开始用生命践行航天事业,而这位明朝科学家叫做万户。

万户本名陶成道,由于被朱元璋封赏“万户”,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万户。万户原是陶家书院山长,但他却喜欢钻研炼丹技术和火器制造。晚年时,万户一直想利用火箭将人送上天空,一睹天幕以上的世界。某一天,万户在做了精心准备以后,坐在捆绑着火箭的飞车上,手持两个大风筝,让仆人点火。最终万户在火箭的推动力下升上天空,但由于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引起爆炸,万户葬身在火海当中。如今看来,万户的行为似乎是荒谬且愚蠢的,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位“愚蠢”的科学家、探险者,人类才能不断开拓进取,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当时间来到近代,对月球探索的接力棒传到西方人的手中。十九世纪,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1921年,“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然而,罗伯特的研究道路上却布满荆棘,外界的嘲笑、研究的不断失败以及科研经费的缺乏,都让罗伯特的研究举步维艰。但罗伯特没有放弃,他经过二十年坚韧不拔的研究,最终研究出新式的火箭发动机。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开始在航天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而他们探索的首要目标,便是月球。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不过,对航天事业的探索是充满危险的,在当时载人航天的事故率很高,许多优秀的航天员在训练时就因事故牺牲。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滞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1961年4月12日,这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苏联航天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它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在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登上月球,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他向着地球说道:“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而就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不久,他的战友奥尔德林也登上月球,成为第二位踏上月球的人类。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自此以后,人类的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对月球的探索也不断深入。现代以来,中国快速发展,航天事业成为中国战略发展领域。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索工程,并以“嫦娥工程”命名,它代表着中国继承先人们探索太空的梦想,以及新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的蓬勃发展。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火星、木星等多个行星进行探索,相信有一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冲出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去往更远的地方,去探索那片神秘而浩瀚的宇宙星空。

参考资料: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

《山海经·大荒西经》

《酉阳杂俎》 段成式

《从地球到月球》 凡尔纳

上一篇: 独家对话火星1号基地:火星营销激发品牌探索与想象
下一篇: 略论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