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如何发展?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如何发展?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如何发展?谈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精神创获由超然遁世转向现实关注、由精英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由推崇正宗转向多元并存

艺术史论类论文怎么写_艺术史论研究_艺术史论研究生

12月8日,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建设专题研讨会系列:承继、拓展与建构——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国际研讨会”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会议共设“社会变革与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转变”“20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汇与融通”“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向”“中国现当代美术教育与美术发展”4个板块。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的相关议题进行了论述,重新审视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并从具体的视点出发,对当前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的研究实践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东升认为,此次国际研讨会不仅搭建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国际性学术平台,也为全面探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创作及美术进程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美术和理论中的新旧之争、国画与西画之争、传统与改良之争以及中西结合的美术创作道路,都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而发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指出,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改造以及全民所有制的建立,艺术创作活动无不受到影响,而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就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体现中国特色,具有明确的家国观念,集体创作活动此起彼伏,“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流行口号,并被付诸实践。

20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汇与融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美术的研究成果,使本土的美术学界看到了从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的角度、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思路,来拓展中国美术研究的可能性。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曲培醇通过20世纪台湾艺术家廖修平的个案研究认为,第一批接受挑战的艺术家,他们所谓现代主义表面是对欧洲传统艺术的排斥,其实是探索如何建立现代主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指出,在受到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与学术理路影响,经过了科学化、系统化改造的初创阶段,经历了西方文化热潮的涌动与理性回归的冷却之后,中国美术研究亟须重返自身学术传统的本体性,复兴中国绘画史文献考据的元典性、画论的寓兴点评传统,从中确立新的学术生发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认为,1929年的“二徐论争”使更多的艺术家关注、了解了西方现代艺术,也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当时艺术精英们为中国美术的新发展所作出的探索与努力。

谈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精神创获由超然遁世转向现实关注、由精英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由推崇正宗转向多元并存,构建了现实主义的美术理论体系与创作模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支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具身观看”在“图像转向”的世界时代语境中有力地捍卫了艺术创作多样性与自由化的“视觉想象力”,从“知觉政治”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在观看方式与认知机制方面的当代转化具有深刻而鲜明的政治内涵。

教育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永恒话题,中国现当代美术教育与美术发展也不例外。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冯令刚在题为“从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的发言中认为,中国的摄影与西方几乎是同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由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摄影也因中国的审美被改造。《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认为,'85新潮后,中国画经历了一段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在不同的层面消解本题、转换意义从而导致其成为背离民族根基的麻醉汤。如何使作品真正做到既有民族性又具国际性,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

参加论坛的专家还有:德国波恩大学教授Eva-Maria Lydia-Seng,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国区专员、艺术史家菲利普·杰奎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胡光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顾丞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彭肜、吴永强,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博士生郭秋孜,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晶等。

艺术史论研究_艺术史论类论文怎么写_艺术史论研究生

嘉宾合影

上一篇: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国际研讨会在川大举行
下一篇: 第23页:第二话:琥珀港的海贼【自定义标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