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在他心爱的豹房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年仅三十一岁。武宗是孝宗的独子,虽然生前有很多女人,但却没有人能为他诞下一儿半女。武宗驾崩前只好遗诏命堂弟,年仅15岁的朱厚熜入嗣大统,即嘉靖帝。
这位嘉靖帝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等,他一继位就搞出一件大事即大礼仪之争。明代皇帝有一种专门对付外臣的刑罚,廷杖。就是不经有司审问,把官员直接拉到午门打板子,官员们往往或死或伤,非常凄惨。嘉靖创下了明朝的一项纪录,就是一百三十四名大臣,同时被扒下衣服排在皇极殿下一起廷杖,其中有十六人当场被打死。这场廷杖的缘由就是大礼仪之争,那么什么是大礼仪之争呢?
大礼仪之争(大礼仪之争事件)
明武宗
在古代,像嘉靖这种情况,以皇族旁支入继大统,按规矩就是先将继承人过继到先帝名下,以继子的身份即位。这样是为了避免帝王绝嗣,保证这一脉的正统性。然而,嘉靖虽然年纪小,却深谙厚黑学。他一继位就千方百计地要将自己的亲爹追封为皇帝,亲妈封为太后,因此引发了朝臣的大争论也就是大礼仪之争。那么,为什么皇帝追封一下自己的父亲,会引来大臣激烈的反对呢?缘由就是,嘉靖的做法违法了继承制度,按理他应该尊已故的孝宗皇帝为皇考,已故的武宗皇帝为皇兄。如果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那么孝宗皇帝就只能是皇伯考,这样一来孝宗一脉就绝嗣了。古人最重礼法,继承宗法被天下人视为天下大道,既然是这么定的,自然不能轻易更改。如果皇帝带头破坏规矩,那么天下就会礼乐崩坏了,群臣作为臣子自然要去争这些原则问题,不然就是不忠。
廷杖
嘉靖继位后,就命大臣们讨论如何来祭祀他的生父兴献王。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群臣,奏请皇帝,认为皇帝应以孝宗为皇考,而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这样才符合古礼。嘉靖非常不满,说:“父母哪能换的?再议”。皇帝不肯,杨廷和等众臣也据理力争。嘉靖刚继位,也不刚太得罪众人,于是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
自古以来,在朝廷之上,从来不缺乏小人。于是,新科进士张璁粉墨登场,他靠溜须拍马上位,快50岁了还混得不咋地,于是想借此良机,不惜得罪众臣也要搏一把。他公开表示,新皇帝是奉遗命入继大统,而不是入嗣大统,这之间有根本差别,嘉靖不需要给孝宗当儿子。回去后还写了一篇《大礼疏》,在里面大谈“继统”和“继嗣”的差别。果然,嘉靖皇帝大喜过望,立刻把《大礼疏》昭示群臣,说“你们看,按古礼,我应该尊生父为皇帝,尊伯父为皇伯考”。
明孝宗
杨廷和等见了这道奏疏,还是丝毫不让,坚持己见,事情又陷入了僵局。当时,嘉靖帝命人将生母蒋氏从安陆接到京城奉养,蒋氏走到半路听说了此事,大怒:“这些人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去给别人当儿子”,于是赌气在半路不走了。嘉靖得知后,涕泣不止,连忙入宫跟武宗的生母张太后表示“愿意避位去归养生母”,摆出一副要老娘不要江山,大不了撂挑子不干的架势。
国不可一日无君,张太后和群臣无奈,只好做出退让,同意尊嘉靖的生父为“兴献帝”,称之为本生父母,称孝宗为皇考,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朝中有一群小人,见张璁拍皇帝马屁有利可图,于是有样学样地上奏皇帝,应在本生父母前面加上皇字,这让嘉靖很开心,坚定了尊崇父母的决心。嘉靖二年,嘉靖帝的皇位已经坐稳了,于是不顾群臣反对,将兴献王的称谓由本生兴献帝改为皇本生兴献帝,后来索性改成皇考兴献帝,把孝宗的称谓由皇考改为皇伯考。这一下在大臣里炸开了锅,有一天下朝后,明代大才子杨慎对群臣说:“国家养士150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几百号人贵在左顺门外,要求皇帝回心转意。嘉靖大怒,于是这一百多号人被拖去廷杖,之后又将他们都下了大狱。嘉靖通过高压手段,在皇位稳固之后,清除了杨廷和等唱反调的大臣,这场持续了四年的纷争,终于在嘉靖四年尘埃落定,嘉靖得以如常所愿
嘉靖
另外还要提的是,嘉靖不仅在名分上占便宜,对待武宗生母张太后也非常刻薄。嘉靖生母蒋氏过生日,他在宫里大操大办。等过了几天张太后的生日,嘉靖就连命妇入宫朝贺太后的礼仪都免了,偏心到了极点。张太后是孝宗生前唯一的妃子,对女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起来没什么经验,因而有时难免会怠慢了嘉靖的生母蒋氏。这让嘉靖怀恨在心,一次他借有人举报张太后的弟弟张延龄有不法行为,于是不顾张太后求情,依然将张延龄下狱。不久,又将张太后另一个弟弟张鹤龄处死。张太后惊恐不已,没多久就暴死了,至于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就不得而知了。
可见嘉靖就是禽兽一般的白眼狼,继承人家的“家产”不讲规矩不说,还如此欺凌武宗的寡母,他也不想想,要不是张太后的首肯,他又怎能做这个皇帝呢?
白眼狼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觉得小编写得还可以的话,给小编点个赞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