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材分析三门峡市外中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处于一种基础的、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又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展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有过古代的辉煌,也有近代的屈辱现代的奋起。中国近现代史是一幅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重振中华民族雄风,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画卷。对这段历史的的学习研读真正体现了“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的学习宗旨。可以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今天我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材处理以及毕业班复习策略四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国近现代史这一板块的理解和认识。某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课标要求解决教什么?教材分析为何教?教材处理怎样教?一句话,我们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研读“使自己明白”、“使学生明白”、“怎样作才能使学生容易明白”。
一、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的唯一依据是课标,要把握好教材,必须要研读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使自己明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一)明确课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目标。在知识目标上,《标准》规定,“了解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标准》用“了解”这个行为动词,表明从总体上说,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初步的、浅层次的;避免以成年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初中学生作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在能力目标上,《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课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还要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学会搜集资料的法和手段,这与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标准》规定:1、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2、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4、了解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5、了解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从而认识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6、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7、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明确课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目标《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近现代史有十四个大学习主题: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经济和社会生活;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十二、国防与外交成就;十三、科技、教育与文化;十四、社会生活。一、二、三、四、五、八、九、十这八个个主题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按照时序的不同阶段设计;第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这六个主题用专题的方式高度概括了从1840年以来在“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成就;以及建国50年来在各个方面领域中得到的发展进步为内容。新课标的内容标准,采用了“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二、教材分析(一)、体例安排采用适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主题式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
课题前设主题单元。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7个单元,22课和2节活动课。下册7个单元,21课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教材的结构主要由说明、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说明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课的基本结构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诗歌、民谣或图片等开篇,配上生动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或者索要讲述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体现课标要求,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补充史实,扩大知识面。4)专栏的文献资料(隶书字)。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分析概括能力。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历史感性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7)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8)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能力。9)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二)、教材的知识点和逻辑线索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属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内容,供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使用。中国近代史处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游,前承中国古代史,后启中国现代史。现对这册教科书我从整体上谈谈对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认识。1、课标解读本册书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实现历史课程的整体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展示《课标要求》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课标要求使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要求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教材逻辑结构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教材在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总体内容的把握上,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段性主题。
逻辑线索: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两对矛盾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族革命——追寻民族独立 两大历史任务 民主革命——追求民族富强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探索史 发展史:近代生活、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列强侵华史) 1、列强侵华过程: 第一阶段(19世纪40—60年代):工业革命后,列强侵华和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开始。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国家 ,主要侵略形式是商品输出。 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列强侵华形式发生变化 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日,列强破坏中国革命,扶持北洋军阀,加紧侵略中国。 第四阶段(二战后):日本战败,欧洲列强普遍衰退,美国登上世界霸主 宝座,成为这一阶段侵华的主要国家。
2、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手段:五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年——1937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 1931—1937年,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