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渗透现实关怀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渗透现实关怀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渗透现实关怀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针对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缺乏现实关怀的现状,论述了现实关怀的意义与方法。以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资料,在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与路径。

哈哈

渗透现实关怀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汪德武

摘要

针对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缺乏现实关怀的现状,论述了现实关怀的意义与方法。以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资料,在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与路径。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现实关怀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爱德华·卡尔

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

杨奎松提出:“历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史家其实大都是基于现实关怀而思考,并研究和总结历史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成就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巨著《史记》,就在于他首先是极具思想性的社会人,对现实有着深切的体察和忧虑。司马迁之“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清楚地反映出其研究历史的志向所在。修昔底德之所以能写出不朽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正在于他立志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决心通过正确总结历史,来创造正确预见未来的重要途径。”名家们的观点道出了一个共同的真谛:历史研究一定要有现实关怀。

同样,历史教学也应有现实关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有人主张备课环节要有“三通”,即本课与前后课相通、本课与单元相通、本课与整册书相通。个人以为,有些课甚至需要“四通”,即本课与现实相通。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的思维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这样,问计历史,服务现实,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遗憾的是,走进今天的中学历史课堂,却往往发现我们的课堂大多停留在知识落实层面,抑或技能训练层面,我们看到的是五千年的沧桑写在师生的脸上,而鲜有时代气息。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历史课堂远离了现实关怀?或许,我们追求凝固的知识,却忘记了鲜活的现实;我们醉心于专业视角,却忘记了学生实际;我们满足于深度挖掘,却忽略了古今融通。总之,我们走得太远,竟忘记了出发的初衷。殊不知,发人深思的现实关怀,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思维发散的张力,洋溢着跨越古今的魅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现实关怀的策略和方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真正做到历史教学有现实关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众所周知,学生往往喜欢在课堂或课间提出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现实问题,诸如:“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日本为什么不像德国那样正视历史?“白莲教”与“拜上帝教”是不是一回事?不一而足。童言无忌,有些问题看起来古怪、荒唐,有些甚至是一些很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无论什么问题,无论有没有答案,为师者都应该用心呵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这类问题,正是引导他们形成“历史—现实”意识的契机,机不可失。

(二) 摒弃历史本位主义和应试教育思想

历史教育中的现实关怀,其实是一种知识迁移。这种由“古”及“今”的迁移,迁移目标可能是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也可能是现实中的宗教、法律、意识形态;可能是现实中的人文情怀,也可能是现实中的科学素养,而且,未必是考试的重点。我们认为,凡有益于学生心智发展的现实关怀,且与历史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皆可迁移。坚持历史教学中的现实关怀,必须摒弃历史学科本位主义,摒弃应试教育思想。

毋庸讳言,摒弃历史学科本位主义,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现实关怀,不再是课本上简单的结论性知识。再优秀的教师,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坦然告知学生,带动学生一起研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引导学生投入思考,就是一种成功(这种思考的习惯,往往会影响学生终身),而不必在意那个未必永远正确的答案。

(三) 关注时事热点,揭示古今联系

“一个对现实缺少关怀,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的。只有立足于对现实的透彻和独到的观察,历史学家才有可能找到那些能够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的题材。”

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时事热点,敏锐地捕捉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纵横中外,贯通古今,自然、恰当、及时地“激活”那些课本上“僵死”的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

据报道,2015年5月2日,英国凯特王妃产下一个女婴,小公主的出生让英国人民沸腾起来,全国上下欢呼雀跃,以各种方式庆祝。笔者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及时把这一时事新闻作为导言引入课堂:今天的英国,君民关系和谐,政局稳定,源自17世纪的一项制度创新——君主立宪制。讲完新课内容后,再作拓展:从世界范围看,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至今已为30多个国家所效仿。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君主立宪”这一制度创新的巨大影响,自然领悟深刻。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活得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作为历史教师,关注时事热点,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意蕴。

(四)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解读

所谓双向解读,即一方面以历史解读现实,另一方面以现实解读历史。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解读,应该是历史教学的较高境界。

1.

以历史解读现实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呈几何级数递增,但人文科学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而人性的变化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科,对解读今天的现实颇有启发、借鉴意义。例如,在讲述“明朝前期的政治”时,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规定,官吏贪赃60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但到了明朝中后期,贪污再度盛行。

材料二

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权曾几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讨论题

酷刑重罚为何还是阻止不了政治腐败?你认为反腐败的根本是什么?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仅靠严刑峻法,是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唯有多管齐下,尤其从制度层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才能标本兼治。至今社会上仍有人认为只要多杀一批贪官,就能杀一儆百,防止腐败。了解了明朝的这段历史,恐怕就会改变认识了。

2.

以现实解读历史

区别于自然科学,历史学科不能做实验,不能重演。以中学生十几岁的人生阅历,理解发生在千百年前、万里之外、遥不可及的抽象历史,确实是有难度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尝试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现实,去“推想”历史、理解古人。

例如,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百年前“白话文运动”推进的艰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特级教师周飞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

为了让学生感受“白话文运动”有多重要、多艰难,我找了一个今天的事情和它做了比较。2009年暑假,教育部要对44个汉字笔画调整,比如最后一笔横变提,钩变竖提,变化微小。结果方案一公布,举国哗然,都说是瞎折腾,新浪上几百万人的投票,90%反对,最后就不了了之。100年前,黑暗、落后、保守的中国,要从文字到语法进行全方位的变化,你想想看,胡适也好,陈独秀也好,李大钊也好,这些人遭到了多大的阻力,最后居然成功了,我们自然而然会对这些文化先驱充满敬意。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

鲁迅先生说,在中国即使是搬动一张桌子,移动一个香炉,也是要革命流血的。更况且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难度可想而知!向十几岁的孩子,讲清这一段历史进程的艰难,是需要动足脑筋的。周飞老师“以现实解读历史”,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

(五) 把握现实关怀的“度”

历史教学需要现实关怀,但也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首先,要考虑“历史”(知识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度如何。确实有着紧密联系的,才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史学求真,斯为大意。

其次,迁移的篇幅要适可而止。我们主张现实关怀,并非主张在历史课堂上对现实问题作长篇大论,而是在关键处点拨,要言不烦。在《清末新政》一课中,笔者在讲到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执政时,是这样讲解的:

1908年11月,新政正处于关键期,中国的权力高层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化。光绪和慈禧,在24小时内先后去世。根据慈禧的生前安排,醇亲王载沣成为摄政王。这一年,载沣年仅25岁。……由他主持千年未有之变局,执政于风雨飘摇的大动荡时代,显然负荷过重。载沣执政不到3年,辛亥革命爆发。

今天,很多国家宪法对元首都有最低年龄规定,美国35岁,德国40岁,中国45岁,意大利50岁,是有其道理的。

课堂上,在联系现实时,教师应言简意赅,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就够了。历史教学中的现实关怀,如武林高手“点穴”一般,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切不可冲淡教学主旨,更不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毕竟,历史课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讨论时事的班会课。

笔者曾听过一节青年教师的历史课,他从“抗日战争”迁移到了今天的中日关系大局,乃至“辽宁”舰的前世今生……拉拉扯扯近10分钟,以致后面的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得草草收尾。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

(六) 勤于收集资料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我们试图对一个历史问题进行现实迁移时,却苦于对资料掌握不够精准,只能说个大概,如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平时阅读时,要及时收集资料,以备课堂之需。

历史资料的形式多样,各有价值。数字资料虽然枯燥,却很有说服力;图片资料直观清晰,一目了然。

让学生在阅读图片资料中,感受图的内在联系。如此,不必费更多口舌,效果毕现,且印象深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国旗、国歌、国徽中,都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备课时不妨留意。我曾让学生组织兴趣小组,认真研究这个课题,同学们兴趣盎然,直呼发现了一个历史宝库。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融课内外知识于一体。

三、 结语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教学承载着启迪后人、以史为鉴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始终充斥着历史年代的记忆、历史过程的叙述、历史概念的纠缠,那么,历史教学将永远跪倒在应试教育的魔棒之下!历史与现实,原本就密不可分。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联,以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以上摘自《教育参考》2017年第3期,内容有删减。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现状论文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论文

上一篇: 白乐桑的汉语人生(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报道)
下一篇: “钟鼎千秋”——金文专题展亮相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