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古钱币发展衍变史。中国古代钱币萌发于夏代的天然海贝,演变出先秦刀币、布币、蚁鼻钱、金版、圜钱等多个品种。从秦半两开始,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形状长期稳定了两千年,最终被西洋舶来的机器铸造的铜元、银币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
本文旨在为想涉足古钱币和刚开始研究古钱币的朋友提供一份简明的学习材料,希望有所帮助。我们在学习欣赏古钱币,首先看到的便是古钱币的文字,古钱币上文字分为面文和背文两部分,接下来本讲主要带大家探究一下古钱币的面文:
一.面文的主要内容
钱文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古钱币鉴定出手156378-47680。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嘉庆通宝
年号:很多钱币上都铸有钱币的年号,如宋“宣和通宝”,清“嘉庆通宝”都为年号钱。
年号钱: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
唐国通宝
国号:有些钱币上不铸造年号而是铸造国号,如“大齐通宝”、“唐国通宝”都为国号钱。
国号钱:面文铸有国号的钱。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国号年号钱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珠重一两十二”环钱,文字高挺,如此品相实属难得。直径:40.0mm
计重单位:有些钱币面文为计重单位,比如“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都属于带有计重单位的钱币。
记重钱: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大泉五十
记值单位:有些钱币面文记值单位,比如汉代的“大泉五十 ”。
记值钱: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黄 ( 当 ) 千”,三国刘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
古钱币面文的内容大多为以上各类,但这是在排出花钱的前提之下,花钱的面文是比较复杂的。
二.面文的字体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约有4000年历史 。中国钱币源远流长,在货币体系中出现了石贝、贝币、铁贝、铜币、银币、金币、纸币等,在这些钱币上,同时记载着甲骨文、大篆、小篆、金文、真书、行书、楷书等书体的变迁历史,展示着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钱币文化与中国书法文化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布、刀、圜、蚁四大钱币相继问世,钱币上有了大量的文字,文字书体保留了“金文”、“甲骨文”等的风韵。这些钱反映当时文字书写已注重章法和布局,开始讲究字体的形体美。
(二)秦统一至西汉早期,书体流行的是小篆,这在钱币上也有所体现,如有些秦半两上刻的就是小篆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推行皇权的举措之一,是对大篆体改革创新的成果。
(三)汉代盛行隶书,但是由于钱币书法的滞后性,两汉四百多年间,钱币书法还是以小篆为主,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的“四铢半两”,笔划才由圆折转为方折,隶书的笔法初现端倪。篆书在王莽时期的钱币中达到了高峰。王莽用悬针篆书写的货泉、布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钱币中的珍品。
(四)唐朝是隶书最辉煌的时期。唐朝初年高祖铸行“开元通宝”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八分书)所写,其中含有楷体的意蕴,雍容华贵,备受后世书法爱好者、古钱币收藏者的宠爱。“开元通宝”的铸造前后持续了三百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宋朝的三百年间,我国钱币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北宋钱币上的文字,篆、隶、行、真(繁体正楷)、草几乎无体不备,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虽然从书法发展史看宋朝的书法艺术成就远逊于唐代,但钱文书法艺术却是唐朝所无法比拟的。
(六)元朝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钱币书法艺术进入一个萧条阶段,但也有一部分文字深竣、铸工精美的钱币。如刻有蒙文的“元贞通宝”与汉文“大朝金合”、“至正通宝”等。
(七)明清两代,纸币被大量使用,白银广泛流通,铜钱沦为贱金属,铸量远小于宋钱,逐步走向衰落,钱币书法艺术也渐渐被冷落。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先进的机制币技术的引进,传统铸币技术走向末日,与此相联系的钱币书法艺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