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的学习,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可以参考赵翼《廿二史札记》,先从读文献、写札记做起,慢慢把札记做成小的考证文字,逐渐扩大为完整的文章,乃至于理论层面(看起来是遥不可及的了,本科能到第三步初初入门就很不错)。
更一条,既是前辈学人的治学记述,也是我院大家的介绍:
是冯先生的弟子常建华老师所作,常老师现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冯老的弟子还有余新忠老师、刘毅老师、阎爱民老师等一众出色学人。
———————————————————
大一的话,刚刚开始历史学专业的学习,阅读的书目应该求基础、求原典、求广。
首先是各门课程的推荐书目和作业要求书目,这些是相对硬性的,比如文选的传统教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王师玉哲的《中国上古史纲》等等。一些经典的教材,比如雷海宗先生的《世界上古史纲》、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古代史纲要》、北师出的世界上古史教材,南京大学编的几套研究导引,这些类似的书选取几套,都应该拿来一读。课程中涉及到的如《纪年》、《尚书》、《逸周书》、《汉书》等籍,不妨自己去图书馆多找些版本来翻翻看看,自己主动地加以体会,但要注意版本勘误和善本的使用。
对于一名历史学专业学生,要想窥得史学研究的入门之径,严耕望《治史三书》、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自然在所必读。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也可稍后阅读。这些书目都会介绍历史研究的入门范式以及相关问题。类似书目不胜枚举,但是建议先读这几本。
研读前辈历史学家的治学门径,也是增进自己史学体会与修养的途径。这一方面可以去读我院刘故先生泽华的《八十自述》、华人史学大家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以及曾在我院任客座的台大徐泓《研究明清史的学与思》,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翻来覆去地读。
明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里面的《叙论》,值得每一个历史学相关人士好好读读。对于有志史学的人,前四史起码应该草草翻过,对于其中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方向有关的内容,尤应仔细翻读。当然,这项工作的时间周期较长,大一一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古籍出的“中国断代史”系列、翦伯赞与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参考书。
大一到后面应该大概有一个兴趣方向。各专业都可以看看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这本书,对史料学究竟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加以了解。不论是断代史、专门史,还是中国史、世界史,都应该对相关的史料学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参考相关课程或论述。本科阶段针对兴趣方向的主要史料,应该较系统地加以了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同时,对于兴趣方向的学术著作,要在充分了解学术史的基础上,以兴趣点为中心,从早到晚、由主到次加以阅读,切忌随手乱看。比如谈明史而不说孟森、吴晗、郑天挺诸前辈,只论顾诚、万明等老师,是所知太少;又如对于明代赋役制度的讨论,绝不可跳过梁方仲教授而仅读近人论著。没有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支撑,不知学术发展脉络,零散地翻一些论文,无异于建空中楼阁,且不知其所云。板凳坐得十年冷,稳扎稳打路才能走远,小心陷入同辈为卷而卷、不读原典只看零碎的境地。
大一时的阅读可以不用热衷于追逐学术热点和新近论著,还是以经典和基础为主。可以多翻翻期刊,论文相对较短,又能满足对学术热点的需求。可以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pp关注历史类期刊动态,期刊目录参考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史院核心期刊目录。
作为南开史院的学生,对南开史学的学术传统应当有所了解。中国史内的明清史、社会史、方志学、政治思想史(王权主义学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及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的近现代史和交叉专门史;世界史内的美国史、日本史、拜占庭史、拉美史、希腊罗马史、中外关系史;文博特色的陵墓、古建和陶瓷。对学院这些领域老师的学术师承、研究成果及论著,应当有一定的了解。
最重要的还是多去图书馆和资料室泡泡。除了历史、地理所在的K类,经济学、政治学与政治制度、社会学、法学的书架以及期刊阅览区也多去逛逛。大一结束之后,逛得多的话,起码历史类的架别和书目分布应该已经基本了然于胸。书目要靠自己去挖掘。
从主页了解到了一些题主的情况,其实题主不必担心,毕竟大学学习才刚刚开始。学历史永远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忌言“精通”、“研究很深”、“颇有了解”。不敢引无出处之文,不敢言无根底之事、不敢出无逻辑之论。祝进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