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 习题整理(2022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林止轩】

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 习题整理(2022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林止轩】

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 习题整理(2022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林止轩】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问题导引:观察上图,说说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实物史料秦朝历史研究是谁写的_研究秦朝历史的实物史料是_实物史料可以研究哪些历史现象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问题导引:观察上图,说说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人类早期遗址分布广泛,较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地区。

看一看:从上述考古发现中可以获取有关北京人生活的哪些信息?

北京人已经开始将打制石器及动物骨骼作为工具使用;北京人掌握了保留火种的能力。

想一想:如果要了解北京人生活的具体年代,你会怎么做?

可以发掘北京人的遗骸,通过遗址堆积层大致判断北京人生活的大致年代。寻找远古神话传说中的蛛丝马迹。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问题导引:从图中看,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农作物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主要种植粟。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的差异。

看一看: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人:河姆渡人所居住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所以为防虫防潮,河姆渡人居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半坡人:半坡人所居住区域气候温暖干燥,适宜人类活动。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炕。

想一想:除上述材料外,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观察河姆渡以及半坡遗址出土的当地人的遗骨中牙齿是否已经出现因长时间食用农作物而磨损的现象;观察其建筑是否成群出现;观察是否出现农作物人为的种植遗迹、以及碳化的农作物颗粒。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问题导引:要确认图中反映的信息是否可信,可以寻找那些材料来佐证?

可以寻找神话传说等口传史料中可能作为信史的部分;文献史料关于传说时代的部分;考古出土传说时代相应的遗址堆积层中是否有相关原始的实物史料与传说与文献相互印证。

看一看:我国各地的大禹遗迹分布于传说时代的洪水泛滥区是否重合?

部分重合。

想一想: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已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问题导引:第12页和13页的三幅地图反映了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哪些变化?

从夏到周,王朝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分封的诸侯国增多;首都减少迁徙。

看一看:上述哪些材料属于研究夏朝历史的原始史料?

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等实物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夏朝历史的原始史料。

想一想:如果要进一步了解夏朝的历史,除上述材料外,还可以补充哪些不同类型的材料?

可以补充如夏代管流爵、石制农具这样的原始实物史料。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问题导引: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这些区域在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今天陕西与河南省境内,夏商周皆定都于此地区,是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看一看:上图圈出的甲骨文是“黍”(一种农作物)。“黍”字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出现了300多次,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黍”是商时期的常见农作物,并且还可能作为礼仪祭祀的重要物品。

想一想:司母戊鼎能够印证商朝哪些方面的历史?

中国古文字、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商朝礼仪祭祀等方面的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问题导引:在动荡的春秋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看一看:比较三幅“牛尊”图,春秋晋国牛尊的造型有何明显不同?说明了什么?

春秋牛尊相较殷商和西周牛尊,更具线条感,纹饰也更为明显、丰富,且春秋牛尊牛鼻上串有鼻环。说明最晚在春秋,先民已驯化牛作为其生产劳动的重要工具。

想一想: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逐渐确立。社会制度开始由奴隶制经济开始向封建经济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问题导引:从上图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争雄具有什么特点?

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取代。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为富国强兵,各国相继变法。

看一看:战国时期兴修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分别是哪些诸侯国主持修建的?

秦国——郑国渠(郑国)、都江堰(李冰)

魏国——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西门豹)

楚国——芍què陂bēi(孙叔敖)

想一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注重兴修水利工程?

中国自古以来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农耕民族,所以统治者将农业作为本国安身立命的产业。良好的水利工程能旱时蓄水涝时泄洪,从而稳定全年财政收入,保持社会稳定。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充足的粮草供给也是蓄养兵员参与战斗以换取更大政治资本的根本保障。

第8课 百家争鸣

问题导引: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升;虽诸侯并立,但各种学术思想也因此活跃。

看一看:从人物动作看,不同时期的孔子像具有哪些共同的形象特征?

作揖行礼的智慧长者形象。

想一想:从文化视角看,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特征的孔子形象说明了什么?

孔子的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已成为了中国民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后世画家对前人的模仿;人们对孔子形象的普遍认同;人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同及儒家创始人的尊崇。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问题导引:图中反映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些措施?

秦军事夺回河套和统一越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郡县);修建长城;修建驰道、大道;凿修水渠

看一看:秦长城与战国时期的长城相比有哪些变化?

秦统一全国后,将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且秦朝领土内原有的城墙(齐、赵长城等)被拆除。

想一想:《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的记述是否准确?为什么?

准确。从对比《战国时期长城图》与《秦朝形势图》中的长城来看,秦在统一全国后,确实下令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达万余里之长。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问题导引:“陈胜、吴广起义”这个看起来的“偶发事件”,为什么能迅速点燃全国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秦朝统治者不施仁义,大兴土木、罪罚严苛、赋役繁重,严重激化阶级矛盾,民众苦秦久矣。

看一看:说说与本页地图和图片相关的历史故事背后的四个成语,并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序。

焚书坑儒→揭竿而起→破釜沉舟→楚河汉界

想一想:这四个成语能否作为研究秦末历史的原始史料?

不能作为原始史料。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问题导引:与秦朝相比,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有什么变化?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县与诸侯国并行)

看一看:上述诸侯国墓葬文物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

诸侯王生活奢靡。

想一想:有人认为如果汉景帝没有“削藩”,就不会有“七国之乱”。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西汉初年施行郡国并行制度,就已经造成了刘姓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如果汉景帝没有削藩,刘姓诸侯王仍然会以其他理由造反。汉景帝可能也意识到刘姓王的问题如果悬而未决会对中央皇权的加强形成更大的阻碍。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问题导引: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秦朝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在哪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

武帝的“有为”: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都护府)进行有效掌控。

看一看:本页两幅地图反映了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诸侯国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诸侯国由少变多。

想一想: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问题导引:比较西汉形势图与东汉形势图,说说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东汉基本维持了西汉的大部分疆域。

不同:首都从西汉时的长安变成了东汉时的洛阳;东汉的疆域较西汉小,从设置的行政机构和疆域来看东汉对西域等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减弱,失去了对乌孙国、哀牢等地的控制。

看一看:相比第30页地图,本图中东汉末年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减弱,地主豪强势力逐渐膨胀。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问题导引:汉朝时沟通东西的通道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条通道被冠以“丝绸之路”的名称是否合理?为什么?

是一条连接亚欧非的具有双向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名称很合理,因丝绸正是东西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看一看:依据上图,比较张骞、班超、甘英三人的行程路线有什么异同。

同:三人都奉命自东向西进发,欲与西域各地建立关系。

异:张骞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翻越葱岭寻找大月氏并最后返回长安;班超从洛阳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长期留守经营西域;甘英从疏勒出发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

想一想: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简要分析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

从动机上看,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本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由于大月氏西迁已久,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得返回。 虽然张骞未完成任务,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加深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张骞开辟了古代东西方往来的丝绸之路,他出使西域的举动被称为“凿空”之旅。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问题导引:从图中能看出中国造纸术外传的哪些特点?

造纸术向四周传播,很快影响周边国家;传播范围广,最晚19世纪传遍整个世界。

看一看:三幅图片所示的宗教建筑中,哪些与佛教有关?

洛阳白马寺、上海龙华寺

想一想:从地图中看,佛教的传播路线有什么特点?

自西向东,从印度出发通过河西走廊来到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阳,最终到达日本。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问题导引:结合上图,分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结合所学,谈谈魏、蜀、吴三国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鼎力”吗。

三国各有地理优势,魏国在黄河流域是粮食主产区。吴国是东南沿海一带,是经济发达地区。蜀国在西南是易守难攻地区。各国因地制宜,凭借各自地理优势发展强势产业。所以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鼎力”,还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鼎力。

看一看:对研究曹操而言,上述哪一材料更具史料价值?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时间离三国近,更具史料价值。 《三国演义》小说、电影《赤壁》(宣传海报)、京剧曹操脸谱这三则材料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后世创作者对曹操的主观认识,作为研究真实曹操的史料来说,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

想一想:你更认可对曹操的哪种评价?为什么?

我更认可曹操是一位能臣。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操创作了许多大气磅礴的作品;作为军事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援军主力;作为治世之臣,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在辖区内广泛推行屯田恢复生产。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问题导引:两幅地图中,哪一幅属于西晋形势图?请说出判断依据。

下图为西晋形势图。西晋首都位于洛阳,西晋时北方各族统治者还未在中原地区建立许多政权。

看一看: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致内迁到今天的哪些地区?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想一想:这一时期,这些少数民族“集体搬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南方物产更为丰盈,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南方并未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气候产生剧变,北方年平均气温低,导致北方可生存区域缩减,少数民族被迫南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问题导引:从图中看,哪一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长江中下游,大致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主要表现在纺织、造纸、制瓷、冶铸等行业。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气候环境以及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社会背景有关。

看一看:从材料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

南方经济开始兴起,中国经济重心开始有南移的倾向。

想一想: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原本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被迫南下,带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生产技术与资金。南方地区相较北方地区战乱少、社会更安定,从而使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问题导引:按时间顺序对四幅地图排序,并设计一张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③→④→①→②

研究秦朝历史的实物史料是_实物史料可以研究哪些历史现象_实物史料秦朝历史研究是谁写的

(来源于网络)

看一看:从上述出土文物中能够捕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

上述材料中分别展示北朝模仿汉制铸造货币、着汉服、采桑养蚕缫丝、遵汉仪,折射出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北朝与汉族之间从各个方面不断交流、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减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想一想:上述出土文物折射出这一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往与交融。

活动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问题导引:从图中看,上海成陆过程有何特点?这种特点与上海的地理位置有何关系?

上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与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大量泥沙沉积成陆有关系。

看一看:查找资料,指出上述三处遗址分别属于什么历史时期?

l广富林遗址: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l崧泽遗址:其历史可上溯至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并且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l福泉山遗址:福泉山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侧,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想一想: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上海先民怎样的生活方式?说明理由。

从石犁和碳化稻谷颗粒、陶猪可以反映出上海先民已开始定居且从事农业生产;从福泉山遗址墓葬的陪葬品中可以反映出上海先民已演变出墓葬文化并且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实物史料秦朝历史研究是谁写的_研究秦朝历史的实物史料是_实物史料可以研究哪些历史现象

上一篇: 考试难点 | 九年级历史上册重要探究题汇总
下一篇: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