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雨花英烈精神诠释共产党人“初心”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雨花英烈精神诠释共产党人“初心”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雨花英烈精神诠释共产党人“初心”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雨花英烈精神诠释共产党人“初心”

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雨花英烈精神诠释共产党人“初心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雨花英烈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人。许多人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放弃荣华富贵,痛别骨肉亲情,献出了青春和生命。雨花英烈所展现的“两高一大”精神,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雨花英烈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人。许多人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放弃荣华富贵,痛别骨肉亲情,献出了青春和生命。雨花英烈所展现的“两高一大”精神,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近日,雨花台区“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活动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群雕广场举行。通讯员 徐美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近日,雨花台区“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活动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群雕广场举行。通讯员 徐美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为雨花英烈“画像”:

平均年龄30岁,七成受过高等教育

巍巍雨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发起反帝爱国运动、奠基中华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五四运动先驱;有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和抗日战争的爱国忠勇将士;有反抗蒋介石屠杀政策、领导工人起义的中共白区干部;有长期战斗在敌营深处、潜伏于敌人心脏的情报工作人员;有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左派进步人士;更有广大反对敌人黑暗统治的普通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

雨花英烈中,不乏党的早期领导人,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的恽代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党的中高级干部,如曾担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的施滉;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记的罗登贤;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许包野等人。

在当时那个年代,雨花英烈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天之骄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统计数据显示,雨花英烈群体中近70%的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当中,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邓中夏、谭寿林、朱克靖、刘亚生等人;有毕业于清华大学,被誉为“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的施滉;有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通晓俄、英、法、德等国语言的“学霸”许包野。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雨花英烈大多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牺牲,平均年龄仅仅30岁。他们当中,有年仅16岁就在狱中写下家书,视死如归的晓庄附属劳山中学地下团支部书记袁咨桐;有在19岁的花样年华,舍弃了生命和爱情,把一切都献给了信仰的曹顺标;有带着腹中3个月胎儿,永别挚爱丈夫,毅然走向刑场的22岁姑娘白丁香。

近日,龙江小学师生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讯员 章善玉 章锦轩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近日,龙江小学师生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讯员 章善玉 章锦轩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崇高理想信念——

“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员!”

雨花英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信仰至上”的动人篇章。他们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艰难求索,最终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此奋斗终生,至死不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邓中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从北大红楼里走出的学子,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在血与火的淬炼下,他从学生运动领袖,一路成长成为闻名全国的工运领导人。1931年9月,受王明错误路线打击,邓中夏被撤销一切领导职务。他不幸被捕后,敌人派要员前来劝降,假惺惺地为他“鸣不平”。邓中夏慷慨陈词,表明自己对信仰的忠贞,“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高压险境中,革命者们不顾自身安危,突破重重险阻,把信仰的火种播撒到人们的心田,为他们点亮前进的方向。陈子涛就是其中一员。1947年,身为《文萃》主编的他顶着腥风血雨,冒死写下:“几千年的压迫快要被消除了,一百年来志士仁人奋斗以求的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大家快行动起来,迎接这个新的伟大事变。”他所办的这本不定期秘密发行的《文萃》,主要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的一个重要思想堡垒。国民党一名高官曾说:“一期《文萃》杂志的威力,胜过解放军的一师人马。”

还有一批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潜伏英雄们,深入虎穴,在刀尖上行走。他们当中不少人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无限,却丝毫不贪恋、不动摇、不变节,靠的正是信仰的力量。

话剧《雨花台》。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话剧《雨花台》。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谢士炎,曾是国民党的少将处长,却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深入虎穴送出重要情报。他被捕入狱后,妻子撒手人寰,儿子还不满一岁。他坚决不肯变节,忍痛嘱咐亲友将孩子送人,并写下《狱中诗》:“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中共地下党员丁行,曾任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军法处副处长。他亲手帮一些同志开了路条,让他们顺利转移。当时他完全可以一起走,但为了获取更多情报,他坚持留了下来。中共地下党员赵良璋,曾任国民党空军司令部参谋。他身处虎穴,不畏艰险,搜集了国民党空军部队的重要信息,交给了共产党。和他们一样在敌人“心脏”战斗的,还有朱建国、孔繁蕤等地下党员,后人把他们敬称为“北平五烈士”。

谢士炎狱中诗

谢士炎狱中诗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些精神的根源归结起来在于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也只有绝对的信仰和绝对的忠诚,才能让他们为了真理和信仰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跃说。

高尚道德情操——

“无负于家庭,无负于社会。”

君子如兰。雨花英烈的身上,有许多高贵的品性,美好的品质。他们严于律己、热爱同志、孝顺父母、关爱妻儿。

在安徽无为东乡沿江,有一条“惠生堤”,建成77年来,一直是沿江一带百姓防洪的屏障。这道“惠生堤”,就是由雨花英烈吕惠生领导建设的。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吕惠生担任皖中行政公署主任期间,领导完成了这道堤坝的建设。他与几十万民工同吃同住,一起挖土、挑担、打夯,呕心沥血,风餐露宿,还要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抵御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吕惠生在大堤修建过程中,对每一项开支都详尽记载,时刻以“廉”要求自己和部下。“去年夏天,尽管受强降雨和长江历史罕见水情影响,但‘惠生堤’依旧为我们构筑了坚实的防洪屏障,堤外江水滚滚,堤内百姓无忧。”无为防汛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在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社区冯潭庄村西,有一座邓仲铭(即邓振询)殉难处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邓振询的孙女邓春兰,都要从江西赶来扫墓。令她十分感动的是,每次去,都会发现墓碑前摆满了鲜花。乡亲们告诉她:“你爷爷当年保护了这一带许多百姓,后人不会忘记他。”1943年8月,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邓振询随新四军第18旅46团经过禄口附近的秦淮河边高桥时,正遇上前来“清乡”的日伪军。邓振询立即组织队伍撤退至河对岸。在只有一条小船的情况下,邓振询不顾个人安危,让同志们先渡河。等到大部队安全转移后,自己才和最后几名同志一起乘船。即将到达对岸时,船舱进水翻了,他不幸牺牲。

“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这些话语,出自雨花英烈冷少农写给母亲的家书。他痛别年迈的双亲和襁褓中的幼子,25岁投身革命后,一直到32岁牺牲,从未回过家。母亲给他写来家信,认为他在南京贪图享乐,忘却家中妻儿老小。冷少农含泪给母亲回复了一封5000字长信,委婉写道:“你老人家和家庭中一切人过去和现在的苦痛,我是知道的,但是无论怎样的苦,总不会比较那些挑抬的和那些讨田耕种的、讨饭的苦痛……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他还写信嘱咐幼子,“希望你好好的努力,以期无负于家庭,无负于社会。”

“雨花英烈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全面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先进的风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这样总结。

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作品、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今年3月在江苏大剧院上演。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作品、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今年3月在江苏大剧院上演。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死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每一位雨花英烈都交出了令人叹服的答卷。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早在年少时就立志为理想而献身。如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从青少年时代就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的恽代英,在25岁时提笔赋诗:“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又如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的陈原道,少年时就写下“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的诗句阐明心迹。被捕后,敌人让他写“自首书”,他坚决不从,并用绝食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当他预感到来日无多时,他把大衣送给监狱里的年轻同志,嘱咐他们坚持斗争,然后慷慨赴死。

被捕入狱后,他们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陈中,成律烈士的一封遗书,字字令人动容。遗书中写道:“我的尸首不要安葬,敬赠苏州博习医院医生、我的盟兄李穆胜解剖,以便深研医学。”“父母百年后家产交出公管,妥为分配,每年送农科大学学生两名,以成吾志。”

雨花英烈师集贤被捕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人揽下了所有责任。敌人对他多次严刑拷打,他只说:“我是共产党员,其他什么都不知道!”由于他的挺身掩护,与他同时被捕的刘高天、杨佩韦、王祉宜等人,被宣布“证据不足,无罪释放”。临刑前,师集贤嘱咐同志们:“应为革命奋斗到底,莫为我做无谓的营救……永别了,勿相忘。”

党员在晓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晓庄十烈士的事迹。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党员在晓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晓庄十烈士的事迹。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23岁的雨花英烈,“晓庄十英烈”之一的石俊,在临刑前对难友说:“革命不可能没有牺牲,死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雨花英烈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都坚守同一个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面对什么样凶恶的敌人,他们都践行同一种精神: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美好的理想信念而不惜奉献宝贵的生命。

本版撰稿南报融媒体记者李子俊通讯员张璐周菲菲

上一篇: 唐河四高中新课标新高考研修工作方案
下一篇: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