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十一月读书会:中国近代史

十一月读书会:中国近代史

十一月读书会: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十一月读书会:中国近代

2023年11月5日晚7点,励耘读书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此次读书会由2022级博士生张志浩主持,师门在校生积极参与,本次读书会研读的书目为《中国近代史》。

01

阅读书目

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

02

书目简介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于1938年应陈之迈约请为拟议中的《艺文丛书》所写成的。陈之迈当时是《艺文丛书》的编者之一,除陈之外,编者还有陶希圣和吴景超。蒋廷黻欣然接受了陈的约请,利用已辞驻苏大使但未恢复行政院政务处长之职的“几个月的安逸”时间写成此书。

《中国近代史》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了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最后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蒋廷黻称这本篇幅不过五万余字的小书只是他凭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所作的“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也希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言下之意,这并非一部完整意义上的近代史。

03

作者介绍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九·一八事变”以后,创办《独立评论》,引起国民政府高层关注;1935年12月,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后在国民政府从事外交事务,1965年在纽约逝世。

蒋廷黻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主持历史教学长达6年之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南开西方史学的课程体系,发挥了先导示范的作用。他最早开始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提出了建立研究和写作中国外交史的新标准,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新学派。

04

研读体悟

2021级博士生郭元博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于外交史,当时他的目标是要对马士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作出中国的回应。在《中国近代史》中,外交方面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种格局是由蒋廷黻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看法决定的。在他看来,中外关系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方面,通过中外关系这个视角可以展示出近代中国发展演变的进程,发现其中的教训。事实上,他的外交史之所以能具有开创性地位,恰恰是因为他关注的焦点是中国与近代世界的精神关系,这也是他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近代外交中提炼出与近代化相关的重要内容的根本原因。蒋廷黻关于近代的观念是在20 世纪初欧美学界所盛行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及民族主义研究中浸润成长起来的。这既是一个十分“西方中心主义”的欧美学术界所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来自落后国家的求学者所渴望知道的关于强者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蒋廷黻的观念中,民族国家是民主国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前一阶段。只有先发扬民族主义,民主国家才可期待。而在欧洲发展史的逻辑中,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近代化的基础。这是蒋廷黻近代化思想的源头之一。最值得重视的是1933 年11 月福建事变对蒋廷黻思想产生的冲击。之前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半专制半民主的国家,自然,它下一步是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国家。”可是从闽变之中,蒋廷黻发现,中国人离现代的民族实在太远了。

2022级博士生 孙晶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作者以崭新视角从外交和内政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得失,以总结中国失败的教训为抗战建国做贡献。通过对比19世纪的东西世界和分析中国不同近代化方案的得失,作者认为中国必须近代化,并支持三民主义的救国方案。具体来看,第一章剿夷与抚夷,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外交原因,揭示了清廷在国际交往中因无知而独自尊大、闭关自守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同时对清廷不能吸取教训而迟滞近代化改革的事实表示痛心。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廷内政的腐烂不堪,认为洪秀全领导的运动并非为救国,肯定了曾国藩主张守旧革新的伟大眼光。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分析清朝自强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不彻底,并对领袖人物的的超前眼界和时代局限进行了评断。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研究自强失败招致的瓜分和在被瓜分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救国方案,并分析其得失,认为孙中山的革命方略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然而近代化并非西化,中国超越了西方一元现代性叙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级博士生魏晓宇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叙事与我们今天所接触的近代史有着很大不同,他没有像后来的学者那样悲情叙事,讲述一个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沉沦的遭遇,而是从世界大势,以全球眼光讲述中国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在这部篇幅不太长的著作中,蒋廷黻为我们大致描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国近代史。根据他的研究,近代中国原本可以不发生问题,中国原本可以在王朝政治、帝制架构中继续存在,只是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因为这场革命引发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类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西方人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扩张,并不能完全从恶的层面去理解,他们除了市场、资源企求外,其实也是一个双向的互惠互利行动。因此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所谓“后发展国家”,除了中国,好像并没有哪几个国家对工业革命成果如此痛恨,如此拒绝。根据蒋廷黻的研究,中国之所以面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选择如此道路,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形成了一个漫长的历史传统,而这个传统在过去两千年确实也被历史证明并不太坏,甚至很长时间成为西方人的楷模。

2021级硕士生蔡学良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走向近代化,是贯穿《中国近代史》一书的主线。蒋廷黻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进化史观着眼,通过中西文明的对比得出了19世纪的西方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化而东方世界仍处于中古状态的结论。他认为,“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欧化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接受欧洲近代文化的历史”。以此为出发点,他把近代化和中古状态看作先进与落后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中国接受近代化的“因”,把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作为中国脱离中古状态、“必致富强”的“果”,论证了中国人只有在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上实现近代化才能探索出科学的救国方案。

蒋廷黻所架构起的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析框架,深刻反映了当时一代学人的国忧所在。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开始承认中国自 19 世纪以来的文明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中国能够回归故国传统,找回已经失落的富强梦,进而为困厄中的民族和国家指引出一个可以富国强民的道路。他将近百年的时事写得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鲜有大段大段的历史考据或是对某一事件的具体表述,最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追问和反思。这种追问和反思有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等普遍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瞩目。

2022级硕士生李可怡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蒋廷黻于1938年创作的《中国近代史》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该书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总结中国近代史上的经验教训为抗战建国提供借鉴为宗旨,通过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的介绍再现了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全书将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分为四个篇章进行阐述。第一、二章为“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者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野蛮行径。第三、四章为“自强及其失败”与“瓜分及民族之复兴”,着重阐述了近代中国出现的四次民族复兴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及资产阶级革命。蒋廷黻着重强调了这四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形成的, 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是贯穿近代中国的主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分析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对其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借鉴,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2023级硕士生 陈柳汐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

本分享主要从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及影响因素和相较于西方,中国近代道路的独特性这三个方面,来谈阅读思考。首先,梳理引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各个阶级对于救亡图存的尝试及其失败结果的论述,分析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各自的局限性,进而得出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不能引领中国走向正确道路的结论。其次,把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这两本书对比着看,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视域出发来看中国近代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要处理三组关系:汉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以及要重视三个关键环节:汉人和非汉人精英所共享的“中国”认同环节;财政构造发生转型环节和地缘政治战略调整环节。第三,从近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中国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从两个方面偏离了西方意义上的“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路径。中国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可归诸前近代和近代的三项历史遗产。最后,我们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去审视中国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进而更好的理解中国国家形态、制度结构和独特优势。

05

师说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着重分析了晚清的救国救民方案。在蒋廷黻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抑或是义和团运动,都因自身的局限性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最终走向失败,而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救国救民方案。以这一方案为指导,孙中山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使中国在政治上走进了近代化。所以,在蒋廷黻看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是正确的,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实干苦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昂首阔步踏入了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简而言之,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为我们从多视角认识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在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方面有一定的借鉴。

End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历史结论是什么_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结论_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张志浩|供稿

王子环|编辑

冯留建|审核

上一篇: 为什么要探索太阳系
下一篇: 探索宇宙奥秘的作文80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