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
远古时期,古人先民观察宇宙,体察万物,所感一片混沌,面对未知,陷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恐惧之中,整个族群面临生存危机,出于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需要,人类先民迫切需要一套可以解释万物,指导生存的系统,因此“道”的概念横空出世。道,可以指导人类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破除未知,增加人类对世界的确定性,从而增加种群延续的概率。因此,我认为,道是一种系统,但这里必须得分个类,道分为“天道”和“道”,“天道”就是那个恒常的大道,自然之法,人类无论如何描述追求都无法穷尽的大道。而“道”就是人类所描述出来的道,是“天道”经由人类所描述出来的“代言人”。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用道描述出来的“天道”,就不是天道本身了,“天道之名”又用道的名义所表述,也就不是天道之名本身了。无名的天道才是宇宙万物最初的起源,被表述出来的道也只是认识宇宙万物的一个起点。所以要常常亲近无名的天道,以此观察领悟宇宙大道的奥妙,也要常常身体力行所领悟到的天道本体,以此获得解释宇宙万物这个系统的头绪。天道和道出于同源而有不同的称呼,出于同源就是因为天道之谓(无论“天道”还是“道”,都是由天道本体生发出来的),若探求天道背后的天道,那就真是所有奥妙的诀窍关口了。
【联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时人类解释世界的系统被称为“道”,而现代社会,我们解释世界的系统是我们的现代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可能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原文。
对于公元前300年的西方世界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他们所信奉的“道”,即“地心说”,它帮助人类解释了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逻辑严密且自洽,因此统治了西方1300年之久。直到哥白尼和牛顿等人的出现,才终结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又提出了新的系统——牛顿世界观——“日心说”,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的概貌。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是人类的智者观察宇宙大道时所表述出来的系统,虽然当时的人们奉之为“道”,但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天道”,所有与之有关的概念名称也在不断变化。没有人能说清宇宙万物的来源,只有在现行系统中探索宇宙万物的来历,更以“道”之名衍生出无数的新事物,形成人创的宇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处让我联想到科学实验,做实验时有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当要验证一项科学猜想或理论时,总会先进行假设,控制一些条件,然后改变一些条件,观察结果。这处原文中的“无”与“有”,就像科学实验时操控的条件,“其妙”与“其徼”就像观察的结果。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类比,觉得有趣就写了下来。
“故常无”,我理解为亲近天道,其中的“无”取的是前文中的“常道”与“无名”之意,但同时,它还有作为亲近天道的方法而存在的意义,此时这个“无”是一个动词兼形容词,含义有减少,排除,静心,清净,客观,空......通过“无”的方法达到“无”的状态,从而领悟天道的奥妙。
“故常有”,同理,可理解为通过人力去描述天道所形成的系统,这里的"有“就指的是前文中的”可道“与”可名“,同时也蕴含了描述天道的途径,“有”是“无”的反面,“有”的含义是模仿,描述,联想,创造,主观,灵感......通过“有”的方法寻找更接近天道的系统——道。
【总结】
相信您看到这里,大概清楚我所阐述的”道“、”有“和”无“等概念并不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那样,以”有“和”无“为例,我指出的其实是它们所代表的内涵、状态和方法论。老子在第一章的阐述里并没有主观的倾向,并不认为只有”常道“是值得推崇的,”非常道“是不值得推崇的,老子他老人家只是如实描述他所领悟的天道,也没有对”有“和”无“的价值判断,有所偏重,他也明确说要”常无“、”常有“,无以近天道,有以得道际。
#关于哲学的思考# #聊聊科学与哲学# #老子# #道德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