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孤独的?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孤独的?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孤独的?在心理学的定义中,孤独是社交隔离。一个午觉睡到下午,天色已经发暗了,屋子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猫,打开手机发现没有人找自己,躺在床上继续刷了半小时微博,顺便挂念着明天要交的材料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孤独社交隔离。

一个午觉睡到下午,天色已经发暗了,屋子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猫,打开手机发现没有人找自己,躺在床上继续刷了半小时微博,顺便挂念着明天要交的材料,不知道材料交过后什么时候能交上人生的答卷。——这时,就会觉得,好孤独。

苍南派曾经将类似的体验命名为“周末丧”。

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_横断历史研究_历史研究中

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这就是孤独感的典型体验,即感知到的社交隔离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当人的人际关系满足不了自己的社交需要时, 无论是朋友不够多还是朋友不够好,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消极的主观情绪体验——孤独。

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孤独。近80%的人至少偶尔会感觉到孤独;70%以上的人认同“我们都在各自忙各自的, 孤独是一种常态”;也有研究发现,美国居民在2006年时,相比二十年来以前的时间里变得更加孤独;我国老年人孤独感水平随年代的变迁呈上升趋势;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与精神健康问题、心脏病甚至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美国研究者认为,至少3/5的美国人受到孤独的困扰,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人们相互分隔后,这一困扰更严重了……

是什么,让我们日益孤独?

是触不到的朋友

社交需要理论(social needs theory)认为,人生来就需要人的关爱,需要与人产生联结,如果人际关系满足不了这种固有的需要,孤独感就会产生。在人生的最初,我们需要的对象是母亲,还有家人,再长大一点,会需要交朋友……

“没朋友”的孤独,不只是没有知己、找不到可以畅所欲言者的孤独,还有旁观他人聊high的孤独。前者被心理学家称为情绪性孤独,会伴随着焦虑和恐惧,后者为社交性孤独,往往让人觉得空虚和无聊。然而,两者并不对立,而是经常同时出现。想象一下,热闹的聚会上,人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而自己却手足无措,无人理会,插不上话……岂止是孤独。

是戒不掉的依赖

当在现实中无话可说、社交恐惧时,便会有人转向网络,躲在手机背后当意见领袖。使用手机无可非议,但如果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就变成了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

孤独的人也是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尤其是大学生,但这一相关很难区分出因果。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其实还处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时期,内心常常面临冲突,充满不安,尤其当发现现实并不像自我设计的那样理想时,自己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受人欢迎时,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就会投向手机,甚至产生依赖;而手机依赖占据了去寻求现实朋友的时间和精力,放下手机时就会更容易感到孤独。

是停不住的时间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能面临孤独;而越往后走,身边越难有新的亲密的人加入,甚至先前亲密熟悉的人也会渐行渐远,身老病死。有研究发现,随时间推移, 总体来说,在老年人中,感受到孤独感低的人数会降低, 而感觉到更高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的老年人增多,且男性老年人更可能陷入情感孤独。

是定不了的未来

先前研究结果一致地表明,越孤独的人会更多地感觉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未来,然而同样,这也是个因果难分的关系。

长期经历的生活负面事件会使人感觉到失控,比如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的成功取决于运气和机会, 而不是努力。越感觉到自己对生活、外界事件发生缺乏控制,同时也会有越高的孤独感。

深夜回家时,末班地铁已经停了,打个车还要等半小时,想到受不了的老板、买不起的房子……也许大城市的年轻人们,最容易感受到这种孤独。

如何走出内心的孤独

孤独总是被动消极的,是一种需要处理、调节的情绪。这跟主动选择和享受的独处不同,独处是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缺少亲密朋友就会感到孤独,但感到孤独的人又更容易在交朋友上退缩,一边是内心的渴望接近,一边是现实的害怕退缩,这往往已经形成了一个很难改变的恶性循环。然而,消极应对无济于事,寻求支持才能更多地被社会接纳,得到更高质量的友谊,减轻孤独感。从迈出第一步做起,主动打个招呼,说不定就能收获一位潜在的朋友。

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孤独感,如果老人觉得自己“比去年更有活力”“觉得自己有用”,觉得“对未来充满信心”“总会有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的态度越积极,孤独感就会越低。这在其他年龄的群体中也同样可以运用:从生活的细节中找寻积极的证据,想想自己成功的经验,哪怕是再微小的成功,也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少沉浸在不必要的上行社会比较中,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当下,为积极的未来做打算。

日常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日常运动丰富的老年人, 更容易稳定在低孤独感组。现在健身房越来越多了,有意识地增加日常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许还能在健身房遇到未来的男/女朋友呢。

自己感到孤独,可以调节;在看穿他人的孤独时,可以主动上前。孤独的确是消极的,但也不是应该被指责的。能远离孤独,也能享受独处,大概是最好的状态。

参考^Hawkley, L. C., & Cacioppo, J. T. (2010). Loneliness matter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0(2), 218–227.Mcpherson, M., Smith-Lovin, L., & Brashears, M. E. (2006). Social isol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in core discussion networks over two decad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1(3), 353-375.闫志民, 李丹, 赵宇晗, 余林, 杨逊, 朱水容等. (2014). 日益孤独的中国老年人: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2(7), 1084-1091.刘红, 王洪礼. (2012).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1), 66-69.^吴国婷, 张敏强, 倪雨菡, 杨亚威, 漆成明, 吴健星. (2018). 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分析. 心理学报, 50(9).陈瑞, 郑毓煌. (2015). 孤独感对不确定消费偏好的影响:新产品、产品包装和概率促销中的表现. 心理学报, 47(8), 1067-1076.陈晓, 周晖. (2012). 自古圣贤皆“寂寞”?——独处及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850-1859.何华敏, 陈良, 吴立奇, 张大均. (2011). 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2(4), 389-391.

上一篇: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精装)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下一篇: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