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在高二年级全体同学的热切期待和西城区档案馆的帮助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青年学者刘阳老师再次来到北京十五中,为同学们讲授《北京中轴线》下半部分。
讲座由学生会主席会成员高二八班陈婉怡同学主持
刘阳老师是中国圆明园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协会理事,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三山五园旧影》、《圆明园的故事》等书。刘阳老师丰富的学识和生动的语言一下就吸引住了同学们,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中轴线沉默的故事被填满、被润色,而大家也深深沉浸在不甚了解的往事之中。
刘阳老师从长安左右门开始讲起,以天安门和紫禁城为重点,用他所收藏的老照片档案和生动风趣的语言,直观清晰地展示了中轴线建筑的变化和发展过程。100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气息和历史传承所赋予的重任。
精彩的讲演之后,同学们为刘阳老师送上热烈的掌声,通过这一次的讲座学习,不少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们看着宫墙长大,乘着地铁穿行在宣武门、前门之间;又在天未破晓时,蹬着自行车去天安门城楼前一逛…可我们真的懂得脚下的这片土地吗?它的来由,它的经历,它与我们的关系?老师的讲座带来了许多知识,同时又引起许多思考。
中轴线上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形式上的极致对称,体现着严谨庄严的精神;朱红墙瓦、金龙镶嵌的颜色设计,给予人直接的视觉冲击,并带给观者肃穆威严的情感冲击,除此之外,各殿的排布在老师的讲解下清晰明了,天地坛相映衬、龙虎门相对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敬,让我们对于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中轴线上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坎坷又辉煌的历史。老师曾打趣提到:“历史上年份带“9”都在中轴线发生了大事”。1919至1949,我们站在的那片土地,站过伟人,站过无数位为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的英雄,而同时,也站过夹刀端枪的他国侵略者。这里是中轴线、是天安门、是故宫,这里一片祥和,游览者挂着甜蜜的微笑,也许指着顶上镶嵌的一只小虎互相交谈,又或举起手机,拍出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但总有几个人,他们站在前人踩过的地方,抬头望着身边的一切,同样的红墙、同样的绿松、同样的阳光,他们记得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电影《末代皇帝》的最后,头发斑白的溥仪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服,悄悄的又去坐了那把太和殿内的龙椅,热泪盈眶。今天老师不止讲了中轴线的一条条知识,是在告诉我们,感受身边的历史,铭记我们民族的宏伟进程。
——高二三班杨亦彤
首先再次真诚地感谢刘阳老师今天近100分钟的辛苦付出,我想,若不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站在讲台上的那份责任,他不会饱含感情地坚持讲完最后一句话。短短的时间内,刘老师纵横了几百年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其实,在聆听这个讲座之前,我对北京的认识还仅限于“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水平,对它的了解也是少的可怜,作为一个北京人,这其实令我挺惭愧的。所以说,今天的讲座真的算是填补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一块缺憾。是啊,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之轴、民之轴,更是国之轴、是凝聚着我们对祖国、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热爱的情之轴线。北京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处名叫景山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俯瞰到整个北京城。北京,北京,你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此刻无言,为你自豪,为国自豪。
——高二七班郑乐怡
北京,一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这里的孩子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吵嚷着要去外地体验历史文化,却没想到一个转身就能看到北京600年的历史。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过天安门、太和殿、乾清宫等,止于鼓楼和钟楼,这7.8公里充满了故事:天安门与数字9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19年它见证五四运动,1949年它见证开国大典;太和殿经历七次大火、多次重建,1945年见证华北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宫女试图勒死嘉靖帝、康熙帝智擒鳌拜、雍正帝在“正大光明”匾额后放密诏、乾隆帝举办千叟宴,乾清宫也发生了许多趣事。中轴线陪伴这座城市度过繁荣和战乱的时期,600年的光阴岁月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它不只是一条对称轴,还是北京民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灵魂。
——高二七班刘晨曦
从十五中校门出发,向北走不到一站地,道路西侧便可看到一个小院——谭嗣同故居。我是在放学路上发现它的,斜阳透过树叶在匾额上打下斑驳树影,“谭嗣同故居”五字就这样泡在暖黄与阴灰的明暗里,斜下角是个破旧的老长椅,屋檐和瓦片上飘摇着一些蓬草。毫不起眼的样子,像个无人问津却也笑脸看着来往路人的老头。
若不是那天下午云很好看,我突发奇想决定走路回家,压根儿不知道谭嗣同故居就在离自己学校和家不远的地方。
“在座的各位都是北京人,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它的文化历史?”年级组长在讲座开始前这样问我们。
时隔一年,刘阳老师再次来到十五中,来赴一年前的约,给我们讲一年前没讲完的北京中轴线。原来“下次有机会再继续”不是一句客套话。
开讲后没什么暖场与铺垫,上来直接从天安门向北讲起,就如好友送别时在月台上聊天,聊到最尽兴处火车突然要走,只得中断,下次见面还来不及寒暄,就直奔主题了。刘阳老师讲话有着北京人特有的腔调和语速。一路向北从故宫直到亚运村,像江水般滔滔不绝,时不时说些有意思的话和典故,偶尔出来句顺口溜,“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是我在讲座结束后脑袋里还挥之不去的一句。
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建立而生。”
建国初期梁先生曾设想,在北平不远处再建一座新城,保留北平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却为当时的种种条件受限,未能实现。中轴线也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了历史原貌:1952年,北京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1954年,北京拆除了中华门、地安门,1956年北上门拆除,1957年永定门箭楼拆除。
对此刘阳老师也没有显出悲观情绪“我们正在努力恢复”。言语中又能让人体会出“历史文物需要保护,却又不能让它牵绊住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脚步”的观点。
与此同时,北京的中轴线也因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之后,为了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北京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了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奥体中心。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了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地下已有北京地铁8号线。该线将延长,成为贯穿北京南北中轴线地下交通大动脉。
从故宫到亚运村,从绿瓦红墙到高楼大厦,北京的中轴线从来不是凝固的,它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发展,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新的血液。讲座结束时已过五点,夜色降临在窗外,红灯和绿灯不停转换,车流如水流,灯红酒绿、喧嚣、明亮,奔流不息。
——高二八班陈佳莹
了解历史文化,对于认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创造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感谢刘阳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相信同学们能够以本次讲座为契机,在今后的日子里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字:新闻宣传部 刘玥瑄
图片:信息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