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汉英旅游语篇中的重复手段对比分析研究

汉英旅游语篇中的重复手段对比分析研究

汉英旅游语篇中的重复手段对比分析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第7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7卷第4期2014年4月Vol.27Apr.2014No.4汉英旅游语篇中的重复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王婷(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重复手段是篇章词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时正是由于重复手段的使用,段落或篇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事实上,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重复现象,只是在其使用频率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以英汉旅游篇章为例,通过平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旅游文本中重复手段的使用差异更是明显,继而探求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翻译出更为地道的、合乎外国游客阅读习惯的译文,以实现汉语旅游文本的预期呼吁功能。[关键词]重复;词汇衔接;旅游篇章;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婷(1987-)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重复是篇章词汇衔接手段之一, 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词汇衔接手段大致分为两种: 重述 (reiteration) 和搭配。

重述:This is the repetition of a lexical item, or the occurrenceof a synonym of some kind in the context of reference;that is, where the two occurrence have the same referent.由此可见, 这里所讲的重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包括重复 (repetition) 。本文所涉及到的重复现象是狭义上的重复(repetition) 。以旅游英汉篇章文本为例, 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汉英旅游语篇在处理重复手段上存在明显的异同, 尤其是汉语旅游文本在对景点进行介绍时, 多用排比句和同义的四字成语等来加强语气和感情色彩, 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实现旅游文本的预期呼吁功能。如何将汉语语篇中的重复语句成功转换为英文, 期间采用什么有效策略值得我们思考。[1] 318-319一、 英汉语言重复手段的差异(一) 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潘文国认为韩礼德讲的是英语的情况, 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重新分类, 一类叫做 “重复” , 一类统称为 “替代” 。

这一新的区分便于我们看出汉语和英语话语组织的又一重大区别, 即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 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各有所偏重, 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 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复现象, 而且重复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如表示强调或使表达生动明确等) 也基本相似。但英汉两种语言在重复的使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英语相比, 虽然汉语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回避重复以避免罗嗦, 但重复的使用率远远高于英语。例1:“中外文化交流-伟哉泰山” : 进入文明时代, 泰山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 被中国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视为“五岳之尊” 、“群山之宗” 。因此, 泰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座大山。Mount Rushmore, 1829 meters above sea level, locat-ed 23 miles southwest of Rapid City, is something you[2] 37-42简言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重don't want to miss. It is the greatest FREE Attraction inthe US and a group of huge stone statues of four Ameri-can presidents...同样是介绍山, 例一中, 短短两句话, 其中 “泰山” 出现3次,“山、 岳” 共出现3次, 在文中仅有一个 “其” 作代词照应, 更多的是以该名词的重复使用来介绍。

重复手段在加强语气的同时, 间隔冲击读者的大脑和视觉, 希望以此成功地将 “泰山” 这一雄伟山体的悠久历史, 地理位置和重要地位传达给读者和游客。事实上, 这种重复手段的适应在完成照应时并不显得累赘, 反而有着强大的说服力, 引起游客对古老的泰山的膜拜之情。例2语篇呈省略和指代衔接,more” 仅在作主语时出现了一次。描述地理位置时使用省略的手段, 以1829 meters和located等作定语修饰, 而避免主语的重复。不定代词 “something” 模糊指代, 似乎与 “MountRushmore” 遥相呼应, 但指示范围更大些, 承前启后, 旨在为后面的语句做铺垫, 即, 拉莫尔的四个巨像如同从山中长出来似的, 山即是像, 像即是山, 是一个你不容错过的伟大奇观。最后一句, 代词 “It” 同样承前指代 “Mount Rushmore” 。显而易见, 平铺直叙、 简洁明了的语言, 平实客观地向读者传达了有关拉莫尔山的相关基本信息, 无论从语义上还是结构上, 整个语篇都显得紧凑、 简洁、 清晰。和汉语语篇高频率使用重复手段相比, 虽然见诸于文字的英文简介并没有使用重复, 其实我们深知在语义上重复是存在的, 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二) 同义反复处理上的差异其次, 无论在构词搭配、 成语搭配或者惯用搭配中, 汉语的 “同义反复” (tautology) 现象都要比英语的明显、 普遍。汉语中四字格的运用十分普遍, 其中, 有许多四字成语存在同义复现的现象, 四字中前后两对字形成对偶, 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含义。英语词语搭配通常避免 “同义反复” , 而汉语词语搭配却往往使用 “同义反复” 。本格式,“四字格” 成语中 “并列结构” 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 “同义反复” 现象十分明显。汉语四字格言简意赅, 音韵整120 -“Mount Rush-[3] 40-43汉语成语以 “四字格” 为基- 120 -- 120

上一篇: 以科学思维方法推进改革
下一篇: 《非洲通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