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历史却往往受到政治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意无意地成为政治的帮凶。历史的清白永远只能成为追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被迷惑,不被欺骗。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是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尽可能的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眼光去在书中寻找过去。
·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我们就需要首先明白钱穆先生这本书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这里的“文化”是与“文明”相区别的,按照钱穆先生的对比,“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如果按照这种划分方法,则文明可以媒介在不同的客体之间相互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宗教哲学时期即先秦时期。钱穆认为,中国人的宗教哲学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因为在这一时期,通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不仅形成了中国的学术知识基础及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基本理想乃至宗教思想,中国的宗教观念,很早已经为政治观念所包围而消化了,中国学术为中国人的处事提供了一种人生哲学,而这一人生哲学本身则便是一种宗教,这一宗教可以用来规制家族乃至政治规范,同时也是政治秩序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在后世成为中国人主体思想的儒家思想。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段完成了“国家”的凝成,针对这一点,钱穆认为,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史上,是早已融凝为一的,“民族融合即是国家凝成,国家凝成亦正是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在这两大纲领之下逐步演进。
·钱穆被称为新儒家的代表或中国最后一个国学家,想必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古文化发自内心的仰慕以及孜孜不倦的研究吧。钱穆主张一脉相承的文化发展,对新文化运动不以为然。从他的这部代表作中国文化史导论里,你可以读到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包括对农业社会热爱和平的解释,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斗争乌托邦一样的描写,等等。始终你可以觉察到他总是能看到比较愉快的事情。出于这种仰慕和善于发现比较愉快事情的习惯,他主张中国文化逐渐演进而不是通过文化的革命来谋求自身发展,就比较容易理解。
·道理上说,中国从来不缺“纵横家”,他们涉猎广泛,在某些方面颇有造诣,但更擅长的,是将多个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并加以传播,而他自己正在这样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钱穆是这样的,余秋雨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受辱而内心自卑的时日,迎来经济腾飞之际,看看这本书更容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加深对中国的认同。实际上,这本书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史的一种体例。
序
第一章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和
第八章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人
第十章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附录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普遍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合灌溉与交通。中国文化发生,准确说,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而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落,这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摇篮。古书里称这种两条支流交汇而形成的三角地带为“汭”,这是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古书里常称渭汭、洛汭等,即指此种三角洲而言。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似乎先在小水系上开始发展,渐渐扩大蔓延,弥漫及于整个大水系。因此,中国文化很早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可农耕的灌溉区域,各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得这一个区域里的居民,一方面密集到理想适合的浓度,另一方面得到四周的天然屏障以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的酝酿与成长。但一到其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又可籍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始便易于走进一个大局面。
·中国人的人道观念,另有其根本,便是“家族观念”。人道应该从家族始,若父子兄弟夫妇间,尚不能忠恕爱敬相待相与,对于外人更无从做起。“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中国人所以不很看重民族界线与国家疆域,又不很看重另一个世界,可以说全由他们看重人道观念而来。
·“宗”字是一座庙和一个神;“族”字是一面旗和一支箭。一切贵族子弟,皆是武装的战士。战车盔甲藏在宗庙,临时分发。出战和凯旋,都要到庙里虔祭。有职掌一切礼器、乐谱、祈祷、文件、以及天文、历法、占卜、医药种种世袭的专官,都付属于宗庙,成为一个贵族家庭特有的学术集团。其他尚有社稷、宫室、仓廪、府库诸建筑,以及一批为这城围里的贵族所用的各种工商人,亦皆世袭其事,住在为他们所指定的区域里。其次便是平民的陋巷和指定的市场。
·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要将政治伦理化的。换言之,即是要将王权代替神权,又要以师权来规范君权的。平民学者的趋势,只是顺此古代文化大潮流而演进,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他们因此最看重学校与教育,要将他来放置在政治与宗教的上面。他们已不再讲君主与上帝的合一,而只讲师道与君道之合一,即道与治之合一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