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世界遗产视域下淮安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思考

世界遗产视域下淮安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思考

世界遗产视域下淮安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思考文史淮安网(wshuaian.org)即淮安文史网,是国内首家地方文史研究中文门户网站,由淮安政协主办。文史淮安定位于淮安文史的研究与发掘

“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之后,确立了其在世界运河中的突出地位,这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伟大奇迹。”

一、淮安运河遗产的主要特点

在运河发展史上,淮安扼淮牵运,隋唐至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是治理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可以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又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一)历史久、价值高、影响大

历史久:淮安几乎见证了中国大运河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时期,换句话说中国大运河从最初开凿到后期的发展再到使用,淮安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的隋唐运河,再到截弯取直的京杭大运河,淮安始终是沟通江淮、黄淮,保障运河南北通畅的一个重要通道。

为加强吴国与中原的联系,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引长江水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至今淮安末口入淮河。

公元605年,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通济渠,又称汴河,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连通山阳渎。隋文帝、隋炀帝先后修复疏通北起山阳(今淮安)、南至扬子津(今扬州南)的邗沟故道,长300里,水面阔40步,沟通淮河和长江,称为山阳渎,是隋唐运河的重要组成。元、明两朝定都北京,但粮秣、财赋及日用百货多仰赖江南,兴建纵贯北京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称为京杭大运河。淮安清口为黄淮运交汇处,成为漕运咽喉、治水重地。

价值高:淮安也是运河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尤其是明清两代,为了应对黄河改道带来的大量泥沙的淤积,明清两代朝廷在淮安的清口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实现明代水利学家潘季训提出的“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保漕济运”的思想,清口水利枢纽在工程规划、工程设计、乃至工程工艺方面代表了农业文明时代最高的科技价值,成为大运河申遗中证明大运河价值的一个重要佐证。

影响大:淮安的运河遗产已经成为淮安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历史上的运河既给淮安带了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也带来了洪水肆虐,灾难荒年,与运河相关的种种已经成为淮安精神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在淮安人民的心中。

(二)流布广、数量多、种类全

淮安有四县四区,这次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分布在我市的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县等四区一县,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一万公顷,占整个申报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影响民众三百多万人。近期,南京博物院做的泗州城遗址考古发掘,又发现了隋唐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址,这样实际上淮安的运河遗产所在县还应该加上泗州城所在的盱眙县,所以运河遗产在淮安流布的的区域涵盖了淮安的大部分县区,十分广泛。

淮安这次列入申遗名单的有两个遗产片区,五个遗产点,一段河段,从这个数字来看,遗产点的

数量虽不是最多,但清口水利枢纽又是由多个遗产点组成的,在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规划中,和清口水利枢纽保护规划专项保护规划中,涉及到的各类水工设施有60多个,包含了张福河、太平河、古黄河、盐河等多个河道,还有闸、坝、堰、堤、转水墩等各类水工设施,有埽工、石工、砖工、木龙等多种水工技术,在中国几千年运河发展史上的大多数水工设施、水工技术在淮安都能找到实例。

淮安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1段河道 (淮扬运河淮安段)、5处遗产点 (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申遗文本。遗产区总面积3970公顷,缓冲区总面积6289公顷。清口是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汇点,治黄、导淮、济运、通漕、减灾等一系列关键工程设施在此修建,形成了复杂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清口枢纽遗产点分布于淮阴区、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洪泽县,遗产区面积3967公顷,缓冲区面积6275公顷。

二、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思考

加强学习与积极探索相结合:大运河成功申遗对淮安来说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陌生和全新的领域,要保护管理好就必须了解世界遗产的相关理念、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规范更全,保障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不可触及的底线,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全新的考验,我们要组织各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执法人员要不断加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全新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知识系统。

依靠专家与发动群众相结合:虽然已经申报为世界遗产,但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这个领域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依靠专家的力量继续进行广泛研究,同时又需要广泛宣传发动,使人民群众称为运河遗产保护的主力军,让广大群众将保护,维护身边的世界运河遗产成为一种自觉地意识和自觉地行动。

守住底线和合理利用相结合:世界遗产的底线就是维护好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作为一种活态遗产,它的保护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古建筑、古遗址等单体遗产的单一保护模式,维护其水利、航运等现实功能,也是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就是对运河遗产最好的保护,要正确处理好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历史文化相结合,引导并推动地方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改善。

充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不断提升监测管理手段相结合。淮安运河遗产既有线型活态的河段,又有具体的遗产点,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日常巡查力度,开展对遗产点的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围绕淮安运河遗产的特点,以满足保护管理的需要为基点,扩展现有的监测系统功能,加强数据分析展示,对重要遗产点进行视频监控,强化文物巡查人员的运程管理能力,实现遗产监测信息资源科学管理与信息共享,从而达到对遗产的合理保护、有效管理、科学决策的目标。(作者系淮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上一篇: 淮安史话
下一篇: 【百家争鸣】清江浦地名的历史沉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