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4月24日
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万户飞天的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自2016年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起,中国航天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那么,“中国航天日”是怎么由来的呢?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逐一为您解答。
“中国航天日”是怎么来的?
Space Day of China
“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第二年春天,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时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与时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共同撰写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节”的提案。
节日的设立并不简单,设立程序严格且复杂。继黄春平和戚发轫之后,2008年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当选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设立航天纪念日成为他履职路上的工作要点。
在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梁小虹再次提交有关设立航天纪念日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航天节”改成了“航天日”。之后每年全国两会,梁小虹都会呈交提案。从“中华航天节”到“中国航天日”,一提就是五年,一直到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经过梁小虹的不懈努力,提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进。2013年8月,《关于设立“航天日”的建议》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批复和肯定回答——“后续将会同有关方面协商‘中国航天日’设立的具体时间,达成共识后按程序组织开展申报工作。”并于2014年召开专题座谈会,两院院士、专家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还有39位院士在提案上签字。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当时除了4月24日
还有哪些备选日期?
Space Day of China
▲我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示意图
2014年初,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专题座谈会,两院院士、专家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3个“中国航天日”的备选日期,分别是4月24日、10月8日和10月15日。
■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纪念日。
■10月8日,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前身,中国航天梦的起点。)成立纪念日。
■10月15日,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纪念日。
最初的想法是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时间作为航天日,当时考虑,这天作为航天日的要素比较全,火箭、飞船、宇航员、发射场的要素都包括,后来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些不同意见,最后把中国航天第一个里程碑,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970年4月24日作为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性、开创性、奠基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影响性。将4月24日作为“中国航天日”,最具代表性和纪念性。
发愤图强星出东方
Space Day of China
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便开始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工作。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航天队伍面临诸多困难,不仅要解决卫星本身的一系列新技术,而且所用的材料、元器件、仪器和验证试验的技术设备都需要从零起步。1967年12月,国防科委组织召开“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论证协调会,确定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十二字卫星总体技术方案。
要把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必须达到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单级火箭虽然能冲出大气层,却不具备如此大的动力,所以要依靠多级火箭进行“接力推动”。七机部第八设计院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研制工作的王希季在全面斟酌空间、地面、材料、技术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研制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结合、液体火箭与固体火箭组合、充分利用我国工业和技术基础的火箭,也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先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二级选用液体燃料,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推力104吨。
为了实现“抓得住”,必须突破通过地面观测站对卫星进行实时跟踪测量的技术。当时,卫星划过我国国土上空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卫星测控难度很高。在一番权衡之后,研制人员不舍昼夜地分析可行性、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多普勒测速定轨系统,实现了卫星追踪,并做到了对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间进行预报。
“东方红一号”卫星要在太空奏响《东方红》,看似简单,但如何保证传回的音乐不变调是一道难题。研制人员把北京火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采用了一个发射机交替播送《东方红》乐曲和发送卫星各种工程遥测参数,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序控制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音源振荡器发音。从“音键”选择调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测试仪器的设计,研制人员反复进行探索,经过上百次试验后,终于奏出了乐音纯正、节奏明快的《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观测裙”
在实现“看得见”的目标时,研制团队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只能一点点摸索,最终决定在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上设计增加“观测裙”,“观测裙”借助火箭旋转离心力展开后,通过铝镀层大面积反射太阳光实现“借箭显星”。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0时整,国防科委指挥所报告卫星入轨。“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一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传遍神州大地,响彻五洲寰宇。
▲2020年3月29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过境照片。
(朱进 摄)
▲图为“东方红一号”卫星部分过境示意图,源自Heavens above网站公开可查数据汇总
自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起,“东方红一号”至今仍在近地点429公里、远地点2021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4度的近地椭圆轨道上日复一日默默见证着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历程
Space Day of China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继“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后,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于次日凌晨成功返回。自此,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顺利完成首次对接。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在西昌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开始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中国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2021年10月14日,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时至今日,
“东方红一号”仍在飞行。
跨越半个世纪,
航天梦从未像今天一样
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中国航天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空间站建设、载人探月、火星探测……
中国航天的时间表正在加速,
未来,
征途依旧漫漫,脚步更加远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