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浙大城市学院 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浙大城市学院 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浙大城市学院 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12月获省科技厅认定。实验室联合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共建。

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12月获省科技厅认定。

实验室联合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该实验室以国家和浙江省交通强国(省)战略规划为指引,将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新材料等与地下交通基础设施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围绕盾构穿越敏感结构微扰动安全控制技术、装配式隧道技术、隧道能源桩与废弃土再利用低碳技术、隧道智能养护技术等方向,开展“重、难、新、险”盾构隧道工程科技攻关,为实现“省内领先、国内著名、行业先进”的总体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引领我省隧道及地下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技术发展。

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25人,入选浙江省“151” 人才6人,杭州市“131”人才18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1人;浙江省学科带头人2人。

实验室负责人为丁智教授。

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室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智能植物工厂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智能植物工厂实验室于2017年10月被浙江省发改委认定为省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工程等一流学科师资力量,针对植物工厂的发展需求,以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智能决策与控制、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重点围绕植物生产要素需求规律研究、数据分析与农作物品质调控系统研制、LED节能光源及其光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水肥精准滴灌系统及装备研发、基于网络管理的植物工厂智能化管控装备研制,开展智能植物工厂领域的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承担地方、行业下达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化研究任务,实施科技成果的推广及产业化应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行业提供验证条件。

该平台现有专职科研人员59人,正高17人,副高20人,博士34人,拥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级各类人才10名,杭州市级各类人才18名。

实验室负责人为郑增威教授。

材料成型集成技术与智造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成型集成技术与智造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11月被浙江省发改委认定为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依托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微纳智造中心及工程学院机械系,联合浙江申达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针对材料加工、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中心致力于研究“制造工艺—微观组织—宏观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和演化规律,开发材料加工过程和服役性能的高效仿真方法和工具;开发材料微观组织精准调控的成型装备,建立材料工程应用的标准化方法和体系,构建材料成型基因数据库;攻克材料成型集成技术与装备领域在研发、生产、应用各阶段的核心技术,建立数值化产品设计平台并最终实现产品设计中包含材料选择、加工过程以及产品功能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形成原创性成果,锻造“材料成型集成技术与智造装备”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服务地方和国家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非金属增材制造,塑料/复合材料挤压、注塑成型,铸造,焊接/机械连接等。

中心现有成员4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7人,有博士学位的21人,40岁以下青年骨干27人。

中心负责人为苏旭明博士。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11月被浙江省发改委认定为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依托土木工程学科,并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等交叉融合,主要聚焦城市道路交通及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以整体系统“高效、精准、低碳”的智慧运维与安全管控为目标,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国家“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一号工程”等地方战略发展需求,围绕高精度智能传感与系统感知、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安全管控等相关领域开展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实现自主科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和智慧化管理。

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66人,其中正高18人,副高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师资力量雄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中心负责人为蒋吉清教授。

公共建筑数字化碳中和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公共建筑数字化碳中和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22年8月获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中心依托浙大城市学院主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中心凝聚“政产学研”各方优势,聚焦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碳中和实施路径,基于仿真模拟、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以优化建筑低碳方案设计、规范建筑低碳施工流程、构建建筑低碳运营数字平台为目标,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旨在引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建筑低碳设计、施工与运营,实现双碳目标,服务于浙江省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和重大战略实施。

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5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正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8人,博士22人。

中心负责人为应小宇教授,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高伟俊院士。

中国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室_历史研究中心

边缘智能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边缘智能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8月通过浙江省发改委认定。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发展规划,面向我省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布局,针对数字经济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的结合,解决云计算中存在的安全性差、可靠性弱、延迟性高等瓶颈问题,为数字经济提供云-边-端协同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和体系架构,促进数字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规划建设了边缘智能感知技术、边缘智能控制与网络技术、云边协同与数据融合技术三个核心技术方向,及一个边缘智能系统与装备产业化工程技术协同研究方向。

工程研究中心由浙大城市学院牵头、浙江中控研究院和咸亨国际参与建设。现有专职研发人员6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7人,教授10人。

中心负责人为肖铎教授。

浙江省神经损伤修复新靶点及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神经损伤修复新靶点及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7日经省科技厅批复设立。实验室依托于浙大城市学院建设,密切结合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旨在发现神经损伤性疾病的治疗靶点,从而为神经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功能损害,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通路与神经损伤机制研究、神经修复机制与靶点研究、靶向神经系统技术及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其中信号通路与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方面引领国内同类研究。

实验室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实验设备先进完备,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现有专职科研人员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副高(含)以上或博士学比例已达100%,拥有教育部、浙江省级各类人才3名,杭州市级各类人才12名。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7000万元,科研用房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实验室由曾玲晖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室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于2023年3月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基地由教育部长江学者、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包伟民教授团队与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教授团队联袂领衔。基地牢牢扎根浙江,以史学研究、考古发掘、文书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历史知识传播为应用导向,形成“四位一体”的聚集式浙江历史研究平台。积极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浙江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目标,为加快构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凝聚浙江精神和中国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全力建成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影响广泛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并通过内外交流与融合协作,打造国际性、开放性的历史研究与应用传播机构。

基地负责人为包伟民教授。

上一篇: 嫦娥五号“奔月”在即:带回2千克月球样本,或将改写月球历史
下一篇: 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