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 | 江西古村落的现状与保护开发述论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 | 江西古村落的现状与保护开发述论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 | 江西古村落的现状与保护开发述论摘要:江西是古村落众多的区域,近十多年来国家和省有关单位对古村落的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江西是古村落众多的区域,近十多年来国家和省有关单位对古村落的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江西古村落多且保护时需巨大投入,江西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江西一些古村落发展了旅游,开辟了保护资金的来源,但由于旅游开发又不免对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破坏,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江西;古村落;保护;开发

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有山有水有丘陵有盆地有平原,是个宜于农耕生活之区。自远古的旧石器时期,这一区域就有人类生存;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就在赣北平原驯化野生稻谷。唐宋元明清至今,江西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粮食调出地。正因为有宜于农耕的生活环境。江西境内留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境内留存有近千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其开基时间从唐后期到近代各有不同。本文试着对这些古村落的形成原因和如何保护与利用作些探讨。

进入被保护视野的江西古村落

从2003年至2014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6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共评出528个村(镇),其中江西有30个村和3个镇名列其中,占总额的6.25%。

从2003年至2012年江西省建设厅和江西省文物局联合组织了批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共评选出83个村镇(村68个、镇15个)。

从2012年至2016年底,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财政部联合组织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全国共评选出3305个村,江西175个村名列其中,约占总额的5.3%。

列入了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镇村,即进大了被国家和省有关单位保护的视野,无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还是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都必须按照国务院2008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都必须认真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深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村落,不仅要求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还要求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村落的历史记忆、宗族的传衍历史、俚语方言、乡规乡约、生产方式等独特的精神内涵等。

然而,列大了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和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只是现存古村落的一小部分,占江西古村落总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大量古村落仍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江西古村落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对于江西数量众多的古村落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能不追溯到唐后期以来的中原移民、中原移民在江西繁衍成宗族、宗族的发展与村落的发展及数量的增多、宗族文化与村落文化的关系等。

1.中原移民在江西繁衍成宗族

先秦及其以前,江西境域内分布着“饭稻羹鱼”的百越族土著,经过两汉直到三国时期才基本汉化。晋末“永嘉之乱”(311)會有过一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地南迁,进入江西境内的人口不多,据学者研究,只有万余人在长江治岸的彭泽、湖口等县定居,后来都土著化了。江西宗族的形成,主要缘于唐中后期直至南宋末的中原移民,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北方战乱、北宋末金兵南侵及南宋时期的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不断南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进大到江西境域内定居。据学者估算,安史之乱结束时大约有250万移民定居在南方,而唐末估计有400万移民定居在南方。

北方人口南迁的结果是社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北方从汉代以来的豪族到世家大族,再到门阀士族的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就是士族衰落了,社会结构必然改变;宋王朝建立后,采用科举取士的选官制度,使得魏晋以来的士族制走向了真正的消亡。

在北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南方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是北来的移民通过人口传衍,孕育出新的血缘家族和宗族,这种血缘家族不同于魏晋以来的士族,他们不讲求门第,宗族建设只为尊祖敬宗与凝聚族人,与政权、特权无关,所以又被称为庶民宗族或平民宗族。

就江西而言,唐后期至唐末五代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孕育出了宋代及其以后江西社会以庶民家族或宗族为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汉代土著豪强大族遍布的特点被改变,土著血缘族群也被引导到了宋及其以后的庶民家族或宗族的建设历程中。

以赣中(唐代的吉州)为例,唐代中原移民进入赣中地域,传衍世家大族的一些实例见下页表1。

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表1中所列都是唐代中后期至唐末,移民进入赣中地域后,至宋明时代传衍成了赣中地域的著姓望族,至今仍然是赣中地域的大族。又据《永新县志》(1992年编)记载,永新长久以来排居前十位的大姓是刘、贺、尹、龙、周、李、陈、萧、颜、王,其中据史料记载贺、尹、龙、颜四姓是唐末五代由北方迁来。

再如赣南。唐代的赣南,尽管张九龄在开元四年(716)开凿了大庾岭驿路,南北交往更加频繁,但整个赣南还是较原始的;大山长谷,瘴烟毒雾,是一个流放犯人的地域;但在唐代中后期至唐末的北方人口南移的过程中,还是有些移民进入并定居下来。宁都县的郑、孙、戴、蒙、古、黎、廖、吴、管、李、朱、邱、严、卢、胡、宁、陈、會、刘、何、崔、黄、温、宋、谢25姓是唐至五代迁入宁都定居的,其中有12姓氏的资料可查证是从北方诸省直接迁来的。石城县的赖、胡、温、许、杜、廖、花、鄢、洪、汤、金、联、雷、蓝、罗、朱、杨、王、毕、龚、熊、高、何、严、吉、李、白、黄、谢、万、赵、连、蔡、周、官、陈、會、康、巫、冯、彭、卢42姓是在唐至五代迁入定居的。类似于宁都、石城,赣南各县都有姓氏是由唐代中后期至唐末五代,因避战乱,由北方迁来定居,繁衍成著姓大族。

北宋后期,金军攻宋之后,战火燃遍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了生存,中原人民不得不又开始向淮河以南迁移。1127年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的南迁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估计不少于500万人迁入了南方。江西是这次北人南迁的重要迁人地,到南宋后期江西已人满为患,赣中吉安和赣西袁州的人口又向湖南迁移。

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江西,大大加快了自唐后期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以平民宗族为社会基本结构的状态,在移民的蕃衍中不断形成。

2.村落与宗族同壮大及村落文化与宗族文化同形成

村落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群聚居而形成。在江西往往是一姓一村,或大姓为主,杂住人数和户数少的其他几姓而形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村落的开基往往是由一个人或同族中几个或同族中的一群人,所以,村落的形成和壮大与宗族的形成和壮大是同时的。聚居在一起的宗族人数增多和户数的增多,必然是村落的不断扩大。同时,村落的文化也是随着宗族文化的形成和加深而不断形成和加深如族谱的编撰、祠堂的建立、族规的制订和实行、耕读传家生存方式、宗族乡绅在村落中传承和贯彻儒家文化、科举人才的辈出等,既是宗族文化,也是村落文化。

村落数量的不断增多,也是宗族不断壮大的结果,宗族人口增多之后,不断分迁或在相近的地域内开基建村,村落不断形成。兹以南昌附近的安义县著名千年古村——罗田黄氏等为例:

安义县建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建县时的人口只有10442人。唐宋时期安义县境域内一直有大片的荒洲、湖沼可供开垦。晚唐广明元年(880)黄光远为避战乱,从湖北蕲州罗田村迁徒到今安义罗田村定居,《黄氏宗谱》记载:“光远公,系湖广罗田人也。唐广明年间,避兵乱迁卜兹地,里名罗田,不忘所自带耳。与黄光远同来安义的还有其表弟杨振德,到安义后,“光远以打猎为生,出没山林;振德以捕鱼为业飘泊水上”。此后,黄、杨后裔在安义县境内开拓、繁衍、扩展、不断地开基建村,传衍成安义县境内的大族。黄光远后裔在安义境内所建村庄见表2。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从表2可知,黄光远避战乱迁居安义县,在安义境内开拓繁衍,建村41处,黄氏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安义县有句俗语:“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即黄氏由一人移民而来,传衍成了安义的大族并开基了众多村庄。与黄光远同来的扬振德的后裔也在安义县的石鼻镇、新民乡、长埠乡、长均乡等建村33处,杨氏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同样是由一人移民而来传衍成了安义的大族并开基了众多村庄。

安义黄、杨二姓是北来移民在江西境域内蕃衍成大族并不断开基建村的典型代表。

3.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有何价值?从现实功用角度来说,有发展旅游的价值,这已无需多说。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传统传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至少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文物等物质遗产价值。传统村落中的房屋建筑、窗柱匾额等上的雕刻、古桥、古路、古树等属于物质遗产,具有文物的价值,受国家法律保护。

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莲花古镇一广昌驿前古镇)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精美的莲花雕刻)

二是精神传承的价值。每个古村落都有一个历史较长的大宗族,在江西-村一姓是常见的,特别是在清代江西是全国宗族强盛之区。宗族通过编族谱、订族规、祠堂祭祖、设族产、乡绅引导、办学等,将儒家的核心思想如孝悌、仁义、友善、和睦、勤劳、守法、端正、敦厚等,贯彻到基层,塑造基层的国民性。此外,宗族还用儒家思想塑造族人的科举仕进、积极进取的价值追求。所有这些构成古村落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乡村社会稳定传续和发展的核心所在,所以,古村落有精神传承的价值。当今的社会仍然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如积极进取、孝悌、仁义、友善、和睦、勤劳、守法、端正、敦厚等。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吉安富田陂下村胡氏宗祠)

三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古村落对历史文化研究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如人口的移动史、人口的增长史、乡村社会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变迁史、儒家思想在乡村社会的贯彻和基层教育史、中国的风水观念、建筑艺术史、乡绅与乡贤文化、民间信仰、方言等,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活态资料。所谓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我们的乡村历史、记住我们的祖宗、记住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和我们曾经的生存家园等。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如何留得住乡愁,即如何保护好古村落和村落文化,并让古村落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和发展,这是国家、各级政府和学界都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

1.国家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

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选和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目的就是逐步保护那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评选之后,国家和省有关单位都组织了大量资金去保护古村落,以江西为例,早在2012年全省评出了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3年初江西省制定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的支持力度。2016年江西制定了我国首部传统村落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 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什么样的村落可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对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从法规上给予了明确。2013年江西省财政厅安排了200多万元专项经费补助保护规划的编制。2014年,江西省41个传统村落被列人国家保护名录,当年获中央资金1.23亿元。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江西48个村落,按每村平均300万元标准,统筹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共1.44亿元。2016年两批传统村落保护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下达江西省,全省共计36个传统村落申报成功,获奖补资金39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修缮古树古建筑、完善消防安全设施等即近十多年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古村落保护的支持是力度很大的。

此外,近几年来,江西省委宣传部通过省社科规划办,以发布省级课“村史馆”的形式,每个课题两万元,对一个村的历史进行整理、记录并拍摄影像资料,以留住乡愁,留住历史的记忆,还对村庄未来的旅游开发作出规划。目前对100多个村庄进行了这项工作。

2.保护的难度

尽管国家和省级政府非常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且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古村落的数量多,且古村落的保护需投大大量资金,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从总体上看仍不尽如人意,许多古村落被毁坏,文物被盗卖,传统村落的村民对古村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或有心无力;加之许多村落地处偏僻,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空心村,文物失窃或被盗卖的现象严重。此外还有执法不力等诸多问题,所以,古村落的保护存在很大难度。

3.在保护中开发

正因为古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能将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使古村落保护的资金有持续不断的来源,这将是一个古村落保护比较好的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适合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因为许多古村落地处僻远,与旅游线路难以结合,这样的古村落的保护还是需要政府买单。对于能与区域旅游线路结合起来的古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在江西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婺源县的许多古村落结合“中国最美乡村”旅游整体打造,景德镇的瑶里古村与古陶瓷遗址游结合,赣南的客家建筑与客家风情游结合等。

虽然古村落旅游开发之后,得到很多收益,为古村落的保护开辟了资金来源,也为地方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有些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之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被改变,增加了许多新时代的文化,变成了既古又不古;还有些村落由于旅游开发而生态环境被污染,如多年前陈文华先生曾带领我去参观婺源县的李坑村,他指着李坑村穿村而过的溪水对我说:“看看,原本清澈的溪水,由于饮食业的发展,一层油污。”他告诉我,坚决反对当地政府开发他承包的婺源县上晓起村,他要求保持古貌,特别是进村的那条有600多年历史的石板路,他坚决反对修成马路,从而,婺源县上晓起村仍然保持了原貌,至今是婺源县的旅游点。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婺源县重要旅游点李坑村)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抚州重要旅游点流坑千年古村)

总之,古村落的保护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上一篇: [中学]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doc
下一篇: 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