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答。2023年1月补充。
南开世界史研究重点在中古世界史的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庭史,以及国别史的日本史,美国史,拉丁美洲史。
历史是南开大学的四大支柱学科群之一,世界史是双一流学科,名家荟萃,实体单位除了历史学院,还有日本研究院。
本文先介绍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再分享一段南开历史学院前院长江沛对于南开历史的介绍。
一、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简要
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门类的传统优势学科。
早在 1923 年建系之初蒋廷黻、刘崇鋐、蔡维藩等便开设外国史课程,新中国建立初期已形成由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领衔、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世界史团队。
地区国别史学科于 1978 年和 1981 年获得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 1987 年入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1996 年获得首批“211 工程”支持, 2000 年获得首批“985 工程”资助。
世界史学科于 2012 年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 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目前,本学科有三个国家级的研究平台。
其一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该中心 2004 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另外一个平台上以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为基础的“985 工程”二期建设基地“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该中心自落户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以来,已经出版了两期《现代化研究》,入选 CSSCI 来源集刊。
本学科的第三个研究平台是以日本史为基础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本学科以国别史、地区史研究为特色,强调对世界古典文明及现代化进程研究,努力巩固中国世界史研究重镇的地位,力争以建设国家级智库,服务国际战略及对外交流。
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分别表现在世界古代文明史和地区国别史方面。
世界上古中古史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学科方向之一,目前在古典希腊罗马历史与文化、拜占廷历史与文化、希伯来历史、中东地区古代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古欧洲历史与文化等领域实力突出,陈志强、杨巨平、王以欣等诸位教授十分活跃。
世界地区国别史方向由吴廷璆、杨生茂、梁卓生等前辈学者开创,经过俞辛焞、张友伦、李剑鸣、王晓德等几代人艰苦努力,在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中东地区史、加拿大史等方面优势明显。
美国史研究在外交、早期史、西部与环境史等领域表现出色,赵学功、付成双、杨令侠等教授在国内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拉丁美洲史学科在经济、文化、现代化等方向居于全国前列,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处落户南开,王萍、韩琦、董国辉教授在拉美学界具有全国影响。
在世界专题史方面,本学科在美国外交史、日本外交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李凡、肖玉秋等教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世界史学科现有 27 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14 人,博士生导师 10 人,硕士生导师 24 人,具有博士 3 学位人数 26 人。
2020 及 2021 年分别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17 人、15 人,同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分别为 12 人、15 人。学生就业状况良好,毕业学生主要就职于高校、党政机关等重要部门,成为科研发展及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前南开历史学院前院长江沛对于南开历史的介绍。
为什么院系调整后,南开历史系崛起?
从1904年建南开中学到1919年建南开大学,创始人是严修和张伯苓。两位当时创办这两所学校的基本宗旨就是教育救国。他们的理念非常清楚,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缺少人才,所以要培养人才,要通过人才不断的积聚,让国家提升,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南开的办学宗旨讲的很清楚:“知中国,服务中国。”就是了解中国,同时服务中国。爱国是第一前提。他们引入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把一整套教学理念及管理体制全部搬过来,不少课程用英文授课,从美国聘回了一批中国留学生,教学方式及知识体系基本上与世界是同步的。当时学科建设上讲得很清楚,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文以治国是讲的什么?其实就是政治学、法学这些东西,培养这些人才就是要管理好国家;理以强国就是发展自然科学;商以富国就是发展经济学,通过商业贸易积累财富。
这种清晰的办学理念铸造了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也明显受其影响,当时南开发展了化工、经济学、贸易学、政治学等学科,留下了丰厚的学科建设财富。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大,仍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办学理念。
这一过程中,人文学科在南开发展缓慢,也是受制于当时的办学理念,毕竟人文学科是吃饱饭、国家安定后的事情,是上层建筑的学科。南开史学创始于1923年,但此后没有发展起来,甚至首任系主任蒋廷黻因理念不同而出走清华。直至1946年复校天津后,南开才成立了历史系,教师不超过10人,规模较小。
1951年院系调整时,南开的工学院整个划给新成立的天津大学。郑天挺先生和雷海宗先生分别从北大、清华调到南开历史系。
当时郑天挺先生常年担任北大秘书长,是明清史专家,学术地位很高,还是北大历史系主任。但从政治上讲,不是那种很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那个年代就觉得让郑先生做系主任,有点不合时宜吧。上面属意翦伯赞先生,因为翦伯赞先生政治上表现较好,当然翦伯赞先生的学问也很好,最后就把郑先生调到南开做系主任了。
雷海宗先生是因为抗战时支持国民政府,强调抗战要一个政权。在那个年代是可以理解的。在西南联大时,雷先生曾任西南联大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1946年以后复校又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49年后不让他做主任了。随后调至南开。
1951年前,南开历史学肯定是不行的。就是因为他们两个来,随后又来了王玉哲、杨志玖、杨翼骧、杨生茂、来新夏、谢国桢、魏宏运等人,这些人聚在一起后南开史学好像一下子在全国突然强起来了。这两位先生,一方面是明清史专家,一个是世界上古史专家兼治中国古代史。他们领着这两个学术方向继续发展,再加上前面所提几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到1980年代初时,国家教委开始评博士点硕士点,评重点学科,南开的历史学一下子在全国就数得着了。
概括南开史学的特点,杨生茂先生曾总结说南开是“断代齐全”,中国史断代齐全,除了没有宋史,其余专业上都有名家,而且是全国很有名的带头人。世界史则是区域史、国别史强,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世界上中古史都很强,这个阵容当时全国少有。
现在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生态文明史,王利华教授是长江学者,还有医疗社会史的余新忠教授。他们在过去断代齐全持续发展的优势基础上,又向着一些专题史发展,跟上了跨学科的趋势。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世界史是研究别人国家的事,人家整体上是高水平的,不与他们交流是不行的,我们自己整体水平是上不去的。这方面的工作,这两年我们有很大进展,目前学院教师中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博士有近20人,而且还要继续再招。外籍客座教授也日益增多。
对于大学而言,做科研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
我们开展了硕士生夏令营活动,请优秀大学生到我们这里现场参观体验,希望他们能认同南开,到南开来读研究生。
进南开后,学院还给每个人另有3000块钱的补贴,给他们增加一点收入,让他们安心读书。
我们每年都在安排经费,支持博士生出国访问,希望将来实现每名博士生在校期间都有一个出访的机会,支持他们在海外发表文章。学院专门每年都拿出一笔钱去支持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
我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希望通过这一两年的努力,让每一个研究生甚至部分本科生在学期间都能有一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这是一个趋向,要鼓励国际化,要敢于走到国际舞台上去,跟那些名牌学者和国外的高水平博士生同场竞技,向他们学习并设法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