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电话:85195388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639室、634室。
邮编:100732
工作人员
杨永龙(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祖生利,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明,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姜南,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丹丹,博士,副研究员。
陈伟蓉,博士,副研究员。
张竞婷,博士,助理研究员。
于方圆,博士,助理研究员。
以往工作人员
历任主任:周定一、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吴福祥。
历任研究人员:周定一、刘坚、杨耐思、范方莲、廖珣英、蓝立蓂、钟兆华、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张渭毅、张惠英、吴福祥、赵长才。
在读学生
博士研究生:孙鹤窈、李美澄、秦帅杰。
硕士研究生:陈静、李嘉容。
以往培养学生
博士:顾之川、吴福祥、李泰洙、赵长才、祖生利、石锓、孙梅青、何瑛、陈丹丹、冯赫、张定、王丽玲、王娅玮、张竞婷、金小栋、朱丽师、李桂兰、张学彩、张渊、马威艳。
硕士:陈丹丹、武丹、陈伟蓉、冯赫、蔡莹、赵绿原、郑斯亮、王莹、王淑琳、毕晓燕、林百涵、韩歌、王宇晨、陈杰、高云晖。
历史沿革
为了改变汉语史研究中重两头轻中间的局面,加强唐五代以后汉语口语的研究,1977年经吕叔湘先生提议,语言研究所成立了近代汉语研究室,人员由原现代汉语研究室的刘坚、范方莲,古代汉语研究室的周定一、杨耐思、廖珣英、蓝立蓂、钟兆华等组成,周定一先生任室主任。此后,江蓝生(1981年)、白维国(1981年)、曹广顺(1985年)、张渭毅(1991年,1994年调出)、张惠英(1992年,1993年调出)、吴福祥(1995年,2018年调出)、赵长才(2000年,2018年调出)、祖生利(2000年)、李明(2001年)等先后加入。周定一、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相继担任近代汉语研究室主任。
近代汉语研究室成立后,主要进行唐至清代汉语历时演变研究,兼及相关白话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截至2002年,本室学者在近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研究及文献语料的研究整理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吕叔湘、刘坚、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等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周定一、白维国等先生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杨耐思等先生的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刘坚、蓝立蓂等先生的近代汉语白话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奠定了我国近代汉语学科的坚实基础,引领了学科研究的方向,确立了本室在国内乃至国际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所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为海内外同仁所广泛称引。
(2)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时期(2002年-至今)
2002年起,“近代汉语研究室”更名为“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杨永龙(2003年)、陈丹丹(2013年)、姜南(2016年)、陈伟蓉(2018年)、于方圆(2019年)、张竞婷(2020年)先后加入。曹广顺、吴福祥曾先后任室主任,现任室主任为杨永龙。目前有在职人员8人:杨永龙、祖生利、李明、姜南、陈丹丹、陈伟蓉、张竞婷、于方圆。
更名为“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旨在打通汉语历史分区的界限,扩大研究领域,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优化学科的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学科在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方面的优势地位,为学科此后强劲、持续地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经过研究室学者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规模和群体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全国乃至国际汉语历史语言学界的地位,成为该学科研究的重镇,以及较强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团队,在推动学科兴起、发展、成熟和引导学科研究走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3年,语言所以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为依托,整合本所其他研究室的部分相关力量,申报并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历史语法与词汇学”学科,学科负责人为曹广顺研究员,学术带头人有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成员包括本室研究人员杨永龙、赵长才、祖生利、李明,以及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姚振武、《中国语文》编辑部陈丽等。
2016年中国社科院实施登峰计划,历史语法词汇学学科再次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学科,成员除本室研究人员以外,还包括《中国语文》编辑部和词典编辑室部分学者。该重点学科共有从事历史语法和词汇研究的学者17人,其中研究员6人(杨永龙、赵长才、祖生利、李明、陈丽、肖晓晖),副研究员4人(张定、姜南、陈伟蓉、陈丹丹),助理研究员7人(孙志阳、杨萌萌、赵绿原、张亮、于方圆、张竞婷、任荷);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杨永龙、赵长才),博士生导师2人(杨永龙、赵长才),硕士生导师5人(祖生利、李明、肖晓晖、姜南、张定)。学科负责人杨永龙,学科带头人杨永龙、赵长才。
2023年在重点学科“历史语法词汇学”的基础上联合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等相关处室组建了“历史语言学”学科,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封战略”资助计划优势学科。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21人,学科负责人为杨永龙、赵长才,学科带头人还有祖生利、李明、王志平、肖晓晖、张定、陈丽,主要学术骨干有姜南、陈丹丹、陈伟蓉、苏颖、杨萌萌,优秀青年科研人包括于方圆、张竟婷、连佳鹏、赵绿原、任荷、孙志阳、张亮、汤传洋等。本学科在今后一段时间将集中在断代汉语语法室、汉语历史句法语义演变、汉语历史上的语言接触问题、西北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甲骨文与简帛语言文字等诸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2003年以来本学科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法化和语义演变研究、语言接触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创办了专业学术辑刊《历史语言学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要成果
近代汉语研究室时期:
a)语法方面: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等。
b)词汇方面:周定一、钟兆华、白维国《红楼梦语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2000)。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早在1996年,江蓝生、白维国先生主持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词典”(由于工作的变动,词典编写工作主要由白维国负责),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这套由白维国主编、江蓝生和汪维辉担任副主编的四卷本巨著《近代汉语词典》最终于2016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
c)语音方面: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d)文献整理方面: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商务印书馆,1999),刘坚、蒋绍愚主编,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参与编校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汇编》(唐代卷、宋代卷、元明卷,商务印书馆,1990、1992、1995),蓝立蓂《刘知远诸宫调校注》(巴蜀书社,1989),廖珣英《刘知远诸宫调校注》(中华书局,1993),等等。
e)译著:江蓝生、白维国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香坂顺一 《白话语汇研究》(中华书局,1997)。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时期:
(1)专书与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撰写一部断代汉语语法史是汉语学界多年的夙愿。从长期的准备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曾准备撰写一部近代汉语历史语法,后来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就是在当年初稿的基础上由他的学生江蓝生先生补充整理而成。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语言研究所近代汉语研究室的老主任刘坚先生一方面致力于历史语法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另一方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后来出版了一系列专书语法研究著作。随后,江蓝生、曹广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断代汉语语法研究”,吴福祥、杨永龙、赵长才、祖生利、李明以及古汉语研究室的姚振武等都投入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倡导、践行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曹广顺、赵长才的中古汉语语法研究,吴福祥、杨永龙的唐宋汉语语法研究,祖生利的元代汉语语法研究成绩比较突出。2003以来的一些重要论著如下:
a)组织编写了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丛书,先后在河南大学出版,本室学者的成果包括曹广顺等《〈祖堂集〉语法研究》,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杨永龙、江蓝生《〈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祖生利等《〈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等。
b)在断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出版了曹广顺、遇笑容《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2006)、曹广顺《中古汉译佛经语法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祖生利等《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c)与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蒋绍愚、曹广顺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d)由吴福祥主编,本室人员参与编写了研究生教材《近代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近年来由杨永龙主持、联合海内外研究力量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14ZDB092),希望在总结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句法形态学和跨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撰写一部面向世界的、能够详尽地反映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断代汉语语法史著作。按时代对不同时期的汉语语法作出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展现各个历史时期内汉语语法的变化,探讨变化的规律、机制、原因,揭示汉语语法变化的基本规律。
(2)语法化与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语法化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刘坚、曹广顺、吴福祥合著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是国内汉语史学界语法化研究方面的嚆矢之作。本学科成立以来,在语法化的理论探索和汉语语法化研究、汉语语义演变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a)语法化理论探索方面:吴福祥多年来致力于语法化理论的探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等。
b)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具体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等各个领域,江蓝生、吴福祥、杨永龙都出版了与语法化相关的个人论文集,如: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学林出版社,2017),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语法化与语义图》(学林出版社,2017),杨永龙《实词虚化与结构式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17)等。
c)历史语义研究方面:吴福祥发表了《汉语方所词语“后”的语义演变》(《中国语文》, 2007年第6期)、《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等,杨永龙发表了《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等。李明近年来在语义演变研究方面着力尤多,发表了《汉语表必要的情态词的两条主观化路线》(《语法研究和探索》12辑,商务印书馆2003)、《试谈语言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语言学论丛》51辑,商务印书馆2015)等,出版了《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此外本学科成员张定也发表了一系列与语义图相关的论著。
d)发起主办“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2001年起,两年一届),主编出版《语法化与语法研究》系列论文集。
近年由吴福祥主持、联合所内外有关学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B098),希望(1)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历史语用学)、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考察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中所发生的若干语义演变,揭示汉语语义演变的模式和路径、机制和动因、规律和制约、共相和殊相,为普通语言学中历史语义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成果和参照。(2)构建一种兼顾内部演变(语言独立发生的演变)与外部演变(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基于方言比较的研究相结合的历史语义研究的新框架,为汉语历史语义学学科的建立奠定重要的基础。(3)通过五到八年的努力,推出系列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汉语语义演变的研究成果。
(3)汉语史上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
江蓝生上个世纪末发表了多篇论文探讨历史上汉语与阿尔泰语言的接触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杨永龙、赵长才、祖生利、陈丹丹、姜南都投入了这项研究之中,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汉语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古译经与梵汉对勘研究:中古译经和元代白话文献语料相对丰富、参与接触的其他语言的历史面貌相对清晰,较多地反映了接触语言现象,因此现阶段有关汉语史上语言接触问题的研究,在中古汉译佛经和元白话这两个方面最为集中。其中,在中古译经与梵汉对勘研究方面,曹广顺、赵长才、姜南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如:曹广顺等《再谈中古汉语处置式》(《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赵长才《中古汉译佛经中的后置词“所”和“边”》(《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中古译经“或X”双音词的用法及演变过程》(《中国语文》2013年第3期),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汉译佛经中“为”的系词用法与语义复制》(《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等。
a)元白话与阿尔泰语言接触研究:江蓝生较早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汉语语法的发展,发表了多篇论文,如《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28辑,2003年)等;祖生利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如《元代直译体文献中的原因后置词“上/上头”》(《语言研究》2004第1期)、《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以直译体文献的研究为中心》(《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1期)、《试论元代的“汉儿言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09年)等。此外有曹广顺、陈丹丹《元白话特殊语言现象再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09年),陈丹丹《从〈元典章〉和〈经世大典〉的异同看元白话的性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三辑,2010年)等。
b)清代满汉语言接触研究:祖生利《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2013年)以清代中期三种重要的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考查了其汉语会话部分所呈现的满语的干扰特征。
c)汉语史上跨时代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曹广顺等发表了《中古译经、元白话语法研究与语言接触》(《汉语史学报》第十辑,2010年)、《变与不变——汉语史中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改变的一些问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8辑,2014年),杨永龙发表了《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的关联》(《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从语序类型的角度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中国语文》2014年第4期)。
近来年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古译经专书语法研究”(赵长才主持,2005年一般项目)、“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汉语同阿尔泰语语言接触的历时与共时研究”(祖生利主持,2008年重点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曹广顺主持,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梵汉对勘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姜南主持,2018年一般项目)。以中古和元代两个历史时期语言接触的研究为中心,同时旁涉辽金,下探清代,重点对中古译经的语言,元代直译体文献、直讲体文献、会话书和元曲的语言,以及清代满汉合璧文献、官话教材和反映“旗人汉语”的文学作品语言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4)语言接触理论与正在发生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
a)吴福祥近年来关注语言接触问题,发表了《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语言接触与语义复制——关于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等论文探索语言接触理论,同时着力于南方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南方语言正反复问句的来源》(《民族语文》2008年第1期)、《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 — 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等。
b)杨永龙、张竞婷、赵绿原近年来致力于西北地区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史语法视角下的甘沟话语法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青海民和甘沟话的多功能格标记“哈”》(《方言》2014年第3期)、《青海甘沟话的反身领属标记“囊”——“转用导致的干扰”的个案研究》(《语言研究》2015年第3期)、《青海民和甘沟话的格标记系统》(《民族语文》2016年第5期)等。
(5)辑刊、论文集
a)2008年创办了学术刊物《历史语言学研究》,原为每年一辑,2021年改为每年两辑,商务印书馆出版,不仅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吸引国内外学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同时也增强了学科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b)在语法化会议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吴福祥主编,两年一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c)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个人论文集,如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汉语词汇语法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曹广顺等《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2006);吴福祥《语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杨永龙《汉语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等。
d)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专题论文集,如曹广顺、祖生利等主编《汉语史上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语文出版社2010),曹广顺等主编《北方汉语中的语言接触:历时与共时研究》(Languages in Contact in North China: Historical and Synchronic Studies,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PARIS 2015),杨永龙、赵长才等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等。
(6)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
本室积极推动开展学术活动,参与组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组织小型专题研讨会。学科成员大多有出国访问或进修的经历,同时,也邀请欧美等国外专家和港台、国内著名学者来语言所访问、讲学。如2006年邀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语法化研究学者Elizabeth Closs Traugott教授来访,举办了系列讲座,对国外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发展的趋势都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多次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进行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会议。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科组成员的视野,同时也使得国内外学者对本室的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与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书由蒋绍愚、曹广顺主编,吴福祥、杨永龙、赵长才、祖生利、李明参与了编写。
学科还定期主办全国性的“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1985年起,每两年一届),“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2001年起,每两年一届)、“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专题研讨会”(2005年起,每两年一届)、“汉语史与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讨会”(2012年起,不定期举办,已举办3届)、“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2008年起,每两年一届)以及“历时语言学研究高端论坛”、“汉语语法史研究高端论坛”等专题研讨会,很好地发挥了自身在国内学界学术排头兵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科研项目
(1)已经完成并结项的项目
刘坚、曹广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1996),鉴定等级:免鉴定。
祖生利、周磊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汉语同阿尔泰语语言接触的历时与共时研究”(2008),鉴定等级为优秀。
吴福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唐五代语法研究”(2000),鉴定等级为优秀。
杨永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汉语虚词研究”(2003),鉴定成果优秀。
赵长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古译经专书语法研究”(2004),鉴定等级为优秀。
吴福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侗台语中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变异”(2009),鉴定等级为优秀。
李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2015),著作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江蓝生、曹广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项目“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2001),鉴定等级为优秀。
江蓝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项目“现代汉语大词典”(2005),鉴定等级为优秀。
赵长才主持的“中文辞书编纂基本资源库”(2009),鉴定等级为优秀。
杨永龙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006),鉴定等级为优秀。
吴福祥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境内壮侗语中的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2008),鉴定等级为优秀。
曹广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2011),已结项,免于鉴定。
杨永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史语法视角下的青海甘沟话语法研究”(2014),鉴定等级为优秀。
吴福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2014)。 已结项,良好。
杨永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2014)。 已结项,良好。
姜南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梵汉对勘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2018)。 已结项,良好。
(2)正在进行的项目
陈伟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闽南方言介词的语义演变研究”(2018)。
张竟婷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青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专用的汉语方言接触性语法特征研究”(2022)。
(3)获奖
刘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杨耐思先生《中原音韵音系》获首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三等奖。
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近代汉语探源》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祖堂集中的“底”“却”“着”》等系列论文获王力语言学三等奖、《近代汉语助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科研成果三等奖。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等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
祖生利《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等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一等奖。
李明《从言语到言语行为》等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一等奖。
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语法研究》获“首届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及“纪念李方桂先生语言学论著特优奖”。
杨永龙《词音变化与构式省缩——禁止词“别”的产生路径补说》获“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发表评论